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小紅書老博主,文字里有歲月
先檢查一下:
有多少人現在脫口而出是一句流行語了?
前幾天朋友跟我吐槽,怎么哪里都是“春和景明”,或許除了被下意識框定的流行語,大家已經忘了發乎于心的表達是什么樣了。
今天是讀書日,來看點不一樣的。
最近在小紅書刷到一位博主,叫“代書老姜”,文字很特別,網友說“像高中課文”。他76歲,職業也很特別——代書先生,18歲起跟著父親幫人代寫書信。
泉州幾乎家家都有親人出海謀生,然后他們就成了“海外華僑”。他們定期會把家書和錢一起寄回來,我們管它叫僑批。
國內需要翻譯和回信的僑眷找到我,我把他們說的話寫成標準的信件格式,讓這些信能夠順利地寄往新加坡、菲律賓、印度等各地,這就是我的工作。
后來人們需要寫信的年代過去了,我就開始寫各種東西,訴狀,契約,遺囑,英文,賣文為生。
代書先生聽起來像個古老的職業,但寫信也不止是寫信,還有很多東西要學,“不能亂寫”,要完全讀懂寄信人背后真正想表達的意圖,也要拿捏分寸,把回信合適的告知。
天涯路遠,彼岸的人變故頗多,或另娶,或逝世,如何回信給予雙方安慰。這些人情練達也沉淀到他的筆下。
但隨著時代變化,熟悉的朋友逐漸搬離,找他代筆的人也越來越少。
“最近想想,寫了快六十年卻沒為自己寫過什么,那些見過的人和事,便寫在這里吧。”
這是他建小紅書賬號的起源。
雖然只發了五篇筆記,但每篇都像一篇現代散文,字句簡單,質樸雋永,從中看到那個人的一生,和老姜一些喟嘆和思考。更難得的是,這些平實的表達,依舊能引發年輕人的共鳴。
我摘抄了一些放在這里。
1、
對于這些番客嬸來說,有時候,一輩子就是幾封信的事了。
注:番客嬸指的是那些被男人留在國內的妻子,而他在海外又另娶妻生子,只通過信件定期給國內的親人匯款。
2、
對大多數裹挾在時代里的命運而言,團圓總是稀有的,遺憾才是人生常態。
3、
我問他寫什么,但其實找我寫信的人大多都說不出什么。
天助也是,他只不斷念叨那些,思念呀,想呀,團圓呀,這些東西,幾十年里我幫他寫了一遍又一遍。
4、
陳玉英在新加坡已兒孫滿堂,那個國內的發妻也早有了家庭,蔡天助活得像一塊只管立在那的蔡家門牌。
6、
我不記得自己是如何走進那棟大宅子的,但那天她挽著頭發,屋子里放著不少書。
7、
她住的地方很氣派,除了自己外還有一位老祖母。夫家姓郭,是后溪村有名的富人家。蔡氏早年跟著丈夫在菲律賓生活,后來被送回了老家,這宅子里就多安了一個差不多命運的女人。
所幸,地方夠大,住著兩個人也冷清得很。但放著兩個人的一輩子,就擠得人喘不過氣了。
8、
大家都知道她丈夫已經不在了,但沒人戳穿這個謊言,這就和拆了這女人的院墻一樣,不是不想,而是沒必要。
9、
我仍然只會寫信,寫不出她當日挽著頭發的樣子。
10、
他這一生不容易,活得夠久不知道算不算一件幸事。
但走的時候,他還能站起來送送我,太好了。
也有人說,很像《山茶文具店》的感覺,“那種經過歲月洗禮,沉淀下來的底蘊。文字不華麗,但是卻讓人感動”。
《山茶文具店》講述了一個世代經營的代筆文具店,主人公雨宮鳩子成為第11代傳人,接受各種委托。從情書、吊唁信、絕交書、離婚告知書到拒絕借錢的回絕信,那些難以言說的話,都通過她來傳遞。
都是代寫先生,總會有些相似的地方。
稍有不同的是,雨宮鳩子面對不同委托時會匹配不同的寫法,選用相應的筆墨紙硯,郵票印章包扎也會隨之改變。羊皮紙用鵝毛筆,絕交信用鏡像體,吊唁信要逆時針磨墨,墨跡更淡、突顯悲傷之意。
我也摘了一些書中句子和信件:
11、
書信,就像是寄信人的分身。
一封鏡像體的絕交信,表達了委托人兩種完全相反的情感
12、
我想借由灰色的墨水表達他們內心的謙卑,但那絕對不是悲傷的顏色,云層的后方必定有一片藍天。
13、
信封內層使用了宛如冬日夜空般的深藍色薄紙,期待能讓收件人覺得,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感受到星星般的希望。
14、
園田先生有自己的生活,那個世界里并沒有櫻女士;而櫻女士也沒有選擇成為“園田櫻”的人生。
15、
魁?曉?元旦曙光?還是希望?但始終找不到一個剛好可以卡進心靈縫隙的詞語。
16、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像機器印出來的那種鉛字般的字很美,但是,活生生的人所寫的文字除了漂亮以外,還必須有味道。
17、
書信除了正確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想法,避免對方收到信時心生不快,也同樣重要。
一封回絕借錢的信,態度明確但留有余地
18、
秋天,或許是個會讓人想寫信的季節。
19、
我也終于知道,除了花以外,枝葉和根,以及被蟲咬的痕跡,所有的一切都很美麗。因此,我相信我們之間的關系也是一樣,沒有任何徒勞無益的時光——我真心希望如此。
20、
上代極端追求字體的優美,至死不渝,但也隨時提醒自己不能自命清高、孤芳自賞。即使寫得一手靚字,如果別人完全看不懂,就無法稱得上是精粹,反而會變成一種庸俗。不論字寫得再好,若心意無法傳達給對方,就失去了意義。簡單明了最重要。
寫給小朋友的回信,是可愛畫風
手寫人心,從細微處挖掘寫信者的意圖,確切地表達,并在各處細節上確保對方能感受到其中的感情。這份匠心,我想也是與做廣告相通的。
這些只是只言片語,如果你愿意通讀全篇,更能感受到作者精準的敘事能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