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a & Miu Miu桀驁難馴的風格,就是繆西婭·普拉達本人
原標題:真正的性感,總是帶著一絲丑陋
*原文首發于2017年10月15日
今天想跟你聊一個奢侈品。為什么要聊它,除了那些漂亮的圖片以外,有些關于個人成長的故事也許你也有共鳴。
奢侈品其實是個深刻又膚淺的事物。再沒有其他東西能像奢侈品這樣將難以調和的事物合二為一了。它充滿迷人的復雜性,以藝術與哲思出生,卻經常落在凡夫俗子的手里。它的美沒有門檻,只要你給出價碼。
而Prada & MiuMiu ,大概是這里面比較桀驁難馴的那一類。
1、不間斷的爆款
奢侈品巨頭之間的競爭搏殺到了今天,是否能有撬動普羅大眾欲望的爆款,成了衡量品牌熱度和能量的一種途徑。
Prada & Miu Miu沒有落下——先看看Miu Miu:
到現在還持續吸引人種草的芭蕾舞鞋:
大眼睛的珍珠鞋:
皮草:
相比于“奢華感”的陳詞濫調,MiuMiu的皮草更像是對夢幻的表達。這些冰淇淋色的運用非常好看。出于環保,Miu Miu的大皮草盡量不用真的動物毛皮。
而Prada這幾季最吸引人的單品,還是包~
很多人把miumiu叫做Prada的年輕副線。其實”年不年輕“并不能簡單地劃分這兩個牌子。有一個共同點是確定的:作為同一種設計理念的兩種表達,兩個品牌擁有共同的發展環境、離經叛道的中產階級精神。
如果說Prada像是文藝的上流社會女知識分子,喜歡蒙德里安,喜歡表現主義畫派,愛看電影。
在蒙德里安畫中獲取靈感的Prada Fall 2011
在Prada Fall 2015 RTW中 ,設計師在粉嫩的色彩中注入諷刺與戲謔,塑造了一個吃著冰淇淋的強悍貴婦。
那MiuMiu就是伍爾夫筆下的充滿奇思妙想的貴婦人的小女兒,她會更壞一點,有點洛麗塔。她不是那么尊崇文藝氣息,有自己的小心思,她是品牌主理人&設計師繆西婭·普拉達的另一個自我:反抗常規。
Miu Miu Spring 2017 RTW中,帶著塑料片頭出門野游的沙灘girl——
在Miu Miu Fall 2013 RTW中,Miu Miu又變成了乖張的壞女孩——
至于風格,從根本上講,Prada & Miu Miu的風格,就是繆西婭·普拉達(Miuccia Prada)本人。
繆西婭·普拉達是什么人?作為創始人的孫女,她并不僅僅是簡單的繼承人角色。
她被一向犀利的時尚評論家門奉為“我們所有人的精神領袖”。
2、一種「粉紅色」的叛逆精神
她與那類“低眉順眼,隨時愿意付出的陳腐女性”有著天壤之別。
十五歲時,她明確反對母親用那種死板的教會學校校服風格的裙子打扮她。
她回憶起少女時代的不公,“母親的穿著比我時髦很多。但基本風格還是相當保守的,她從不穿任何輕佻的衣服。而我卻夢想著那些時髦而輕佻的時裝,我總想,等我長大了,所有衣服都要買粉紅色的。”
在她高中的時候,穿上尼龍長褲,是女孩子們渴望成熟的第一個主要表現。但繆西婭除外,她要穿短裙。而在普拉達的家里,短裙是一個禁忌。所以,每次外出,她總是身帶縫衣針,走到樓梯之后,再把裙子改短。
她反叛那種對于“應該如何”的束縛,卻也不愿意失去作為女人的那點樂趣。
然而,過去的她是一名持有政治學學歷的狂熱共產主義分子。
3、挽救了一個半死不活的品牌的共產黨員
這個牌子最早由繆西婭的祖父1913年在米蘭創立的。一開始它只是個高端皮具公司,賣很貴很貴很貴,服務于上流社會。
奢侈品是當之無愧的上流社會身份標識——在30年代,有個警察拒絕逮捕一位女權主義煽動分子,只因她穿著 Molyneux 的定制服。
然而,當時家族產業很快因為創意力不足而在市場上漸漸失去聲音。
那個時候有想法的年輕人都對政治充滿熱情,她也不例外。在記者 Ingrid Sischy 對她的采訪中,她袒露,“我成長于60年代,那個時候到處都在談論女權主義,我想嘗試一切事情——除了時尚。”但最終,她沒有逃走。
這個曾經高喊“團結起來,人民必勝”的革命者說,我想我最終還是鐘愛時尚的。就像是繞了一圈,回到了原點——畢竟,她每次參加游行,都沒脫下她熱愛的那些高級時裝。
4、穿得“丑丑”的主理人
不像那些唯美或者有著鮮明精神性的品牌,從貧民、囚犯、清教徒,垃圾搖滾,再到今天的怪怪的小資小姐,這個品牌有一種不符合常規的審美標準和錯位。
在她本人的日常著裝里,這種被放大:
早期大家對她的著裝品味有點接受無能。“她有一件橙色的塑料褶群,這樣的衣服穿在一位五十歲女性的身上,確實有些驚人......更不要說那些櫻桃紅皮涼鞋、彩色寶石大耳環......”澳大利亞芭莎雜志如是說。
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即使在結婚之后,她似乎永遠都是一副女學生的打扮:長裙、厚襪搭華履(現在這是Prada & Miu Miu的經典搭配)。一般人不會這么穿,她以一種非資產階級的古典風格,與時尚準則保持著遙遠的距離。
