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葬送了新媒體運營者的前程?
來源:傳媒圈(微信號:chuanmeiquanzi)
朋友圈被“玩心達人陳老師:陳匿”的《新媒體運營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全文后附)刷了屏,我看了,并且轉了。
實話說,不喜歡有情緒的寫作,用俗話說就是“沒有營養的文章”,從本質上,我認為文章半對半錯,為了讓大家理解,我對文章進行了縮寫,內容如下:
一、微信和微博的誕生,解決了混日子畢業生和IT民工的就業問題,IT互聯網是泡沫經濟,一群沒有能力的孩子在做新媒體,還覺得自己很牛。
二、新媒體沒有定論,只有意淫。
三、新媒體工作內容:1.負責微信公眾號的拉粉,定期發布公司或產品相關新聞動態、用戶感興趣廣播和消息;2.負責及時回復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提問,跟進問題,記錄有效建議;3.負責策劃并執行微信微博活動;4.負責定期梳理匯報新媒體維護情況,深入挖掘、研究微博微信營銷策略,提出優化建議。看似牛逼。
四、工作內容單調,每天都機械工作;
五、三年過去了,跳槽四家公司,沒有職業的進步;
六、新媒體是短暫的,新媒體人瞧不起創業者;
七、現在的新媒體人基本都很蠢,做的工作都沒意義;
八、新媒體是騙人的,但卻不是最輕易騙人的玩意兒……
你可以表達觀點,但不要埋雷
我特別害怕這樣的文章,除了對情緒寫作的鄙視外,這樣的文章很容易讓人進入誤區:
一部分新媒體崗位的人,認為作者說出了自己的感受而轉發,更加厭惡工作;另一部分人則會被引導成“新媒體就是虛頭巴腦不可靠、不可信、不可用“而拒絕新媒體職業或瞧不起新媒體從業者;
這里先說一個概念:“錨定效應”。這個詞是心理學名詞,指的是
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在傳播學研究生板塊的傳播經濟學和傳媒心理學用得比較多。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對你說“不要想那只猴子”時,你腦海里一定會想到猴子。而用于商業的定價系統就是:“9.99”就是比10元便宜。
在美國作家威廉·龐德斯通寫得很好、中文翻譯很爛的《無價》之書里,有對“錨定效應”的充分解讀,他里面也提到幾個例子“為什么一雙800元的鞋子旁邊要擺一雙1200元的鞋子?”;“可口可樂為什么要換包裝”;“是什么決定了婚姻官司的賠償”等等……
所以,作為有道德的作者,最不應該的就是用情緒去設定一個過于私人的觀點,在《新媒體運營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的文章中,一上來就認定新媒體成為無能力畢業生的飯碗,就太主觀了,這種手法,我們稱之為“埋雷”。
“埋雷”在傳播學里很輕易操作,埋雷也被稱為“攻心之術”的第一招,所以我們一般在寫文章和做論點時特別忌諱,畢竟有時,我們寫作就會像醫生去看病,當你說出“據統計,87%的人過不了這一關”就是埋雷,病人瞬間精神崩潰,就算你后面補充一句“當然那是18世紀的數據”,病人也不會樂觀起來,這就是埋雷。
工作歸根到底:是為自己而做
在紙媒的時代里,你很難想像一個從事地產工作近十年后還會親自寫軟文的總監。現在很多小朋友都特別怕寫軟文,而我喜歡寫軟文、甚至請柬、發言稿,我都愿意寫。
