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公司logo都像菊花?OpenAI們是不是被設計師“誆”了——ToB企業logo設計奧義
這兩天看到跳海大院發了一篇文章《為什么AI應用的logo大多都長得像肛門?》太過于犀利,上次看到這么激動的選題還是在討論“士力架的紋路”,涉及到我們的領域必須得插一腳。
(圖片來源:騰訊新聞)
作為一個曾經在公關公司給客戶做了600多版logo(93次被懟臉罵,500版自我放棄)的從業者,我們從營銷角度聊聊一個靈魂問題:
被解讀成這個熊樣,OpenAI是不是被設計師框了?
一、創意驅動行業,做出來logo長一個鳥樣?
營銷和設計都是一個號稱用創意驅動的行業,只要是有點兒底子的公司,花了一大筆錢設計的logo,結果拿出來發現都一個鳥樣?
(英文好的大佬自己看吧)
(這不都一個樣嗎?)
(說不是故意抄的,確實也是有些冒昧)
(在特斯拉的帶領下,新能源logo全都開始玩兒抽象)
(手機品牌連個icon都懶得畫了,直接寫字)
(中國眾大學校徽,就這么水靈靈的套用了一個模板)
(美國校徽也一樣,套的是另一個模板)
表面情況來看,汽車行業logo類似,是因為早期汽車制造商往往也是飛機、機械制造商,所以 Logo 會有齒輪、螺旋槳、機翼等元素,比如奔馳的三叉星代表陸上、水上和空中的機械化。保時捷的盾牌造型,來源于德國斯圖加特的歷史徽章,后來的汽車logo延續這這兩種的風格。
新能源要替代傳統汽車,那就要盡量融入科技感,扁平化的設計從特斯拉開始一直延續這被各種新造車模仿。
但是,深層次來說,與眾不同的品牌標識不是才能“與眾不同”的“殺出重圍”嗎?
為啥不變?
說點兒正經的:
01 格式塔原則?
人腦處理視覺信息時遵循「格式塔原則」(Gestalt Principles),傾向于將相似、對稱、閉合的元素歸類為整體。行業通用符號(如醫療的十字、科技的無限符號)能快速激活用戶心智中的既有認知框架,降低品牌教育成本。
所以,行業頭部品牌的成功案例會沉淀為「原型符號」,后續品牌通過模仿來觸發相同的潛意識聯想。比如一提到教育自然而然的就往書本、樹苗方面去靠近,如果logo上有片云,大概率它是一家賣服務器或Saas的公司,logo上有個盾牌,這家公司不是賣殺毒軟件的就是干法律相關的。如果跨共識使用元素會冒著極大地風險,比如科技公司就不能做的太接地氣,反而生活公司logo做的不能過于高冷讓消費者有距離。
(不用我們說,也能明顯感覺出來,這倆哪個是開球的,哪個是開車的)
02創新悖論?
行業開的創者可以“肆無忌憚”的開發自己的想象,比如蘋果公司的那顆被咬的蘋果來自圖靈,耐克的那個對鉤來自勝利女神,每一種選擇都是對的。但是后來者就沒這么多自由了,對他們來說,只有行業頭部企業的做法才是對的。
想象一下,你是公司的營銷負責人,是天馬行空的重新制作一套顛覆行業的視覺體系,還是仿照著行業的老大,做一個“同款”但是含有企業特色的視覺更靠譜?
當然,也總會有特立獨行的強者,他們不會因為外界的噪音影響內心的聲音,比如可以名留青史的北信源logo。
(數字化領域非常牛的一家公司,這個logo也是人家正經在使用的)
當然,這是人家公司老大定的。
03媒介環境的剛性約束?
