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玩具逛街时突然按下按钮的故事,丰满的妺妺3伦理播放,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百度

比稿大拿張一甲清華演講:好內容怎么出來的?體驗壞東西

舉報 2015-11-04

比稿大拿張一甲清華演講:好內容怎么出來的?體驗壞東西

來源:Xtecher(微信號:Xtecher)
原標題:“品牌的魔性”:Xtecher COO張一甲清華演講原文

引子:先講講我自己的事

13年從北大數院本科畢業的時候,我選擇了廣告這個行業,沒什么錢,生活緊張,我就想辦法賺外快。那個時候我非常貪心,有活兒就接。一上班,高跟白領中英混雜,一下班,就切換進入寫作者狀態。長篇電影我接,電視劇劇本我接,一分鐘的三俗網劇我接,那種微博配9張圖的網絡傳播文案我寫,PPT策劃案我接,還寫過無數集團宣傳片、產品宣傳片、地產宣傳片……什么“緊鄰繁華而不惑,坐享安靜而不獨”、什么“動靜之間,把握最好的距離”、什么“觸手及自然,推窗見青山”……有一個階段我不管給誰寫宣傳片那真是朗朗上口信手拈來。

最慘的時候,大半夜12點,我回到出租房里,發現還要再寫兩個PPT方案才能交差,我只能要求自己嚴格控制效率,2個小時完成一個PPT,12點到2點完成一個,2點到4點完成一個,發了郵件倒頭就睡。

沒有活兒干的夜晚,就突然覺得太清閑了不習慣,我就看電影。因為我怕冷,所以我就站著看,看了一部感覺時間還早,就看第二部。一點兒不享受,逼著自己一部一部看完。看完接著去看影評,豆瓣上的,短評看,長評也看,不斷地汲取七零八碎的嗅覺。 

坦白說,剛畢業的第一個半年,我整個人過的非常狼狽。沒什么社會資源,過去的人脈也都不見了——那時候我所有大學同學基本都在北大或者國外讀研究生。我們北大數院一個年級160多個人,本科畢業直接工作的也就個位數吧,即便是留在北大的同學,雖隔著只有20多公里,也感覺完全兩個世界……那半年我基本沒有任何social,工作壓力大,還要自謀生計,感情也出了問題,一個人漂在北京,在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從零開始積累。

現在回想起來,之所以能狼狽地堅持那么久,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比較會自欺欺人吧——從來沒覺得自己腦子進水過,沒想過回頭,沒想過低頭。現在想想看,那個時候說反悔其實蠻容易的,繼續申請留學或者換回自己金融數學的老本行,好像也都不難,但我竟然沒有動過舒服日子的念頭。要么是一種為了生存的沖動,要么是一種為了證明的沖動吧,反正我就天天夜夜啃硬骨頭。

兩年之后的今天,看向13年剛畢業的時候,還是不免感慨那時辛苦,社會壓力像傾盆大雨,一下子把我澆透了。值得感激的是,在那種被動追趕的狀態里,我蹣跚學步起來,學會了吃苦,知道了自己幾斤幾兩,也開始兩耳不聞窗外事地積累起了我作為一個廣告人的基本素養:我做PPT變的特別快,文案變的好起來,審美能力和行業基本功也逐漸被訓練出來。

那個時候還沒覺得做PPT之類的廣告人手藝活兒會對之后的工作有什么用,后來換了工作換了行業,卻越來越發現這些基本工太有用了。后來我去了百度,雖說職能在運營,但向上三級的老板都直接點名找我做PPT,部門里的同事都開玩笑說我成了CPO(Chief PPT Officer)。這雖然都是KPI之外的工作,但我也獲益匪淺,一進百度就獲得了很多和頂層大佬一起燒腦做決策的機會。

時至今日,我真正開始接觸廣告和品牌,也就2年的事吧。經驗談不上,總算是入了門。我不是一個有品牌天賦的人,但我發現,“天賦”難獲得,但“專業”是可以靠訓練的。基本功訓練,也許不會把你練成達芬奇,但只要你堅持,起碼會練到業界一流標準。接下來,我將分享一些我的洞察,今天拋磚引玉。


1.“無情之人做不好品牌。”

