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營銷除了自嗨,還可以怎么做?
說起“事件營銷”,不免想起“張太”二字。時過境遷,那種嘩眾取寵的做法依然讓人生疑。故作懸念,沒事找事,容易陷入自嗨的深淵。而近幾年來,國內外出現了一大波不同尋常的“事件營銷”——這些“事件”并沒有制造事端,而是創造價值,為人所喜聞樂見,天然地成為了大眾的談資。
1、提供特殊服務
iphone6和iphone6+上市,size太大裝不進褲子口袋是個煩惱的問題。阿姆斯特丹電信公司KPN就在iPhone 6發售之時,改裝了一臺移動裁縫車,在Apple店門前排隊的人群前,免費提供加大褲子口袋的服務。沒過幾天,中國聯通便迅速復制了一個國內版本,還叫來了帥氣裁縫,一時風靡朋友圈。“改褲袋”這項服務跟電信運營商原有的業務沒半毛錢關系,但這滿足了消費者短期的需求,還帶有一點逗比的喜感,消費者自然愿意參與也樂意分享。
其他例子:Uber“英雄專車”、Uber冰淇淋日、海底撈等位美甲服務
2、改變產品形態,提供短期附加價值
變硬幣、變水槍、變禮花……可口可樂簡直是這種玩法的“慣犯”。新年回家是全球打工一族的期盼,久別重逢一定少不了給家人準備一份份充滿心意的禮物,而造成行李超重。為了不讓人們新年留下遺憾,可口可樂雪中送炭,創建了一個可樂瓶,將包裝紙改成一支額外的5千克行李托運標簽,送給那些行李超重的人,解決了他們的煩惱!在生活的不同場景中,消費者都可能遇到一些小困難,短暫地改變產品中的細節,使之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或可帶來驚喜。
其他例子:史上最讓人感動的ATM機、衛星鍋上的廣告牌、能寫情話的巧克力
3、環境媒介創意
德國最大連鎖超市EDEKA在上一年圣誕節,為顧客們精心準備了驚喜。他們用9個收銀機柜臺、13支隱藏攝影機和音效設備,用收銀臺掃描條形碼時的嗶嗶聲,配合現場B–BOX,完整地奏出了一曲《Jingle Bells》。結賬時突然燈光熄滅,顧客們都受到了少許驚嚇,但隨著音樂響起,他們都紛紛拿出手機來錄制、分享。
真實場景是每個消費者都躲不過的地方——每天經過地鐵巴士,上樓梯電梯,到飯店吃飯,到超市購物……當中被多種環境媒介包圍,細心融入每一個場景中,必能想到讓人喜出望外的創意,或解決場景中的問題,或提供特別的體驗。EDEKA則是利用了結賬場景中,日復一日的、習以為常的嗶嗶聲,給顧客的購物體驗帶來了娛樂享受。
其他例子:紅牛謎題廣告、鋼琴樓梯、可以用來健身的廣告牌
4、奇葩工作崗位招聘
去年,他趣以年薪20萬招聘情趣用品體驗師——號稱是“史上最爽的工作”。“上班看片是績效,下班擼管算加班……”這則奇葩的招聘啟事遭到網絡瘋傳,他趣這個APP也隨之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里。其實,體驗師這一職業從產生至今已經有些年頭了。從最早的旅游體驗師,到酒店體驗師,再到讓無數游戲玩家心馳神往的游戲體驗師,這一職業的分類不斷壯大。 “招聘”這招已然沒那么好使了,要是崗位不夠奇葩,恐怕難以引起波瀾來。
其他例子:昆士蘭旅游局“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5、不止促銷的促銷活動
火辣辣的夏季又到了,脫毛蠟紙品牌FUZZ為了促銷,使出了狠招。一位全身貼滿FUZZ脫毛蠟紙優惠券的裸男走進了人群中間,準備讓人們自行撕去他身上的優惠券。脫毛蠟紙被撕下來,既直觀可見脫毛效果,又能招人圍觀。就是苦了模特小哥,慘叫著把優惠券派完……這個促銷活動一改過往派券的無聊做法,給促銷活動增添了娛樂元素,鼓勵人們主動去獲取優惠券,促銷的同時帶來了游戲體驗。
其他例子:雙11下雨就免單、澳洲V/Line罪惡之旅
看了那么多案例才發現,“事件”的形式真是各種各樣,以致于無法定義什么才是“事件”。可能,事件是一個結果,而非一種形式。品牌做一件事——可能是一個戶外廣告,可能是一個活動,可能是一場促銷——通過創新給消費者帶來新的價值(而非僅僅是喧嘩取寵),天然地成為了人們的談資,讓人們自主分享,那么這件事就成為了“事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