雖然直覺告訴我們logo設計是一個創意作品,但事實上它是一個結結實實的“技術作品”,必須要帶著鐐銬跳舞。
在功能性層面,在數字時代,不管是在手機里顯示一個5毫米的logo,還是在紐約時代廣場50米的廣告牌上,公司logo必須是全場景的縮放,總不能讓logo變成模糊的一坨。在這種媒介環境下,扁平化的設計風格開始流行,太過于復雜精細的logo在小尺寸上就是一坨,在大屏幕顯示以后,在細節上看就是一坨一坨的色塊。過于艷麗的顏色會在不同媒介上有色差,就像你辛辛苦苦做的一張圖,可能打印出來完全變了個樣。對于我們個人也就忍了,想想創世人辛辛苦苦創立的公司,標識變得歪七扭八他會把氣撒到哪?
二、一個真正的logo是拍腦袋畫出來的?
01混子版?
混子1:打開每一個人工智能軟件,把公司的名字、行業、基本情況輸進去,隨機彈出logo,從里面選出來一個最順眼的,讓后發給老板,等著聽他怎么改。
混子2:打開每一個人工智能軟件,把行業最大的公司logo輸進去,輸入指令:我要做一個類似的。然后陪著老板靜靜地等著收到對方律師函。
02專業版?
以下內容完全認真:
1. 市場分析:看清賽道,找到機會
在品牌定位之前,先要摸清我們所在行業的市場環境,行業發展到哪個階段?是新興賽道,還是競爭白熱化?競品都在怎么做,有哪些空白點可以切入?目標用戶是誰,他們的痛點是什么?這些問題決定了品牌的發力方向。從茫茫的市場大海中,找到那一點點偏藍的海域,而不是直接沖進去暢游,一個浪拍到血紅海還是岸上誰也不知道。
2. 目標受眾細分:精準鎖定“靈魂伴侶”
一個品牌不可能服務所有人,必須找準最核心的用戶群體。不同年齡、收入、興趣的人,對品牌的期待完全不同。年輕人喜歡個性、科技感,B端客戶更看重專業性、信賴感。用精準的用戶細分,把品牌定位和目標人群“對齊”,才能讓品牌說的話有人聽,做的事有人買單,光盯著網紅那幾百萬看腿的粉絲,很可能1個目標客戶都沒有。
3. 品牌核心價值提煉:我家的品牌憑什么存在?
品牌的核心價值,是它獨一無二的競爭力。用戶為什么要選你而不是別人?你的品牌解決了什么問題?從品牌使命、愿景,到最核心的差異化賣點,這些都是品牌價值的底層邏輯。好的品牌定位,既能打動用戶,又能構筑行業壁壘,避免陷入價格戰的深淵,走哪哪成行業拼多多。
4. 品牌個性塑造:讓品牌“活”起來
品牌不只是一個名字和logo,它需要有“人設”,讓用戶產生情感連接。如果你的品牌是一個人,它是什么性格?是高端冷艷,還是接地氣?是專業理性,還是充滿幽默感?品牌故事、品牌語氣、溝通風格,都要圍繞這個個性展開。塑造品牌人格,才能讓用戶記住你、信任你。ToB公司品牌可以沒有任何元素,可以low,甚至可以猥瑣,但是必須要——靠譜。
5. 視覺和語言體系:讓品牌“看起來”就對了
終于來到了logo的環節了,在前面一大堆的工作之后,才開始根據這個品牌的定位開始設計logo。logo要有辨識度,品牌色彩和字體要符合行業調性。科技公司偏愛藍色,環保品牌愛用綠色,高端品牌鐘情黑金色。在ToC公司,Slogan是非常重要的濃縮,需要一句話講清品牌精髓,比如Apple的“Think Different”,一句話就能讓人感受到品牌的DNA,不過ToB可以更寬泛,大概讓人知道是干什么的就行。
除了這一個大大的logo以外,應該還有一系列logo的用法和使用場景,都會出一個品牌手冊,里面會非常清晰的寫出設計的理念,以及邊距、位置等等詳細的指南,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回復“品牌手冊”,我選了幾個有代表性的看一看。
6. 品牌傳播和落地:把品牌理念變成市場認知
往后就是一遍遍的用各種方式對外輸出,不僅僅是靠PPT講出來的,而是靠每一次曝光和用戶體驗塑造的。從廣告、公關到社交媒體營銷,每一個傳播觸點都要統一調性,讓用戶感受到品牌的一致性。同時,品牌體驗也要打磨,官網、包裝、客服,每一個細節都影響用戶對品牌的認知。品牌是動態的,市場在變,品牌定位也要不斷調整優化,才能在長期競爭中保持領先。
以上6個步驟只是品牌定位的最最淺顯的步驟,今天主要聊logo,品牌的事兒具體的未來慢慢講。
題外話:當年小米花200萬改的logo,最讓大家知道的環節是最后的“品牌傳播”,讓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小米當了“冤大頭”,這200萬花的虧嗎?
