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人類在情人節當韭菜,已經有100多年啦!
撰文:盤絲大仙仙,編輯: mmr
來源:企鵝吃喝指南
每年各大商超開始把巧克力禮盒壘成各種大大小小心形時,你就知道,情人節要來了。
????????不過,花錢買禮物表達心意這件事,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過去100年里,情人節禮物,尤其是吃吃喝喝的畫風,可能比你想象得更狂野、更有趣。
比如在1996年,美國康涅狄格州,有人在情人節就收到了這樣一顆“真心”:實心牛奶巧克力,重達1磅,解剖結構精準還原。售價 17.95 美元
圖源:1996年2月2日The Hour
報紙在那會兒的情人節餐桌上,你甚至能見到——吉利丁凍住的罐頭甜玉米,與泛著琥珀光的威士忌,一起在燭光中閃爍迷離……
圖源:1948年Stokely's 廣告
百年來,商家們各顯神通,用或直白或俏皮的告白話術,把尋常食物包裝成愛情催化劑。?
圖源:1980年代不二家廣告,古早廣告的畫風,真是有趣!
我在互聯網的犄角旮旯里刨了個底朝天,給大家淘來了百年內別具一格的情人節廣告。
來,一起開啟這場趣味拉滿的復古情人節“花活兒”大賞吧~
?1918年:一戰限定賀卡?
1918年,美國剛剛參加世界第一次大戰不久,年輕的士兵被派往歐洲戰場,不少情侶被迫分散大西洋兩岸。
Dey Brother & Co.敏銳嗅到商機,除了售賣常規情人節派對午餐套裝之外,還為年輕士兵的心上人量身定制了一款特別的情人節賀卡5美分;
連內容都“貼心”代勞。(賀卡內容非常適合用來鼓舞營地或前線士兵們的心,帶有快樂或幽默的話語。)
?1926年: 心意外包,商家替你狠狠愛?
生日、圣誕、情人節,一年到頭要送禮的節日那么多,而巧克力,似乎永遠是那個萬無一失、不踩雷的選擇。?????????????????????????巧克力廠商早在百年前就參透了這個道理。????????????????????于是1926年時,面向中產家庭的美國頂級大眾周刊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上(這是當時品牌宣傳的黃金平臺,以精美的彩色印刷和極高的廣告質量著稱)出現了這么一則廣告:
廣告來自惠特曼巧克力,內容總結起來其實很簡單:只需一次下單,情人節、母親節、生日、周年紀念……
全年所有重要時刻,即便您完全不走心,惠特曼的代理商也會替您記得,把那份象征心意的巧克力準時送達。
惠特曼自1912年推出品牌史上最具標志性的產品:Sampler 巧克力禮盒。上圖為1944年Whitman Sampler情人節禮盒廣告。
?1926年: 活兒都是你干,浪漫都是我的
“Time tells the story”?
1926年,知名食品公司 Monarch Foods 在情人節廣告中,打出一句:“Time tells the story”(時間訴說故事)。
畫面從1853年與1926年的兩個家庭場景切入,跨越70年,不變的是Monarch品牌的陪伴,以及廚房里忙前忙后的女性身影。
時隔近百年回頭再看,這份“歲月靜好”,你還覺得浪漫嗎?
?1931年:拿捏30年代夢女
買糖送Rudy生寫,親簽限定版?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情人節禮物溢價離譜,看看百年前的巧克力禮盒能有多奢侈。
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普通工人一周薪水才15到25美元,而一盒Johnston巧克力,售價卻敢標到1美元到5美元不等。
憑什么敢這么定價?還不是拿捏住了追星女孩的心。
“想象一下,打開糖果盒的瞬間,除了巧克力,還有頂流歌星Rudy Vallee的親筆簽名照,直球夢女暴擊!”
?1931年:加拿大多倫多
心形美味冰淇淋?
也不是所有情人節廠商都知道如何營銷,一個過分樸實的案例:??????????
"對于情人節派對來說,還有什么能比心形或丘比特形狀的美味冰淇淋更具吸引力,更能喚起浪漫氛圍呢......"
