艾永亮:藥界“茅臺”東阿阿膠跌下神壇,打造超級產品成救命稻草
2019年8月27號,國內第一家Costco超市在上海開業,現場極度火爆,不少消費者甚至在凌晨就前去排隊了,大量的人群還引發了周圍交通的堵塞。而在超市中最為歡迎的莫過于貴州茅臺,為了搶奪茅臺,場面一度失控,而在一旁的東阿阿膠卻寥寥無幾。
其實在過去12年里,貴州茅臺凈利潤符合增長率高達23%,而東阿阿膠也超過了20%,從數據上看來兩者不相上下,然而,東阿阿膠的H1凈利潤同比下降77.62%,接連被爆市場銷售承壓。
搶不到的貴州茅臺,無人問津的東阿阿膠,這到底是為什么?
東阿阿膠的茅臺夢
東阿阿膠和貴州茅臺也算算行業中的佼佼者了。
它們有著許多共同的特點。
一、稀缺性
貴州茅臺酒釀造的地方及原材料都是當地唯一的資源,生產出來的茅臺都不夠國內家庭一年喝一瓶,而東阿阿膠以驢皮為原材料熬制,上游驢皮供應不足,導致它們只能長期依賴進口渠道。
二、品牌光環
茅臺一向是國內用戶心中的“國酒”,東阿阿膠更不用說了,它的歷史悠久,從漢唐至明清都被作為皇室貢品。
三、價值感
茅臺的價格向來都很高,早已被廣泛接受,東阿阿膠憑借著久遠的商業流通價值,每斤也需要4000至6000元。
超高端消費品的商業模式邏輯,應當先“保價”而不是“保量”,必要時為了提高和維持價格可以犧牲市場占有率。
超級產品:價格
在時代發展中,貴州茅臺跟五糧液截然相反。
貴州茅臺執行的是保價戰略,通過不斷提高產品價格,并限制品累及銷售數量,在物以稀為貴的概念中,它的凈利潤與市值不斷上漲。
而五糧液執行的是保量戰略,通過子品牌復制、貼牌、擴張經銷商,不斷創新品類和產量。最夸張的時候,五糧液旗下擁有上百個子品牌,經銷商更是魚龍混雜,導致品牌稀釋,最終市值被不如自己的貴州茅臺超越。
這一切東阿阿膠創始人秦玉峰看在眼里,他吸取了它們當中的經驗教訓,開始執行“價值回歸”戰略。
正所謂價值回歸就是漲價。從2006年起,東阿阿膠每隔八個月就會漲價,特別是2010年至2017年期間,東阿阿膠已經漲價了11次,零售價也從130元一千克瘋漲至5400元一千克,漲價幅度高達41倍,而漲價的緣由,就在于驢皮原材料的稀缺及科技創新帶來的產品溢價。
“價格回歸”戰略的效果可謂是影響深遠,東阿阿膠在上市時毛利率只有37.20%,隨著近幾年來的發展早已將毛利率穩定在65%左右,盈利更是從2006年的10.76億元上漲至73.38億元。
而茅臺的保價戰略,其實也存在這一定的漏洞。
由于擁有漲價預期,貴州茅臺的經銷商熱衷于囤貨、壓貨、少量銷售通過漲價來獲取更大的利潤。
經銷商的囤貨行為影響了貴州茅臺在市場內的供需均衡,當市場被人為所限制,會導致市場保有量消耗降低,同時又有新的產品流入市場,進一步的加大保有量,而這些可直接影響茅臺的保價戰略,于是貴州茅臺直接責令禁止經銷商有囤貨的行為。否則將停止供給。
而東阿阿膠的崩塌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囤貨
虛有其表的驢皮
雖然東阿阿膠的商業模式跟貴州茅臺相似,但東阿阿膠卻忽略了自身產品的缺陷
首先東阿阿膠的保質期只有五年,超過保質期的產品則無法在市場上流通,保質期短的產品,就意味著囤貨周期短,尤其是臨近周期時,容易發生壓價清倉的行為。而茅臺的保質期至少是30年,并不會存在這些行為。
更重要的是,東阿阿膠并沒有貴州茅臺那樣受歡迎
貴州茅臺是先付款后賣產品,根本不愁賣不出去。從2016年至2018年,貴州茅臺應收項目分別為8.18億元、12.22億元、5.64億元,
東阿阿膠的卻截然相反,它的應收項目以每年翻倍的速度速增,2016年至2018年應收項目分別為4.53億元、10.57億元、24.07億元。
應收項目的異常意味著企業向經銷商壓貨。從2017年起,東阿阿膠存貨開始減少,應收增加、存貨減小,東阿阿膠維持了銷售與業績的增長,但產品卻從未銷售給顧客,而是囤貨在經銷商手中,而經銷商之所以囤貨就是為了漲價預期,希望能夠從中賺取差價。
不僅如此東阿阿膠還會跟省內的大型連鎖藥店作為戰略合作方,一年銷售1000萬的貨,就返15個點。這是市場內最常見的壓貨方式,換句話說,大的經銷商享受優惠的價格后還有高額的返點。
然而這個方法卻在今年崩盤了
任何渠道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企業不能一味的向經銷商壓貨。
2014年,東阿阿膠開始了最大幅度的漲價,光是產品一年就漲價82%。隨后盈利出現大幅度的增長,應收和存貨也開始速增。
在后面的幾年時間里,東阿阿膠不斷地漲價,盈利、應收、存貨持續著共同增長的局面、直到2017年,東阿阿膠的盈利增長開始放緩,但應收還在不斷地速增,存貨也居高不下。
其根本原因在于在2017年至2018年期間,東阿阿膠出現了價格上的虛高、市場保有量過剩,而企業對此卻不曾重視,依舊我行我素。直到2019年,受醫保管理、高端市場飽和的原因,東阿阿膠呈現舉步艱難的趨勢,不僅如此市場對東阿阿膠的價值回歸逐漸降低,企業下游的傳統主動要求減少庫存,導致企業上半年的產品銷量同比下降。
東阿阿膠市場供應平衡已被破壞,產品也越臨近保質期,經銷商們開始著急出手,便會以打折的形式分銷給藥房。即便在市面上沒有明顯的降價促銷活動,但東阿阿膠的“價格回歸”戰略遭到了破壞。
更讓人意外的是,隨著業績的下滑,市值下降的情況下,東阿阿膠通過集中競價交易的方式回購股份,用于鼓勵員工機制,此番舉動真是令人稱絕。
從東阿阿膠的發展至今,我們都以為東阿阿膠的危機來自于漲價和囤貨,其實這只是一小部分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它重營銷,輕研發。
從2012年至2016期間,東阿阿膠的研發成本一共6.88億元,同期盈利為228.48億元,研發成本僅占比3%,直到2017年,東阿阿膠才開始注重研發,投入研發2.26億元,比前年增加了30%,但該費用仍然不及廣告費的一半,但到了2017年市場逐漸飽和的情況下早已“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東阿阿膠在研發上的不作為,導致產品沒有核心競爭力,撐不起這甚比奢侈品的價格。
而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產品被淘汰也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對于企業而言,讓唯有注重產品研發,以用戶為中心才能打造出極具核心競爭力的超級產品,使企業形成自增長從而獲得高盈利,而不是一味地提高價格,卻從不作為。
在市場一片大好的時候,表面的繁華可以掩蓋許多暗礁,當潮水褪去,我們才知道到底是誰在“裸泳”。
更多精彩文章,請搜索關注“艾老思”公眾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