03實操版?
上面的流程之后,
拿著方案層層匯報,最后老板一通噴,嫌丑,開罵做的什么鬼東西打回去重做。
反復此過程3-5遍后,用第一稿。
三、當我們要做一個logo,我們需要想什么?
公司也許可以缺少崗位,甚至缺少自己的產品,但是不能沒有logo,要不總覺得企業連一個臉面都沒有。即使是咱們ToB行業這樣能省則省的領域。
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
01屬性的精準傳達?
在面向ToB企業的品牌視覺構建中,Logo不僅是形象標識,更是降低決策成本的戰略工具。行業屬性與專業性的精準傳達是首要原則:由于ToB客戶決策鏈復雜且理性,logo需在3秒內傳遞企業核心能力。
科技類企業常采用模塊化結構或數據流線條(如云計算符號的層疊方塊),制造行業偏好齒輪、分子結構等精密性符號,咨詢公司則通過山峰、燈塔等意象傳遞戰略高度。色彩選擇上,藍色系憑借其天然的專業信任感,占據超60%的ToB企業選擇;而高飽和度暖色因易與消費品牌產生聯想,往往被謹慎使用。
02信任感的視覺構建?
信任感與穩定性的視覺構建直接影響合作意愿。企業客戶對風險極度敏感,logo需通過視覺語言傳遞“可靠合作伙伴”信號。結構上多采用對稱或類對稱構圖(如IBM的條紋矩陣、SAP的穩定菱形),傾斜角度通常控制在5°以內以避免失衡感。
字體選擇遵循“無襯線體優先”鐵律,字重不低于Medium以保障小尺寸清晰度——Helvetica Neue等字體既能體現現代性,又能在工業銘牌、合同文檔等場景中保持辨識度。
長期主義驗證同樣關鍵:通過灰度測試確保單色印刷的可行性,并為迭代預留空間。西門子持續百年的Logo演變史便是典范,其環形核心元素歷經12次改版始終未變,成為品牌穩定性的視覺錨點。
03品牌價值提煉與兼容?
品牌價值的抽象化提煉與跨文化兼容決定了Logo的戰略延展性。ToB企業常需服務全球化客戶,因此需將“連接”“智能”“安全”等抽象價值編碼為幾何語言:思科用射線圖形隱喻網絡覆蓋,Intel以平行線陣體現數據精準。同時建立文化歧義防御體系——避免六芒星、蓮花等宗教符號,審查動物圖騰的區域禁忌,并對色彩語義進行校準(如紅色在中國象征吉祥,但很多地方代表著革命)。通過“3秒可描述測試”控制抽象度,使觀察者能快速概括Logo核心語義(如“藍色立方體-穩定科技”),同時保留15%-20%解釋空間。甲骨文(Oracle)的抽象線條Logo正是典型案例,其開放性設計同時兼容數據庫與云計算業務,成為跨領域發展的視覺通行證。
logo 不是品牌的全部,但它是品牌在視覺層面的“靈魂濃縮”。從某種意義上,logo 設計的套路化并非設計師偷懶,而是商業世界的一種“生存法則”——當市場充滿不確定性時,品牌會本能地選擇安全的、被驗證過的路徑,就像人類進化過程中會優先信任熟悉的面孔。logo 只是個起點,真正決定品牌高度的,是它能否創造出讓人記住的價值。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