可通過銷售訂購,如果您附近沒有銷售,請致電乳品廠——
ACME農民乳業公司,一家由加拿大人擁有并經營的加拿大公司。
?1935年:美國大西部香檳
通往女士芳心的歡樂之路?
20世紀初,加州葡萄酒在許多美國消費者眼中,還是廉價、低質的代名詞。而這則來自Great Western的廣告,早早就懂得借用“法國魔法”點石成金。???????????????????????????????“
Great Western Champagne(大西部香檳):遵循法國傳統瓶中慢發酵工藝,在美國精心釀造——奢華,不必昂貴。”
當然,那是1935年,法國流量隨便蹭,“香檳” 還不是如今那個受到國際法規嚴密保護的“金字招牌”。
?1936年:日本的第一個巧克力廣告?
提到情人節送巧克力,日本人的熱情恐怕不輸任何一個國家。
但你可能想不到,引燃這股巧克力風潮的“啟蒙者”,既不是法國人,也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糖果師——費奧多爾·莫羅佐夫(Fyodor Morozoff)。
圖源:TBS檔案
他在流亡輾轉中落腳日本,最終于神戶創立了一家西洋糖果店。
1936年,Morozoff在報紙上刊登了日本第一則情人節巧克力廣告,將“用巧克力表達愛意”的西方習俗帶入日本。
或許連Morozoff自己都未曾料到,這顆巧克力種下的情人節傳統,會在此后幾十年里,在日本生根發芽,繁盛至今。
?1940年:和情人節打不著八桿子的產品,如何營銷??
如果你也是一名廣告人,在情人節絞盡腦汁卻遲遲找不到靈感時,不妨看看上世紀40年代那則帶著復古連環畫風格的茶廣告,也許能給你一點啟發。
?1948年:罐頭產品竟也想過情人節?
你或許覺得,情人節就該是大餐加持的浪漫時刻。
但罐頭公司斯托克利-范坎普(Stokely-Van Camp)顯然另有打算——他們甚至貼心“研發”出了一套專屬情人節的罐頭浪漫菜譜:
甜心沙拉食譜
1 又 1/2 杯開水
2湯匙未泡發的明膠
斯托克利(Stokely's)牌雞湯
2 又 1/2 杯雞肉
1/2 杯切碎的芹菜
1 湯匙鹽
1/2 茶匙胡椒
喲,美國人的情人節菜譜呀,合理!
?情人節這塊蛋糕,誰不想分??
情人節,不只是屬于香檳的時刻。
“......并非所有威士忌特質都能和諧共處/有的相互沖突,有的彼此背離/而卡爾弗特,卻能將千般風味調和成章!”
啤酒向來算不上情人節禮物的標配,但1950年前后,啤酒商們顯然不甘心被浪漫市場排除在外,開始盯上這塊情人節大蛋糕。
“它有著啤酒般的爽口輕盈,也有著艾爾啤酒特有的醇厚濃郁!
你從未嘗過如此清爽又滿足的滋味——只有卡靈紅帽艾爾才能帶給你!
這才叫開懷!加拿大最受歡迎的艾爾啤酒,現在美國也能喝到!”
美國的食品與酒水廣告自成一派,與同時期歐洲葡萄酒廣告所營造的浪漫情調截然不同。
人人都愛的可口可樂,自然也不會錯過情人節。
?1960年日本:情人節 <愛的日子>?
大名鼎鼎的森永制果,在1960年推出了其經典的牛奶巧克力產品,廣告刊登于1960年2月13日《每日新聞》。
一塊森永巧克力50日元,在1960年對于日本普通家庭來說,雖然不算奢侈品,但也是帶點儀式感的"好物"。
?1965年:意大利版蜜雪冰城?
如今大家可能覺得,蜜雪冰城那句“你愛我,我愛你”的洗腦神曲沒啥技術含量,但放在從前,這種效果還真不是誰都能整出來的。
比如這支利口酒廣告對讀者要求就挺高——想被洗腦?不好意思,你得先會識譜,自己哼出來才行。
仙山露(Cinzano)誕生于 1840 年,是一款意大利味美思。
?1978年:個人定制的精致甜點,價格不菲?
