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宿主廣告(Social hosting ads):平臺擊穿與內容裂變
摘要:作為一個原創廣告學理論,“社交宿主廣告”理論根植于宿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社交廣告理論形成復合雜交。關于宿主,《百科辭典》里面的定義,“微生物、寄生蟲、昆蟲等寄生物所寄生的植物、動物或人體稱做宿主”。簡言之,寄生物只有依賴宿主,才能夠生存。相應的,社交宿主廣告(Social hosting ads)的定義,是非社交平臺原生廣告,基于社交平臺宿主的寄生,產生擴散、裂變,展現出內容的超強影響力。
關鍵詞:社交宿主廣告、內容、影響力、破圈
也許有人會認為,社交宿主廣告,和在營銷行業非常流行的病毒營銷屬于同義替換,其實不然?!豆芾韺W大辭典》里明確給出了病毒營銷的定義,是“依靠顧客自發的口碑宣傳擴大信息傳遞范圍的營銷方式”,辭典的定義屬于嚴謹的學術定義,但即便是更為廣義的行業認知,病毒營銷,也指的是利用公眾的積極性和人際網絡,讓營銷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和擴散的方式。
一、社交宿主廣告:是病毒營銷的高階模式
顯而易見,病毒營銷,其完整傳播鏈路,可能大概率只存在于社會化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小紅書等。而社交宿主廣告,是平臺擊穿與內容裂變的復合結果,有非常強的“寄生”屬性。換言之,其首發平臺,一定不是社會化傳播形式(否則就是病毒營銷),但是其最終的傳播呈現,一定是在社會化媒體平臺。
當然,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要看清楚,并不是說首發于其他平臺,然后在社交平臺傳播的都是社交宿主廣告。
因為社交宿主廣告的寄生屬性,決定了這種廣告是不能離開社交平臺而單獨存在。比如快手冠名了央視春晚,因為央視的平臺屬性以及廣撒紅包,在社會化媒體平臺形成了非常高的聲勢,甚至是上了熱搜榜,這種融媒體的廣告形式,不能稱之為社交宿主廣告,因為即便沒有社會化平臺,央視平臺的傳播,本身有自己的影響力和人群覆蓋,并不絕對依賴于社會化媒體的傳播而存在。
再者,社交宿主廣告,強調借助好的創意和內容,起源于其他平臺,而在社交平臺上, “自發式”地傳播。如果廣告主做了一個內容,最開始在其他平臺,沒有傳播聲浪的情況下,通過購買社交媒體KOL、KOC等資源實現社會化傳播,這也不是社交宿主廣告。如果通過KOL的擴散傳播,帶來更廣泛的流量和轉發,這就是最典型的病毒營銷活動。
綜上所述,社交宿主廣告和病毒營銷看上去同宗同源,但有內在的本質區別。社交宿主廣告,一定要先破壁(平臺擊穿,從社會化平臺外攻入),再破圈(通過社會化平臺自發圈層裂變),強調一種自發性和被動性,同時,如果不能破壁,原來的傳播形式不能單獨存在,或者影響力很小(與社會化平臺形成的影響力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二、典型社交宿主廣告類型盤點
社交宿主廣告,理論容易理解,實踐中遇到,容易讓我們產生“哇塞”的感覺,筆者做了一些不完全盤點,目前典型的社交宿主廣告,主要有段子金句式、創意熱點式和觸點互動式三種類型。
(一)段子金句式
2015年7月30日,在成都沙灣路十字路口,穿著大褲衩,坐在馬路邊的沙灘上,拿著一杯飲料,擺出一副在馬爾代夫享受陽光的表情;其異于常理的行為,很快引發大眾的思考;網友配圖,“只要心中有沙,哪里都是馬爾代夫”迅速走紅,很多網友都看不出,其實是馬蜂窩策劃的事件營銷。
段子是這個時代的表達方式、消解方式和社交傳播方式。IPHONE13這幾天剛剛發布,“十三香”手機包裝盒就在朋友圈被熱傳,其實IPHONE12發布的時候,十三香就火了一把。
類似的案例,還包括“甜過初戀”的水果攤金句,“讀書的目的就是能心平氣和地和XX講道理,健身就是能讓XX心平氣和地和你講道理”這樣的健身房海報,本身只是普通的一個招貼/海報,隨著社交平臺的瘋傳,都實現了很強的傳播裂變和效果。
之前還看過某母嬰品牌門口的小黑板上一句話在朋友圈廣泛擴散,“穿什么褲子顯得年輕——紙尿褲”,也許店家只是抖機靈,吸引附近人氣,但實質上品牌LOGO隨和內容進入社交平臺,自發地實現了開疆拓土的旅程。
(二)創意熱點式
最典型的,我覺得就是網易嚴選真人海報廣告。它本身只是一個戶外廣告,只是少量投放(相比于社交平臺的影響力),但隨著大家的轉發裂變,一次次實現了在社交平臺的霸屏。
