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elina、莫崇宇;Han 對本文亦有貢獻,首發:愛范兒
原標題:TikTok 難民一夜卷翻小紅書,這是中國互聯網最成功的一次降維打擊
「小火靠捧,大火看命」,
現在還有社媒產品經理不相信這句話嗎?
當地時間 1 月 19 日,強制剝離 TikTok 的法令即將生效。此前字節跳動的法務律師團隊幾番爭取,仍然沒有得到最高法院明確的支持。
這意味著 19 日大限一至,各大應用商店將終止對 TikTok 的支持,字節也表示將會逐步關停應用,不會出售 TikTok。
完了。對于已經「住」在 TikTok 上的美國用戶而言,家沒了。
于是,他們開始一場浩浩蕩蕩的賽博遷徙,
四處尋找下一個社交媒體平臺。
一股神秘力量把小紅書推到了他們面前。
4 日凌晨,小紅書在 App Store 美區躍升至下載量第一名,
超越了同樣由字節出品的 Lemon8 和 OpenAI 的 ChatGPT。
這潑天的流量一來,擋都擋不住。
這還是我認識的那個小紅書嗎?
首先被流量干懵的,是小紅書的中國網友們。
這是給我干哪兒來了?
備考英語的時候都沒見過那么多英文呢?
本文配圖來自于小紅書,賬號為圖內所示,下同
仔細一看,怎么還是外國人要學中文?
大批美國用戶涌入小紅書之后,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語言問題。
系統設置可以改,但筆記內容看不明白,樂趣少了一大半。
有的人不辭辛苦一條條評論復制粘貼過去 GPT,讓它翻譯,然后再讓它翻譯自己的回復。
小紅書真是要感謝時代,要不是 GPT,這波富貴也未必會到來。
當然了,咱們是熱情開朗樂于助人的中國人民,立刻在評論區展開教學。
也有很多熱心群眾催小紅書,趕緊出一鍵翻譯功能,此時不出更待何時啊?
現在進入「tiktokrefugee」的話題里已經有各種「難民自我介紹」了,還有很懂行的,主動上交了貓稅。
很好,果然貓貓才是統一所有社交媒體的唯一魔法。愛看,多來。
有點意思的是,這些外國人一上來就喜歡爆照,堪稱實名制上網,有點像我們 20 多年前接觸網絡聊天那味兒了。
時代就是個圈,我宣布,火星文將成為中國人加密語言。
吃瓜的人還在玩梗,聰明的中國人已經開始行動,評論區擠滿了英語完形填空真題,這下寒假作業有著落了。
不白教,我們可以給他們看數學題呀。
當然,除了宣傳中國春節、漢語,還有另類的文化輸出——社會搖,看似離開了 TikTok,也沒離開抖音嘛。
網友收藏的表情包也是有用武之地了,可別低估美國人民搞抽象的實力了。
整個小紅書現狀有如下面的梗圖:
另外弱弱問一句,在上海小紅書燈火通明的總部大樓里,還有人顧一下小紅書運營審核團隊的死活嗎?
雖然嘴上都調侃自己的 TikTok 難民,但且慢,這或許才是真正的 TikTok 難民。
在 TikTok 被禁前的倒計時里,不少網友來小紅書逛了一圈后,抓緊回到 TikTok 返了一波五星好評。他們教我們做英語作業,我們教他們普通話。算盤聲擱哪都能聽得到。
而更早一批進入小紅書的網友已經把 V 我 50 的梗拿捏了。
與此同時,同是地球村人民,先別急著下載那個神秘的東方 App,是朋友,就私信我砍一刀。
海外網友的大量涌入,顯然也會對國內網友的主頁觀感造成沖擊。不過,一些友善的外國人還會充滿善意地解釋原因,邊界感十足。
誰能想到,一個原本專注于種草測評的平臺,竟然會在某一天,成為中美網友文化交流的新據點呢?互聯網最大的魅力或許也正在于此 —— 永遠充滿意外,卻又如此理所當然。
還真的只能是小紅書
小紅書為什么成了最大贏家?