毋庸置疑,廣告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性感的職業。包括現在,我參加過的所有party,只要是廣告圈的朋友做的,一定是最好玩的。我在奧美時,大家每天午飯就干一件事兒,狼人殺。同樣的游戲規則,恨不得每一次角色設計和狡辯法則都得設計出一點花兒來,常是一大桌人捧腹大笑到氣喘,導致我再也不愿和其他人玩狼人殺了。

我特別喜歡廣告人,覺得他們夠酷夠有趣。人生多短暫,做有趣的事很重要。

我為什么喜歡做“品牌”?我覺得品牌是一個與人性很近的東西。人性有多少種可能,品牌就有多少種可能。

時至今日,“品牌”再不是一個廣告人的特權,一切都是品牌化的。學校、公司、人格,我們都在終其一生經營一個品牌。生前人們怎么感知你,死后人們怎么評價你,那些成為你的標簽,你的座右銘,你的墓志銘的那些符號,都是你的品牌。所以“branding”這個議題,其實和柴米油鹽一樣,離我們很近。而廣告本身,也和柴米油鹽一樣,離人性很近。

既然離人性近,很多判斷,其實要靠直覺。如果你做出來一個東西是反直覺反常識的,它一定是錯的。比如每一次北京大藍天,大彩虹,一定會刷爆朋友圈。社交網絡夠復雜吧,可屏幕前頭都是你我一般的人。人性是喜怒哀樂,人性不是加減乘除。

因此,當你去謀劃一個品牌營銷的事情,你要腦冷心熱,而不是腦熱心冷,因為你面對的是人。如果一個人很無情,很冷漠,很無理取鬧……那么,TA一定不是一個好的品牌大師。 

(此處張一甲用PPT詳細剖析了兩個她做過的廣告案例《買一善一》、《時尚運動嘉年華》,詳情略。) 

為什么要做“買一善一”?因為人性喜歡感動。為什么要做“真人桌上足球”?因為人性喜歡有趣。

人的本性,是品牌最大的參考書。所有那些讓我們始料未及的干擾著市場運作法則的隱形魔杖,都和人性的神秘復雜息息相關。所以,如果你覺得最近靈感不夠,諸事不順,商業受到局限,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有沒有對你品牌受眾的人性有足夠的興趣? 

有一次看了一篇文章講微信之父張小龍,一個片段很打動我:

很多人都記得微信3.0版本中的開機畫面——黑色背景下,紅色的霓虹燈拼成了邁克· 杰克遜的剪影。為什么不用傳統的黑白色?因為要表達內心激情和熱血的狀態。Kink說,這種感覺他們找了很久。直到一天晚上,張小龍扔給他一把奧迪TT的鑰匙,說,“你們去我車里,我已經找到這個感覺了。”當時車庫很暗,車發動起來,音樂響起,視野中是整片的黑暗,只有車的信息窗和車燈所照射之處,發出一片紅色的光暈。“你不在跑車里聽MJ,你不在高速上開120、130邁,你是感受不到那個狀態的。” Kink說。

——這種苦思冥想之后的靈光一閃,“味道對了”,就是人性潛意識的召喚,是品牌的魔性所在。


2.互聯網時代的品牌:更難也更簡單。

2014年9月,我離開了奧美。那是一次忍痛割愛的職業選擇。

縱然我無比喜歡“廣告”這個職業,但很可惜,這個行業老舊的服務模式正在被時代發展的速度淘汰。“品牌”工作的核心議題是建立影響力,而如今這個使命是由“互聯網”取代“廣告”完成。廣告再也不擁有建立品牌影響的話語權。大批廣告人才正在流失,他們正紛紛丟下自己的眷戀,走向別的崗位,而我也身在其中。(即便如此,在我心中,“廣告人”仍是一個值得被長留心中的角色。我后來去做互聯網,去創業,依然覺得自己骨子里流淌著廣告人的血液,那些對細節的嚴苛啊,對審美的追求啊,對客戶的服務意識啊,永遠不能丟掉。) 

走入互聯網,我首先遇到的一個下馬威是:互聯網上的開疆拓土是反直覺的。KPI會把你整死。廣告的使命是“大家都知道”,互聯網運營的使命是“大家都在用”——這其中隔著萬水千山。

做互聯網最大的感受是,千萬不要“以己度人”。我們已經離開了一個單向輸出的品牌時代,所有品牌都建立在互動之中,你和你面對的受眾更加平等。我原以為市場是金字塔型,卻真沒意識到市場是個大圖釘。一小撮有識之士站在圖釘的尖端,而有識之士要影響的大多數人還在釘帽上……連受眾的基本習慣都不清楚,談何影響呢?