我一直想說,任何工作都有它的價值。紙媒的時代,一篇軟文并不比一篇硬廣能量小,在八年前,我曾經一篇軟文賣出了一套千萬級的房子,這個房子也是目前大連的第一豪宅,邊上是華潤的星海灣壹號。我推崇的是,在其位而盡其責。
這里有個角色認知問題,你是手,還是腦?你是工具,還是主心骨?絕大多數人的平庸是沒有熱情投入工作的平庸、是人云亦云的平庸、是得過且過的平庸、是茍且過人的平庸;而另一部分人的平庸是欺人欺己的平庸、是亂耍心眼的平庸、是眼高手低的平庸;當然,傲慢也是平庸,對未來缺乏判斷,也是平庸。
所以,無論是新媒體也好,其他工作也好,因為你拒絕進步,因為你懶于思考,就會平庸。
我經常打車,每次打車都會和出租車司機說一個道理:沒有任何出租車司機會是貧窮的;溝通力強的司機會留下乘客的電話并知道他的職業,將不同行業的乘客信息組織起來,就能獲利。
所以,我每次在出租都會發名片,我會和師傅說以后有什么幫忙的隨時提,能幫一定幫。所以,現在和北京絕大多數出租車師傅都認識,至少小區附近的都很熟。任何事物都有縫隙,找到縫隙,就能找到你的價值所在。新媒體從業人員的平庸,是思想的平庸。
新媒體的美好時代才剛剛開始
我也非常確定,新媒體運營對很多年輕人的未來職業生涯,具備關鍵價值。因為新媒體根本不是媒體價值,而是用戶價值。所以,新媒體對于一個公司來講,最大的價值不是傳播,而是用戶運營。
所以,新媒體已經是公司戰略層面的意義,而不是戰術。拿微信來講,它可以做品宣,可以做CRM(客戶關系管理),也可以導流做銷售,這甚至是很多APP都無法做到的。
最后,奉勸那位作者,以后別再用那么偏激的觀點,毫無深意的論據,刺激本來就脆弱的年輕人了。也奉勸一些喜歡用“公式般寫法”制造觀點沖突,進而顯示自己很牛逼、很善意的”自媒體人,你的一句不負責任的話可能真的會葬送很多年輕人。
因為,年輕人判斷力不夠,最容易幻想,也最容易下結論。這個時候,如果你有一些經驗,不妨幫他們了解更多的可能,而不是給他們一個輕率的結論。因為年輕,更需要可能,而不是結論。
相關閱讀:
新媒體運營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
說微博和微信的誕生解決了數以百萬計嗷嗷待哺的畢業生和IT民工的就業問題毫不夸張。
大學本科期間不好好修專業課,長期在微博豆瓣朋友圈里發育成長,見天就知道臥槽哈哈哈233333,美其名曰外向孤獨癥,看誰都是一張煎餅果子臉,埋下頭在手機里就是比特世界的騎士。
沒有找到對口專業工作的自信,新媒體運營就成了優先選擇。怎么說呢,孩子專業知識跟不上說起愛好就是互聯網傳播,多半是廢了。這種病,傳染性廣,還沒對癥的國藥準字號藥方。IT互聯網的泡沫上掛著一層新媒體運營人員,看起來就像印度國慶大閱兵。
新媒體是個什么鬼并無定論,但新媒體一定催生了一幫對世界充滿偏見、笑點齊腰的無知傲慢鬼。這種民間新媒體專家誕生于大學寢室凌晨兩點的床上;誕生于對天涯貼吧豆瓣小組口水帖的狂熱浸淫。
新媒體從業人員的簡歷一般清晰可辨:
1)負責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推廣,以新增用戶數為主要目標,定期發布公司或產品相關新聞動態、用戶感興趣廣播和消息;
2)負責及時回復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提問,跟進問題,記錄有效建議;
3)負責策劃并執行微信微博活動,提高粉絲活躍度;
4)負責定期梳理匯報新媒體維護情況,深入挖掘、研究微博微信營銷策略,提出優化建議。
四件事,大氣磅礴,糞土當年萬戶侯,每一件都是攸關公司或產品生死存亡的大事要事。翻譯下該怎么說,別人在屏氣凝神寫代碼寫文檔時你他喵在給新浪微博增加停留時長和日活。
