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須、鮮花茶、0糖茶...“水養”如何成為年輕人的健康新方?
01
一整根到幾條須,不變的養生
養生話題,一到秋冬便格外耀眼。隨著亞健康的年輕化,惜命的脆皮打工人已經對“養生”關注晉級到next level。“控糖自律”的無糖飲品只是基礎級別,現在“喝水養生”提上了議程。
辦公室內,同事們交換著各式各樣的養生茶包。午飯后,從7-11帶回一瓶養生水,也逐漸成為常態。
前幾年,憑借一條人參的“一整根”熬夜水,上線首日便賣出超過1萬瓶。前有一整根,今有幾條須,都精準踩中了朋克養生的風口。
在零糖時代,玉米須茶最初以“降糖、控糖、抗糖”的賣點迎合消費者。而隨著“藥食同源”的理念推廣后,玉米須茶的更多功效被品牌發掘。
玉米須憑借著利尿祛濕效果,首先贏得減肥女性的青睞。它還獲得“利水神器”和“V臉水”的稱號,成為了冰美式新“水替”。
隨著三高的年輕化,玉米須的降壓功效也得到養生黨的重視。《2024年藥食同源趨勢洞察》顯示,玉米須茶已成為年輕群體的新消費熱門。
玉米須茶成為職場新寵的背后,實際上是中式養生的健康意識覺醒,以及年輕消費者對藥食同源的中醫養生信任的增強。
植系養生,成為了職場人新的養生主題。
02
植系“水療”,飲水的新熱門
東方樹葉,這個曾在10年前被群嘲“難喝”的品牌,如今華麗轉身,成為農夫山泉第二增長曲線的扛把子。
作為無糖茶飲市場的領軍單品,今年上半年實現了銷售額同比超過90%的增長。然而,這一卓越表現并不能代表整個賽道的普遍動態。
根據飲料市場數據顯示,無糖即飲茶的市場份額雖然高于2023年同期,但增長速度明顯放慢。
無糖茶飲以其零糖零卡的特性,前兩年滿足了減肥和健身愛好者群體的需求。但隨著人們養生意識的提高,輕體也只是基礎目標
。養生大軍對日常飲水也強調“加法”理念,對飲料的功效、場景有了更多新要求,而繼承藥食同源理念的植物飲料,潛力巨大。
以草本植物、谷物和藥材為主要成分的植物飲料有著中式養生的文化底子,因此消費者對其功效也略懂一二,例如金銀花具有清熱作用、薏米能祛濕、陳皮有助于生津……這種對傳統養生文化的共同認知,使得植物系的“水療”方式更易推廣。
而藥食同源理念下,養生茶水明顯比中藥茶飲更受歡迎,這是因為:
1、消費者不吃中藥的苦,植系養生也講“情緒”
雖然各種天然成分都有效,但消費者更偏向草本類,而不是藥性更強的藥材。原因之一,56%消費者怕有“藥味”不敢嘗試。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中藥飲料,聽起來會讓人產生“只有病了才需要喝”的聯想。養生茶水提供了既能悅己也能健康的雙贏選擇。相較于純茶,喝一口有功效的水,感覺自己健康多了。
2、養生日常化,讓植物飲料“無孔不入”
藥食同源的理念影響下,消費者意識到“藥養到食養”的轉變。年輕人雖然口口聲聲說要好身板。說白了,只要身體沒有明顯不適,吃香喝辣熬夜依舊。因此,植物飲料是更輕松的養生方式。數據顯示,養生食品和飲品在追劇等休閑場景中的消費增長速度高達401%,反映了養生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食藥材+水”讓不少品牌找到機會,成為新的日常水替。
從劑量上考慮,養生茶水做不到“藥到病除”。但“口感+功效+情緒”讓植物茶水彰顯更強勁的生命力。
03
職場人不缺“水療”方案
剛剛談到,植物飲料背靠中醫文化,因此消費者對食物“四性五味”已經有了一定認知。對東方養生理念有共識后,植物飲料的推廣無需進行過多的市場教育。
但這表明了,植物飲料在原料配方的搭配上,很難出“新花活”。同質化之下,哪些品牌被看見呢?