所以,要想辦法用互聯網的玩法去拽互聯網上的用戶,然后形成互聯網上的交互習慣。對我而言,互聯網時代做品牌,更難,也更簡單。 

更難的是:你不再擁有站在聚光燈下的機會。你將必須應對撲面而來的回饋。事實上,沒有人站著聚光燈下握著話筒。(除非你花3000萬買一個好聲音廣告,當然如果你沒有優信那么creative,錢也就是打水漂。) 

更簡單的是:你將有更多次機會。你的決策可以迭代。你可以去釋放聲音,研究數據反應,然后明白什么東西能夠建立影響力,什么東西不能夠建立影響力。 

有一個創業者朋友給我舉過一個特好玩的例子。數學當中有一個大數定律 (law of large numbers),描述當試驗次數很大時所呈現的概率性質。通俗地說,這個定理就是,在試驗不變的條件下,重復試驗多次,隨機事件的頻率近似于它的概率。比如,我們向上拋一枚硬幣,硬幣落下后哪一面朝上本來是偶然,但當我們上拋硬幣的次數足夠多后,硬幣每一面向上的次數約占總次數的二分之一。擴大來說就是:假如我們每次做的事比別人都好10%,比如寫一篇文章,修一張圖,拍一個視頻,做一個決策……我們只求每次比別人更好10%,那么當我們做了足夠多的事,我們的品牌就比別人的價值好10%。——在互聯網時代里,一切更短了,決策更頻繁了,迭代更快了,所以我們將更有機會變的更好。

另外我想補充一點,互聯網的“虛擬”也是一種社會實存。大家都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無所謂什么是互聯網思維,什么是互聯網方法,所有事都已經在互聯網這個范疇之下了,我們早已經過了把互聯網當互聯網的新鮮勁兒了。有一些廣告人朋友出來想進行互聯網創業,想了一個特別好的idea,互聯網創業,找我咨詢。我說,打住,這個東西的存在有真實價值嗎?一個東西要是在真實世界中無足輕重,在互聯網世界也會無足輕重。


3.文字的聲韻

我對文字很感興趣。我覺得“文字功底”是一場漫長的不可間斷的自我修行,跟跳舞一樣,你要是半年不壓腿,韌帶就回去了,你要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在我心中,一個好的品牌大師,一定要有起碼的文字功底。雖然品牌大師不以寫作為生,但必須要能夠駕馭文字。

什么是好的文字?你寫出的東西,要有聲韻。

王小波有一篇文章叫做《我的師承》。我覺得寫的特別在理,很想給大家讀一下其中幾乎話。

 我終于有了勇氣來談談我在文學上的師承。小時候,有一次我哥哥給我念過查良錚先生譯的《青銅騎士》:
「我愛你,彼得興建的大城,
我愛你嚴肅整齊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莊嚴,
大理石鋪在它的兩岸……」

他還告訴我說,這是雍容華貴的英雄體詩,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譯的《青銅騎士》就不夠好:
「我愛你彼得的營造
我愛你莊嚴的外貌……」

現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準是東北人,他的譯詩帶有二人轉的調子,和查先生的譯詩相比,高下立判。

……

文字是用來讀,用來聽,不是用來看的——要看不如去看小人書。不懂這一點,就只能寫出充滿噪聲的文字垃圾。思想、語言、文字,是一體的,假如念起來亂糟糟,意思也不會好。

最好的,還是詩人們的譯筆;是他們發現了現代漢語的韻律。沒有這種韻律,就不會有文學。最重要的是:在中國,已經有了一種純正完美的現代文學語言,剩下的事只是學習,這已經是很容易的事了。我們不需要用難聽的方言,也不必用艱澀、缺少表現力的文言來寫作。作家們為什么現在還愛用劣等的文字來寫作,非我所能知道。但若因此忽略前輩翻譯家對文學的貢獻,又何止是不公道。