你可能已經看過很多分析了。a16z 的合伙人 Justine Moore 也收集了一些觀點。
這些觀點里,有些有道理。
比如說 YouTube 的不同,比如說 Reels——這個平臺從來就沒有討到美國用戶的歡心過。
Reels 當年被推到臺前,本就是 TikTok 第一次遭到禁令的時候。扎克伯格為了占位市場,推出了這個產品,一直以來都沒有好好運營,以至于到今天也難堪大用。
至于 Lemon8,干脆就是字節跳動對照著小紅書,在英語市場推出的產品。前前后后也力推過,但一直扶不起來。
而還有一些觀點并不太禁得起推敲。比如中國公司未被證實的、對于算法的擅長。
小紅書能站出來,的確有一些客觀條件上的巧合:
恰好,小紅書在應用商店沒有分區;
恰好,海外手機可以自由注冊;
恰好,小紅書正巧把視頻界面改的很像 TikTok;
恰好,小紅書已經把自己推薦算法煉到爐火純青。
在考慮小紅書為什么會成為「那一個」之前,首先要考慮它為什么會成為選項之一。
以上就是客觀條件。
這些客觀條件比想象中的重要——那些只接受國內手機號注冊的平臺,連上桌的機會都沒有。
至于小紅書的推薦算法有多強,洋人不知道,我們還不知道嗎?
即便只是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的同事們就因為協同過濾的作用,彼此的首頁已經變得高度相似。那個喜歡跑劇場、看音樂劇的同事,已經開始被推送「難民」中的音樂劇博主。
實際上,TikTok 當年能在美國闖出一番天地,它強大的推薦算法居功至偉,并且直接創造了一種新思路:
在此之前,由 Facebook 帶起來的第一代社交媒體,是基于熟人社交。
即便是 Instagram,也沒有脫離以熟人網絡出發的思路。
而 TikTok 脫離了原有的熟人關系網絡,完成了「內容推薦」這條路線的突破。
這個范式從此深深地刻在年輕用戶的腦海里,以至于當 TikTok 面臨關閉時,他們必須尋找替代品,也是按照這個思路:愛看,多推,不要管我通訊錄里有誰。
視頻
小紅書在 2022 年時還設計了 CB2CF 方法,通過 content 信息預估協同過濾的結果。
在輸入上僅使用內容,這樣即使對于新內容也能依賴模型的泛化能力得到較好的結果。
總體上,能夠幫助用戶拓寬喜好,而不是越推越窄,并且能夠讓小眾的、獨特的內容,得到有效的長尾曝光。
這絕對不是什么「沒有被證實」的推薦能力,而是實打實的技術積累。在這條路線上,除了 TikTok 抖音,的確就只有小紅書。
流浪賽博,只為找到活人
技術是技術,技術也是為用戶體驗服務的。「難民」們的親身的體驗更直接清晰。
老實說,不是打擊洋人的積極性,小紅書也不是凈土。賣貨、帶廣告是這個平臺上最主流的變現方式,相比于 Instagram 嘛,五十步笑百步吧。
但是小紅書的確是一個「活人感」很強的平臺,
用英文來說是「organic」。
一套準確的推薦算法只是第一步,真正讓人對一個平臺、一套機制上癮的,是這些算法總能源源不斷地推來很多「活人」。
在這次給「TikTok 難民」接風的過程里,除了普通網友,一些品牌官方賬號也加入進來,活人感拉滿。
很多人可能忘了:上一次如此的世界大同、各種語言齊聚一堂,是在一個叫 Clubhouse 的平臺。
Clubhouse 大紅正逢疫情在世界各地導致封鎖的時候,被困在家里出不去的外國人們,發現了這個平臺。當時包括馬斯克、Andreessen Horowitz 在內的大佬還紛紛站臺。
可惜 Clubhouse 的巔峰期很快過去,但不討論它的沒落,這個平臺曾經帶來的「地球村」感受是真切的。一個個房間里塞滿了踴躍發言的陌生用戶,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背景——也是一種「活人感」。
社交媒體出現幾十年了,早已是所有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已經習慣于這種帶著文字、視頻、圖片、表情包的「雜交」的表達方式,我們能夠通過這些文本,確認網線另一端存在著真實的人。
「我們表現出情感和親近,我們娛樂他人的意愿,都是在告訴別人我們是真實、友好的,喜歡與他們溝通。」傳播學大師南希·拜厄姆在他那本經典的《交往在云端》中這樣寫到。
而這恰恰是這場賽博遷徙中的所有人所表現出來的。
只有理解了「活人感」,才能理解為什么TikTok的封禁,能夠激起如此強烈的反叛心理,要浩浩蕩蕩地來一場賽博遷徙。
TikTok一度是英文社媒中最有活人感的社區,用戶在那里所獲得感受是真切的,而非「大家長」可以指手畫腳。
好的算法讓用戶留下,但真實的人讓用戶留戀。
一個平臺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多會說話,而在于它讓多少人愿意說話。
誰不愛聽活人說話?好聽,愛聽,多說點。
作者公眾號:愛范兒(ID:ifanr)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