1、主打熬夜場景的玉米須茶
一種食材,多重功效。玉米須茶最顯著的功效就是利尿消腫。無論是減脂還是熬夜修復,都是幫助身體排出多余的水分和鹽分,從而促進新陳代謝。
在眾多品牌以“減脂”吸引女性白領之際,中式滋補品牌老金磨坊轉而關注年輕職場人的其他養生需求,主打熬夜、久坐場景。數據顯示,當下職場主力90后、00后有四成處于經常熬夜的常態。老金磨坊通過主打“熬夜飲”場景,精確瞄準這一龐大的消費人群。
2、復刻家中口感的紅豆薏米水
今年,元氣森林推出的“自在水”系列,成為品牌第三個破十億的爆款,它正在發力成為中式養生水賽道的“東方樹葉”。市面上的紅豆水品牌擠堆強調“祛濕”,消費者難以感受到品牌間的差異。作為瓶裝飲料的頭部玩家,元氣森林以“口感”為護城河,讓年輕人隨處可喝的瓶裝紅豆薏米水,也喝出家中小鍋慢燉的味道。
產品經理Ceci透露,產品的口味有60%取決于生產工藝,因此元氣森林歷經一年,嘗試了100多次的產線調試,才復刻出熬煮風味。瓶裝養生水,健康只是附加值。好不好喝,才是復購的關鍵。
3、專研女性痛點的鮮花茶
在悠久的茶歷史中,女性飲茶的歷史似乎被遺忘。但在養生議題中,女性才是主角。be u tea品牌捕捉到這個市場空白,主打花草養生茶,打造了一個專為女性設計的茶飲品牌。品牌讀懂女人心——女性養生的目標,為了氣色好的素顏。在產品賣點的呈現上,be u tea將女性最關注的美容美妝話題結合。例如,銷量最高的紅棗桂圓枸杞茶,以“補足元氣,無需化妝”為銷售口號;而玫瑰花茶則被定位為“可以飲用的神仙水”。
通過養生草本茶解決美容問題,be u tea探索了東方茶飲植物與現代女性美麗的關系,贏得了愛美女性的垂青。
04
植物養生很火,但擠進圈難度不小
養生是大勢。不僅年輕化,男性對養生的關注度也快速增長。養生大軍日益龐大,市場的前景廣闊。然而,品牌在選擇入局之前,有幾個現實難度必須考慮:
①植物養生格局,傳統玩家影響力大
植物飲料與養生健康緊密相關,消費者在選擇時會更加謹慎。他們往往因為不了解某草本食材的具體功效,或擔心可能的副作用,而望而卻步。
因此,在草本植物的品牌選擇上,消費者更傾向選擇知名度較高的品牌。例如同仁堂這類傳統中醫老字號出的養生茶,在消費者心目中就是品質保證。對于新品牌而言,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來獲得專業背書,才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
②養生越日常,售價越壓低
CBNData的研究顯示,2024年上半年,超過70%的中式養生飲料新品定價低于5元。原本售價在5元以上的部分養生飲料也悄悄降價,例如元氣森林的“麥茶”在換標后,價格從5元下調至4元(多瓶優惠,價格還能打到3元/瓶)。消費者一向對飲料價格較為敏感。品牌要面臨,如何在保持性價比、健康和口感的同時,實現成本控制的平衡。
③不熟的植物原料,功效心智不強
新成分更容易出超級單品。以“一整根”人參水為例,找到了傳統藥材的新表達,以直觀的方式,降低了消費者對產品功效的認知難度,還減少了市場教育的成本,成就了一夜成名。
在藥食同源的領域,盡管還有許多草本植物的潛在價值有待挖掘和推廣,但目前市場上除了紅豆薏米、菊花、決明子、紅棗枸杞等這些功效認知度較高的食材外,其他食材認知相對薄弱。
市場教育程度大,也是入局的門檻之一。
結語
79%消費者面臨健康問題時,尋求植物飲料的幫助。當下,“碎片化養生”成為時興。
在產品同質化無可避免的現實之下,只有在功效、場景、人群進行細分,才能拿捏主動投奔養生的年輕人。當前,正是中國特色飲料的基建潮。隨著東方養生文化的年輕化、日常化,藥食同源的理念被更廣泛消費者接受。無論是現制茶飲還是瓶裝飲料,中式飲品的市場潛力不斷釋放中。
未來,我們期待著一個中式“可口可樂”的誕生,它將代表中式生活方式,風靡全球。誰是這個品牌?一起指日可待。
部分內容參考自:
益普索:《2024年包裝即飲茶和植物飲料的市場和消費者洞察》
上海博報堂、天貓新品創新中心:《2023線上飲料健康化趨勢白皮書》
刺猬公社:《對話元氣自在水產品經理:元氣森林如何用自在水打一場順風局》
CBNData:《木本植物走紅、告別5元時代……植物飲料也卷起來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