正如法國新小說的前驅們指出的那樣,小說正向詩的方向改變著自己。米蘭·昆德拉說,小說應該像音樂。有位意大利朋友告訴我說,卡爾維諾的小說讀起來極為悅耳,像一串清脆的珠子灑落于地。

……

我覺得這篇《我的師承》說出了我心里面一直想說但是表達不清楚的話。

每一次我寫完文章或者寫完文案。我都會去讀,把能夠刪去的文字全部刪去,能夠抹去的鋪陳全部抹去,只留下我覺得有味道有聲韻的東西,只留下我覺得可以讓行文節奏動起來、向前走起來的東西。

你說,為什么【我的滑板鞋,時尚時尚最時尚】讓你印象深刻?為什么【兩元兩元,全場兩元】讓你永生難忘?為什么【跟著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右手左手慢動作重播】讓你洗腦?

聲韻有魔性。


4.職業的心態:不動如山,細水長流

我很喜歡嚴歌苓。嚴歌苓曾說:“我到了國外之后,發現沒有什么是不可以寫的。”這個“沒有什么是不可以寫的”,就是一種職業的狀態。

嚴歌苓在一席做過一個演講,叫《職業寫作》,我非常非常喜歡。她描述的那種“職業狀態“很打動我:

在這么長時間的寫作生涯里,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我是一個像所有的去上班的這些律師和會計一樣,反正到了點我就坐在我的寫字桌旁邊,我對寫作這個事情是有一種很平常的心態,那就是我是靠寫字來養家活口的。我記得我跟王安憶有過這么一次討論。她說,作家百分之三十的天賦,百分之七十的是要靠后天的努力,我說我認為正好是相反,我說作家要靠百分之七十的天賦,百分之三十的努力。但是現在我覺得我的想法有改變,我現在認為作家百分之五十的是靠天賦,然后我還要加入百分之二十的職業訓練。職業化的訓練不能給你天才,但是如果你有天才的話,它至少可以讓你在使用你的天才的時候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使你的所有的天賦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在這個演講里面,嚴歌苓講到她在美國經歷的寫作培訓,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當時就感覺到他們的訓練方式是非常科學的。上課時,我們的同學都是坐成一個圈,十二個同學,老師坐在中間,然后他就說,某某某,你出一個詞兒。被點名的同學先出一個名詞,然后老師叫第二個人說你接一個動詞,接了一個動詞以后他就說,用任何一個你想到的最最獨特的一個動詞來讓這個名詞動起來。

這樣一種訓練就是首先是他告訴你什么能使文章變得非常有活力的、非常有動作的、非常往前走的,走得比較快的是動詞而不是形容詞。比如說老師跟你說這里有個煙灰缸,我告訴你一個object,然后讓所有同學就用這么一個東西,這么一個非常微小、微不足道的一個東西,當場構思出一個故事來。輪到你來構思的時候,如果你想不出來,老師會說You see it,With your minds' eye。就是用你腦子里的那雙眼睛來看著這個東西,You know,What happened to it。如果沒有東西happen,老師就說Let ithappen,就讓你腦子里的那個畫面再往前走。所以這種訓練也形成了我寫作會有一種畫面的感覺,如果我寫不下去我就對自己說:See it,You know。老師老是教我們看著它,直到看見它,看見它的形狀,Do you smell anything?你聞到了嗎,你嗅到了嗎?調動的是你所有的感官,來把這個故事往下進行。 

從這里扯遠一點,我覺得“職業的心態”,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品德。職業的心態讓你知道,每天都是你的訓練場,而不是你的奧運會。你不會指望自己天天發大招,但是你會有一個對自己基本的不變的要求。職業的心態,無非兩個字:“堅持”。無論做廣告,做互聯網,做運營,你都要有一個職業的心態,每日堅持一些基本的習慣。

說到這里,我覺得可以稍微跑題說一說,工作這兩年我認為什么叫做“職業的心態”。

前陣子向一位資深投資人前輩請教經驗。他說,回顧多年投資經歷,還是有一些遺憾,犯了一些錯誤。有的錯誤之所以犯,只是因為沒把持住。大家都趴在那里瞄著項目,看別人開槍,我沒忍住也開了,開了就黃了。他說,好的投資人,不是開機關槍突突掃射,那是在比誰子彈多。好的投資人,應該是狙擊手,放慢速度,仔細觀察,鎖準目標,一擊斃命。

