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結構”下的外賣:結構性優勢成護城河
阿里和美團先后公布了本季度財報,外賣預料之中的成了新老巨頭的交叉點。
在阿里的2020財年Q1季報(2019年4月1日至6月30日)中,口碑餓了么組成的本地生活服務營收達到61.8億元,同比增長137%,被路透社等海外媒體解讀為阿里營收增長的新引擎。
同時在美團公布的2019年Q2財報里,餐飲外賣的營收達到128億元,由于餐飲外賣業務的毛利率由15.8%大幅提升到22.3%,美團實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單季度盈利。
有些吊詭的是,距離餓了么與口碑的合并已經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阿里針對外賣業務先后推出了30億元的“夏季戰役”、100億補貼的“暖冬計劃”,以及今年3月份開始的“上山下鄉”計劃,但資本和流量上的輸血并未改變外賣行業的格局,至少從營收數字上看,美團外賣仍然是餓了么口碑的2倍之多。
曾經被視為“補貼戰”樣板的外賣行業,似乎進入到了新的轉折點。
01 “Y結構”的外賣
以往對外賣的認知,大多建立在互聯網“連接”的概念上。
正如搜索和內容分發是連接人與信息,社交屬于人與人的連接,以外賣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物,被視為“人與事物的連接”,并且資本也習慣從交易規模入手,對美團、滴滴等新巨頭進行估值。
在討論公司市值的時候,這樣的邏輯并沒有太多問題,外賣也屬于典型的平臺型業務,涉及到用戶、供給、履約、配送等多個鏈條,結構看起來十分復雜,可一旦有一家平臺完成規模性增長之后,很容易在市場上形成“平臺效應”,橫亙在用戶、商戶、配送之間的經營成本越來越低,進而提高行業的進入門檻。
不過當市場上只剩下兩到三家巨頭時,市場資源開始高度集中,外賣的業務邏輯就不再只是用戶和餐廳的連接,形成了獨特的“Y結構”經營模式,建立在商戶、用戶、騎手乃至更多維的基礎上。這個時候,市場的競爭方式也開始升維,復雜度驟然提升。
也就可以解釋,為何餓了么在過去一年中“車輪戰”式的補貼,砸了上百億的資源,卻未能收獲預料之中的效果。僅僅在單一維度采取刺激性手段,面對高度成熟的市場,可能會出現同預期相反的結果,比如大規模的現金補貼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用戶的訂單量,卻也打破了商戶和配送資源的平衡,導致商戶出餐時間過長、配送時間延長等現象,用戶薅羊毛的代價是體驗上的犧牲,一旦平臺的補貼終止,在行業內不缺少標準和標桿的情況下,用戶可能會再度棄平臺而去。
參考Trustdata在《2019年上半年中國外賣行業發展分析報告》給出的數據,美團外賣在今年第二季度的市場份額持續擴大至65.1%,餓了么的市場份額為27.4%,但較于上一季度降低了0.1個百分點,出現了不增反降的一幕。
簡而言之,“Y結構”的經營關系正在重塑外賣市場的競爭方式,商戶、用戶、騎手間的三角關系,已經在外賣市場構筑了隱形的競爭壁壘,也讓外界看到了結構性優勢的韌性。走過野蠻生長的市場教育期,用戶習慣、商戶供給和配送服務的良性循環,遠比單一的補貼適用于現階段的“外賣戰爭”。
02 平臺的“護城河”
除了競爭方式的變化,還需要重新思考外賣平臺的護城河。
在這一點上,方興未艾的美國送餐市場可能更有啟示性。就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曾經估值3億美金的Munchery,在燒光了1.2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后,被迫以“關門大吉”的悲劇收場。對于Munchery快速隕落的原因,討論最多的說法是創始人們“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導致早早斷送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與單純的送餐服務不同,Munchery提供的是“既做又送”的一條龍服務,商業概念不乏可行性,最終卻輸給GrubHub、UberEats、DoorDash等只提供送餐服務的玩家。原因也不難理解,餐飲外賣有著低毛利低凈利的屬性,只有長時間的經營優化,不斷降低運營成本才有規模化盈利的可能。忽略了這一前提,一味地進行燒錢補貼,盲目追求增長速度,反倒成了加速消亡的禁忌。
其實國內也不例外。以“外行人”的身份掌舵餓了么的王磊,上任之初時也曾提出“餓了么至少要占到50%的份額”的激進策略,后續發生的一連串用戶補貼,多半也是為了完成這一預定目標。但在今年6月份《財經》的采訪中,王磊已經改變了表態,稱市場份額不再是關注的核心,轉向宏觀的市場增長率,聚焦于控制盈虧。