2021年下半年,娛樂圈流量明星屢屢翻車,網易嚴選推出反套路廣告,他們在戶外做了一組廣告,畫面簡單粗暴,力求戶外廣告所需的視覺沖擊力,再結合場景,真人可直接坐在廣告牌上,廣告文案統一都是說“我們不用流量明星拍廣告,用戶就是我們的活廣告”,而場景讓用戶自發參與,也就真的成了一個個活廣告。
跟熱點結合地很近,創意的表現方式足夠優秀,讓網易一系列戶外,在社交平臺不斷刷屏,霸屏。
(三)觸點互動式
蘇寧易購的公益廣告箱,讓我印象深刻。2017年,在你收到的快遞箱子里,有過一撕膠帶就流出血的嗎?有家公司發明設計了這款互動膠帶產品,并做了一套創意,成功賣給了蘇寧易購,得到首次運用。
這個聰明的腦袋,把大象、鯊魚、犀牛、穿山甲等動物印在了膠帶上,這些動物慘遭獵殺,數量急劇下降,因為它們的某些部位會成為一些人購買的珍貴商品。拿在手上的商品和盜獵現場太遠了,這個膠帶創意拉近了二者的距離。這些膠帶包著紅色顏料的微膠囊,當消費者劃開膠帶,微量紅色顏料便從犀牛角、象牙等處滲透出來。乍一看,真是一個暈血人士不宜的設計。
場景契合,互動巧妙的,還有另外一個觸點互動式社交宿主廣告。
我要說的是理想ONE,不知道是不是品牌行動,但是我在路上開車遇到時,還是驚嘆很巧妙。一些車主在車屁股上增加文字貼紙,形成了“理想還是要有的,ONE一實現了呢”,我相信看到的人,都覺得很巧妙,很容易拍照朋友圈。
三、為什么需要社交宿主廣告?
實踐先行,理論滯后,是廣告營銷行業的特點,理論去解釋、復盤實踐,而非引導,甚至是指導,行業方法論的沉淀缺失,稀釋了行業的影響力、專業度,甚至對日常溝通的標準化都存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希望借助社交宿主廣告(Social hosting ads)理論,解決廣告行業三個普遍存在的“痛點”(或者說難點)。
(一)引導創意和內容的回歸
回歸,是因為偏離。我們去看中國幾家上市的廣告集團財務報表,營收占據絕對優勢的,往往都是媒介代理版塊?!皠撘夂蛯I成為媒介的附屬”,是廣告人的痛,也是營銷行業的傷。
社交宿主廣告,讓廣告回歸到創意的專業價值,而不是盯著媒介去填滿內容。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創意型的,以內容作為原點去開展作業的思維方式。
(二)實現效率和價值的放大
廣告行業有一句看上去謙虛且無奈的金句,“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浪費了一半,但不知道是哪一半”,實質上成為行業的遮羞布。筆者浸淫這個行業十多年,深深地覺得,廣告行業浪費的廣告費,哪里只有一半?能夠產生一半價值的廣告,簡直是良心,甚至可以說是YYDS!
效率和價值的缺失,讓這個行業本身的價值面臨拷問,也讓很多經歷過行業上升期的人唏噓不已。
社交宿主廣告,先破壁(從社會化平臺外攻入),再破圈(通過社會化平臺進行自發式圈層裂變),社會化平臺自發的傳播效能,要遠遠大于,甚至在數量級上碾壓其他平臺的傳播行為。
其實,廣告行為本質上是廣告主的一種投資行為,顯而易見,社交宿主廣告,投資回報的“杠桿率”更高。當然,相應的,這種廣告傳播行為本身,對創意和內容的要求也會成比例的提高。
“花小錢,辦大事”,這是廣告從業者每天都聽到的要求。社交宿主廣告,回報“杠桿率”更高,提供一種解決的路徑。當然,這并不是一種唯一的,甚至是更簡單的解決路徑。畢竟,投放一個億的媒體資源容易,寫出能帶來等同于一個億傳播效果的文案,太難!這本身是乙方專業性提升的一種自我要求和自我革命,雖然很痛苦,但這一步,必須走出去。
(三)平臺擊穿與內容裂變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化和媒介資源的碎片化,多角化,跨平臺鏈條打通、跨平臺傳播成為熱門說法,琳瑯滿目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受眾關注點也促使傳遞品牌信息的難度與日俱增。
大家都知道整合營銷傳播(IMC),但在這個粉塵化的時代,如何整合,又如何傳播,準繩在哪里,主線在何方?
現在比較流行的做法,是基于平臺和賬號系統,實現多屏、多終端的打通。這一塊互聯網巨頭都在做,但是隨著消費者隱私權的重視和國家相關法規的出臺,操作的難度在逐漸增加。
社交宿主廣告,提供一條新的路徑,探入跨平臺“無人區”,實現對傳統媒體的在線化利用,因為技術的屏障、平臺的壁壘、賬號的藩籬……都不成問題,因為打通這一切的,是對人性和人心的精準把握。
本文作者高承遠,暨南大學MBA,上海報業集團財聯社鯨平臺智庫專家團成員。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