可怕的是,你還覺得自己挺吊挺專業,說起傳播要起預算來你頭頭是道滿口噴帶著希望和堅韌的吐沫星子,策劃個方案做個活動你他喵光知道買僵尸粉段子手轉發。
來分解下你每天的工作吧。早晨8點起來,打開朋友圈刷到昨晚上,給討喜的幾個點個贊;手機登錄下官方微博看看有無轉評,然后切換到個人賬號看完隔夜的段子,吭哧吭哧半個小時上了地鐵,刷遍幾個新媒體微信群,了解下今天撕逼界的最新比分;
到了公司花一千克牛頓力摁下指紋打卡,開電腦登錄微信PC版,給微博掛機。每天干最多的事就是收藏微信表情搶一塊錢包一百個的紅包;印象筆記里收藏最多的就是《一篇轉發100000+的文章怎么取標題》、《新媒體時代有這幾個大坑需要注意》。
熬到下班了,去國貿吧,去望京吧,去燈紅酒綠的馬路牙子,去見見你剛跳到競爭對手那邊做新媒體的前同事,聚聚餐、噴噴這個狗屁行業的現狀,遙尊最新公眾號界翹楚為行業領袖并分析出他們能成功的十個因素。
夜深人靜,你從來不問問自己這一切有沒有卵用和自己的卵有沒有用,你堅持刷完今天的朋友圈,看著朋友圈連續串起來的晚安就像鄭重的告別辭。你在這里尋找,在這里失去。北京,北京。
轉眼間,三年過去了,換了四間公司,圈子內叫上名的媒體人建的87個微信群你一個也沒落下,轉發超過1000的微博是你最好的戰績,其中還有三個是你自己的ID;微信后臺回復超過500是你新媒體運營生涯的巔峰,你二舅和你大嬸都咬牙切齒信心滿懷地轉發了你用秀米排版、編輯的帖子。
新媒體運營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因為沒有人愿意回想過去五年除了見證微博的式微和朋友圈的崛起之外,個人生活毫無進展;而這個行業的領袖們自然懂得見好就好啦,現在人家也求著你轉發微博微信,不過人家突然有了自己的微信群和新的身份叫創業者了。
段子手都去拍微電影了,二線網紅都做垂直電商了,琦殿都去做運營了。你呢?微博變成了Level 27,終于加上V認證變成了叉叉公司新媒體運營主管。
前段時間,聽到很多聲音抨擊我們可貴的充滿唐吉可德精神的創業者,我就覺得很不公平啊,你們還有沒有把新媒體運營放在眼里啊,這么厚的一層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炮灰你們如何能視而不見。
不過,純良的新媒體伙計們估計心里1000點的不服,我們是新媒體新工具去中心化重構公信力內容即產品人脈即收益的首批洗腦者啊,怎么可能有我玩不轉的,你噴我,信不信我分分鐘搞個大新聞給你轉500次。
從職位描述來看,這個崗位其實是相當耀眼神圣的,研發把代碼寫得再騷產品文檔寫得再器宇軒昂還不得你給用腦洞50米深的創意給傳播出去呀。
不,我想說的是,我對這個崗位沒一點偏見,我只是覺得你用了三四年的時間把自己培養成新媒體運營垃圾了一點,除了那可憐的粉絲和轉發,你的工作都沒什么好匯報的。
你這崗位,在過去就是辦公室端茶擦桌子看報紙的,你內心玩OS都玩出十本杜拉拉升職記了,沒用,做不出花式活動花式排版來真的沒用。不是你蠢,是你懶。真的不是微博生態壞了,微信閉環了,是你蠢。
朋友們,日月穿梭催人老,為爭名利受煎熬,難免生死路一條啊。聽我一句勸,能回頭就回頭,從微博微信里逃出來吧,互聯網真的很大,真·技能真是千千萬萬種,干什么不好,非學人家搞新媒體。
搞了一年搞不出名堂來就罷了,還好意思接二連三投簡歷顯擺自己的從業經驗。你刷了三年微博你的臉呢,趁年輕多多學些手藝啊,騙人的技巧多了,為什么一定要搞新媒體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