對外賣市場存在誤解的不只是王磊,整個2018年,餓了么每每進行大范圍補貼時,勁敵美團的股價或多或少會出現波折,很大程度上折射了資本對于餐飲外賣的態度。
由此來拆解外賣平臺的“護城河”,規模還只是表象,深層次的癥結在于戰略上的長遠認知。正如美團管理層在Q2財報會議上多次強調聚焦“長期效益”,直言外賣市場大到足夠容納多個服務運營商,目前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而營利性和規模都不是美團考慮的重點,將瞄準長期的效率優化。
可惜在美團外賣給出盈利的答卷之前,“長期效益”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就像外界頻頻以高額補貼揣摩商戶的用腳投票,似乎只要對用戶或商戶進行補貼,就足以改變外賣市場的天平。但每一個商戶都明白,餐飲業的利潤率本來就不高,相比于從平臺那里薅羊毛,穩定增長訂單量才是生意長久做下去的不二法門。
誠然,外賣平臺的“護城河”也就不局限于規模化,對行業的深刻理解,以及戰略和戰術上的眼光、定力和耐心,同樣是“結構性優勢”的一部分。
03 行業的“分水嶺”
回到外賣行業來看,無論是美團穩守市場份額所表現出的結構性優勢,還是餓了么補貼戰術的啞火,無不詮釋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外賣行業過去幾年的瘋狂補貼之后,一二線城市的用戶教育已經完成,消費者之于外賣的粘性已經沉淀在外賣的綜合體驗上,行業也進入到了新的分水嶺。
首先,外賣的市場格局已經有了板結的跡象。
盡管美團和阿里財報中有關外賣業務的表述均使用了“高速增長”的修飾,可隱藏的環比增長數據中,美團外賣為20%,餓了么口碑為17%,如果細分為一二線市場和三四線市場,一二線市場近乎板結,新的增量多半來自于下沉市場。
比如美團二季度下沉市場的外賣交易數量增速高于一二線城市;餓了么也在今年推出了“上山下鄉”計劃,全面向三四線城市下沉。只是考慮到三四線城市的生活習慣、人口密度、工作節奏等因素,消費習慣的培養有著相對較長的過程,加上美團在三四線城市的先發優勢,只要不犯錯或者發生顛覆性事件,市場格局很難扭轉。
參考阿里和京東在電商市場的格局,外賣行業已進入到穩定階段,可能在很長時間內固定在2:1的市場占比。
其次,外賣將從激進式補貼轉向精細化競逐。
借用阿里CEO張勇談及外賣業務時的表態:“錢肯定有,子彈肯定足足的,但是僅靠拼爹是不夠的。”阿里勢必要從生活服務中分一杯羹,將外賣納入到自身的生態布局中,卻不意味著無上限的瘋狂投入。
而美團外賣實現營收的正向循環,無疑向外界傳遞出了新的信號:在規模、戰略和戰術等結構性優勢的加持下,依靠激進補貼掠奪市場的策略已經不再奏效,外賣行業正逐漸走向正向競爭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里大概率會調整外賣業務的打法,不排除放棄補貼戰選擇精細化競逐的可能,諸如挖掘市場潛力、提升服務質量、優化運營效率等等。當然,關鍵仍在于阿里會做出什么樣的抉擇。
可以篤定的是,外賣市場終歸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賽跑,既然無法在短時間內改寫格局,彼此承認市場地位,結合自身優勢進行差異化的深耕,對外賣行業長期的良性發展終究不是一件壞事。
04 寫在最后
對于不少人來說,外賣已經是一種飲食習慣。
聰明如美團、餓了么之類的玩家,洞察到了外賣的流行態勢,在商戶和用戶兩端建立起了互聯網式的連接,進而在技術、生態、配送等多個維度構建了難以逾越的壁壘,并先后在會員服務、品牌效應、產業縱深等領域不斷加固“護城河”。
然而“外賣”的進化邏輯也超出了不少人的認知,那個曾經以“燒錢”聞名的新物種,早已成長為吃出來的規模化產業,帶動了上千萬的就業崗位,像毛細血管那樣滲透到圍繞“吃”的方方面面。或許不同的玩家還承載著不同的商業野心,可當商業邏輯的本質發生轉變時,還需要從根本上拋棄過去一味打補貼戰的慣性。
作者 | Alter 公眾號 | Alter聊IT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微信號imhefei
鈦媒體2018十大作者
品途商業評論2018十佳專欄作者
百家號千分好文出彩創作者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年度作者
入駐虎嗅、創業邦、界面等50余家科技媒體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