當市面上的標準禮盒顯得過于千篇一律,高端玩家便把目光投向了“定制化”的浪漫。??????????????????????
1978年,這篇刊登在紐約時報的小軟文,介紹了一位叫做卡羅爾?埃普利(Carole Epley)的甜點師在情人節提供的定制餅干、巧克力服務;
圖片中的姜餅抱抱熊,9英寸大小,售價4美元;左邊的心形餅干,售價2.5元......
1970年代末,美國正遭遇高通脹,物價飛漲。那時,1打(12個)雞蛋售價47便士,約合0.89美元。
而一塊定制餅干的價格,幾乎頂得上3打雞蛋,算得上是頗為金貴的心意了。
?1978年:打破刻板印象?
在 70 年代的美國,性別刻板印象仍根深蒂固,尤其在飲酒文化中,威士忌幾乎是男性的象征。
翻看那些年代的烈酒廣告,目標消費者多是男士。而 1978 年芝華士(Chivas Regal)情人節廣告,卻輕輕撩撥著這套默認規則。
“Why not? She’ll probably love it.”(為什么不呢?她也許會喜歡。)
?1981年: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覺悟?
也有商家試圖在情人節兜售洗碗機......
放到如今,大概評論區早已炸鍋,發布即下架了。?????????????????????????????????????????????????
圖源:加拿大魁北克報紙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
日本巧克力文化盛行?
日本在1970年代,情人節送巧克力的文化已經逐漸普及,各大品牌(如格力高、森永、不二家)開始搶占市場,推出針對年輕女性和學生群體的巧克力禮盒。
這張廣告正是出自格力高(Glico),洋溢著70年代典型的漫畫風格。盒內4顆巧克力,售價100日元,恰好是學生也能負擔得起的小小心意。
“要把它送給誰呢…… 我的心為你歌唱”
1976年,不二家更是在情人節營銷上玩出了花樣,推出 “甜蜜愛心禮物” 抽獎活動,同時上架心形、牛奶、黑巧克力等產品,價格分別為 50 日元、100 日元、100 日元。
“バレンタイン めだちすぎたら ゴメンナサイ”
情人節,如果太顯眼,抱歉哦
圖源:1980年代不二家廣告
在日本,真的是女生給男生送巧克力呢。
“巧克力來了,心也來了。”
“戀愛是既甜蜜又苦澀的東西。
所以,想給那個人送上格力高的粒裝巧克力。
這每一粒,都是我小小的愛意。愿被那個人大大的愛溫柔包圍。”
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情人節送巧克力的習俗其實是日本“反向輸出”給西方的。但大家從上面看下來就會發現這個觀點恐怕站不住腳。
事實上,1960年的日本巧克力廣告都仍在耐心向大眾普及情人節的意義:而在1890年,英國就已出現了精美的情人節巧克力禮盒;
?1937年到2025年:情人節在中國?
情人節并非中國的傳統節日,直到最近幾十年才逐漸流行起來。
翻閱近百年的廣告,幾乎難覓與情人節相關的商業宣傳。倒是1937年,《新聞報》刊登過一篇題為《世界情人節》的文章,文中形容國外賀卡上的祝福話術“光怪陸離”。
彼時在國人眼中,這個節日更多是一則舶來的異域趣聞。
時間推移,情人節逐漸成了全球共享的浪漫日子。德芙巧克力幾乎成為90后一代的集體記憶。Dove—Do you love me?",這塊并不算太好吃的巧克力,曾裝點過多少課桌抽屜里的悸動心跳?
而現在,中國人早將這個舶來節日,過出了東方況味——有人守著零點給那頭發個紅包,有人提前下班,做了一桌好菜。
營銷包裝終會泛黃,廣告詞也會過時,而人類笨拙而真誠的愛意,才是最動人的限定。
圖片來自各國公開報紙雜志數據庫、以及網絡
作者公眾號: 企鵝吃喝指南(ID:qiechih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