前輩的話很打動我。坦誠講,我擅長快,不擅長慢。但很多時候,“慢”是更難的考驗。快和慢之中,要有克制和平衡。

比如,目標鎖準時,一切執行要快,從和平時期狀態壓縮到戰斗時期狀態,既高效完成又鼓舞士氣。遇到瓶頸時,反思改錯的姿態也要快。既然毒藥非喝不可,干脆一飲而盡。與其遮遮掩掩落下病根子和無數遺留問題,還不如一次性反思透徹刨根問底刮骨療毒。這都是“快”的原則,相對好學。但“慢”是一種更難把握的藝術。

慢,指你要每天辛勤澆水,但也要給點時間等待花開。最可悲的莫過于花終于開了,你卻已心煩意亂地走遠。

連岳在自己的公眾號發表過一篇文章,說的是微信公眾號經營的道理,似乎和做任何事情都很像:

你真有表達欲,真想經營一個資訊平臺,我有以下幾條建議:

你一定會寫幾篇超級好的文章,尤其是剛開始,所有積累與熱情迸射出來時。好比新婚的性愛。只恨一天只能推送一次。那時候,你得提醒自己,不可能都這么high,遲早,好感覺會用完的。
果然,你一定會寫幾篇超級爛的文章,好比七年之癢,容易看人不順眼,再盡力,都像是應付,山窮水盡,老調重彈。很難興奮。那時候,你得提醒自己,再堅持一會,壞感覺也會用完的。
果然,你再次順手,像洗澡時哼一首老歌,不在意技巧,沒有追求,卻很舒服。

上面三個循環,將不停重復,有股邪靈,總在你興奮時促使你更興奮,精盡人亡;總在你失落時促使你更失落,揮刀自宮。
最好的應對是保持平穩的節奏,高興也寫那點量,不高興也寫那點量,每天的活都不重要,每天的活都不可缺少。
其實,不僅公眾微信,任何事,你想長久經營,比如感情和職業,克制、穩定、耐力,比家世和智商重要多了。
把自己當苦力就對了。

所以,難的不是沖鋒陷陣。難得是,不動如山,細水長流。難的是俯臥在你并不舒服的地方,隱匿等待著,像個莊嚴的狙擊手。

你千萬不要認為,做品牌就是做“爆品”,做“噱頭”,做“峰值”。你要澆花,天天澆。不知道下一個高值在哪里,但要始終瞄準高峰,保持沖鋒姿。像打槍一樣,有意瞄準,無意擊發。

浪花起筆很絢,但瞬間就會掉。對做品牌來講,創業者心態還是很重要的。創業和創業都不是沖浪,是長跑。


5.體驗壞東西。

好的內容是怎么出來的?

嚴歌苓寫《陸犯焉識》,會去青海體驗勞教生活,寫《第九個寡婦》,就去農村住,寫《媽閣是座城》,是寫賭徒的,就去澳門當賭徒,體驗輸的痛感,這些都讓我很敬佩。和一個寫作者相同,如果你有志于做品牌,你也一定要有足夠豐富的“體驗感”。如果你不巧年齡不夠大,那你就必須讓你自己的人生震蕩的更加厲害,經歷更多曲折。

我為什么做Xtecher,從某種意義上,也有一種尋覓“體驗感”的心。創業是一個浪潮很大泡沫也很大的地方,像個漩渦,體驗感超強。我們是創業者,服務的也是創業者,每天跟無數創業者溝通,也漸漸看到時下北京的創業者群像:焦頭爛額的慌張啊,空有情懷的構想啊,茍延殘喘的掙扎啊,目中無人的傲慢啊,艱難維系的困苦啊,上氣不接下氣的答復啊,奄奄一息的希望啊……那千般萬般的難處都像極了;但無一例外地,那些有所成就的瞬間也像極了。在一個小小的突圍的瞬間里,就獲得了全部的彌補,只一個瞬間那些難處就全彌補回來了……我很愛這樣上上下下的體驗,這種極致的感覺讓人痛快。

所謂“文章憎命達”,往往命苦的人才能產出好內容,三俗點說,就是“沒有悲傷的地方就沒有花朵”。所以,當你有負面的情緒的時候,一定要珍惜它們。體驗壞東西,它們能夠比你樂呵呵的時候,帶給你更多的感悟,更多的哲理,更多的靈感,更多的天才本能。


6.你永遠不能贏得所有人,選好你的戰場。

品牌本身不是真理,你只要贏得你要的一撥人就好。不要因為有人說不好,而把自己的判斷扼殺在搖籃里。偉大的品牌,一定是有人喜歡有人討厭。你要做的是不斷抓住喜歡你的人,把他們喜歡你的原因發揮到極致,形成自己的戰場和陣營。千萬不要做的是平淡如水,四平八穩,既沒人討厭你,也沒人喜歡你。

如果你要去營造一個品牌,你應該像一個發著革命傳單的少年一樣,像一個發著宗教小冊子的信徒一樣,你在布道。什么是布道?就是你深信一個理念,然后你反復去說。“健康美麗瘦”、“健康美麗瘦”,就那么反復說……總有人慢慢向你聚攏過來。

我們做Xtecher,我們深信的是“在更好的世界里,人人都是科技之迷。因為,我們懂得了科技的歡愉。”于是我們就不斷地說,天天說,成百上千遍地說。

所以作為一個布道者,你要做的不是復雜證明題,而是要像一個發著革命傳單的少年一樣,用你的純粹,你的夢想,你的真誠,你的立場,甚至你的軟磨硬泡,去爭取到那些你該爭取的人。


7.總結:像個中學生一樣

“品牌”讓我覺得有意思,是因為,它永無止境。做品牌,不像學了一個計算機語言算法就會編程了。坦白說,你現在讓一個互聯網大佬出來從0開始重新創業,他也不一定會成功。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后喻時代”,新一輩的人比舊一輩的人對新知識更敏感,對新技能更適應。這是一個我們在不斷教育父母的時代,新人在不斷超越舊人,所以我們要對新生事物充滿敬畏和敏感。

去年我寫過一篇《一只海綿的自我修養》,講的是自己最初的職場心得。那時我的老板Ella對我非常嚴苛,她教育我像一只海綿一樣,所有東西,都吸進去,不好地吐出來,再吸進去,不好地再吐出來,不斷地吸吐,淡化自己擁有的東西在心里的地位,才能實現蛻變。

后來我開始帶團隊,我改一個同事寫的稿,我發現他一開始就陷入個人風格,而忘記了自己要采訪對象的實質價值是什么。深更半夜,我發了無數條修改意見和一大通脾氣,告訴他“你對你的采訪對象有足夠的理解嗎?你對他的創業項目足夠好奇嗎?你明白透了他的商業邏輯嗎?如果你對他不了解,不好奇,你怎么要求讀者和你一樣?語言風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先寫出專業的文字,先達到專業標準,把價值干貨講清楚,再想著怎么彰顯你的風格!”發完這段話的那一瞬間,我終于特別理解當年Ella為什么讓我做一只小海綿。

《一代宗師》說習武之人有三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反思自己,大學四年我基本用來“見自己”,工作兩年開始“見天地”,至今還沒有“見眾生”——敬世界夠龐大,人性夠復雜,做品牌的我,永遠都能發現無窮無盡可以挖掘的寶藏。

所以,今天結尾,我很想說的是,做品牌最好的狀態,就是像個中學生一樣:放下我執,望向一切。忘掉方法,忘掉經驗,勤動筆頭,日日睜大眼睛,博文廣記,興致盎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村| 通化市| 汉阴县| 广宁县| 多伦县| 顺昌县| 财经| 瑞丽市| 吉安市| 黎川县| 平乡县| 剑河县| SHOW| 永安市| 英德市| 定结县| 深圳市| 舟曲县| 雅安市| 尚义县| 武隆县| 临夏县| 大城县| 台前县| 迭部县| 博爱县| 济源市| 响水县| 旅游| 台中县| 酒泉市| 宜良县| 庆云县| 九江县| 子长县| 额济纳旗| 光山县| 高清| 丰顺县| 嘉祥县|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