上述看起來那么過時的元素,確實是Prada和Miu Miu的靈魂。
很快,當評論界對她的黃綠色、木珠、平底鞋習以為常并表現出喜愛,調轉風評時,她驚訝得目瞪口呆。
對她來說,不管她怎么打扮,都是因為她喜歡,就如同她在二、三十年前就喜歡這種裝束了。
普拉達的傳記作者帕拉齊尼認為,繆西婭的性感,是與潮流毫不相關的,那是一種有關“狗”的象征性表現手法。她喜歡像丑女貝蒂那樣,把自己打扮成“狗”的模樣——在無數場合,她都興奮地承認這一點。
這就是一個對優雅有著不同理解的人最偉大之處。
在Prada & Miu Miu身上,那些美正是從這種怪異中生發出來。
在Prada Spring 2017 RTW中,中式元素、芬蘭印花等元素都被拆散重組
5、打得一手好電影牌
每隔幾年,這個集團就要在電影里濃墨重彩地刷一次存在感。
《碟中諜4》的殺手包
2011年,在電影《碟中諜4》中扮演冷酷女殺手的蕾雅·賽杜隨身攜帶著的這款造型硬朗的Prada包,掩得了手槍、裝得了鉆石。
認知度更廣的,則是《穿Prada的女魔頭》——
“是的,我的確為女魔頭們親自設計時裝,但是,我們所說的‘女魔頭’,主要是指她們鮮明的性格和復雜的思維,她們是一個充滿了矛盾和驚喜的群體。”這是繆西婭自己的解讀。
這個“女魔頭”的輿論顯然將Prada的某一類特質人格化——一種圓滑的強勢、精致的強悍,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具有強烈現代性的奢侈。
還有斬獲幾項奧斯卡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相信你對里面的biling bling皮草與短裙印象不淺。
影片中的禮服是Miuccia Prada與電影服裝團隊合作的。 設計的戲服脫胎于Prada和Miu Miu的時裝。
女主演鑲寶石禮服+皮草圍領的造型,靈感直接來源于與Prada2011秋冬女裝秀場上的造型。
其實,如果以考古的眼光去看,這些設計是有些不合格的。衣服里裝飾了一些與上世紀20年代幾乎毫不沾邊的過于前衛的細節,比如說條紋皮草就不是20年代流行的裝束。
然而,這是他們有意為之的:它們既是復古的,又是不完全尊崇復古的——他們試圖以一種現代的語言去建構復古。用當代的手法,去建構一個過去的時髦。
不單是商業片,Prada的基金會在小眾片中也做了許多大眾看不見的努力——比如為意大利B級別電影以及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的中國電影和俄羅斯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
6、“地球上最偉大的美學推廣家”
在曾被稱作意大利藝術家中的馬修·巴尼的藝術家韋佐利口中,普拉達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美學推廣家。
Prada 紐約店,如今我們經常能看見藝術家或建筑師為其做的設計。
她本人是個藝術趣味濃厚的企業家。關心普拉達的都知道,他們后面站著一個龐大的普拉達文化藝術基金會。Miuccia Prada和她的丈夫Patrizio Bertelli——普拉達的首席執行官,在1993年創立普拉達基金會之后開始購買藝術品。
請藝術家在自己辦公室搞了個大滑梯。
就是好玩兒——在一次采訪中,她聊到滑梯“我覺得它很好地表達出了‘逃離’。”
在許多民間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她對藝術的濃厚興趣:
2005年,兩位德國雕刻家在德州90號公路邊上的沙漠里建了一個假商店,最近的小鎮只有2000多個居民。他們小心翼翼地詢問是否可以將普拉達的標識用在他們的假商店上。普拉達欣然同意,普拉達的鞋子也從米蘭漂洋過海而來。然而僅僅兩天之后,這些鞋子就被偷盜一空。她只好為商店送來新的鞋子。
對很多藝術家而言,普拉達文化藝術基金會是很重要的推手。
它是由建筑師雷姆·庫哈斯將米蘭南郊的一片一個有百年歷史的釀酒廠改造而成的。這個建筑綜合體包括一座覆蓋于24k金箔之下的“鬼屋”和一座隱藏于鏡面之后的影院。
這里是普拉達藝術藏品的公共展臺。此外,他們也為自己看好的藝術家辦展覽。
像重要的現代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第一次在意大利個展,就是在Prada基金會做的。這個藝術家大器晚成,你可能對她的大蜘蛛有印象。
如今她和丈夫Bertelli擁有大概成千上萬件現當代藝術品,繆西婭卻反對“擁有藝術品就等于收藏家”。
就像她一直回避拿自己在T臺秀上展示的系列去與藝術思想做任何關聯一樣。對藝術真正的識別和尊重,就是不要動輒在時裝與藝術之間劃等號,她心中一直有意劃清這個界限。
她的愿景其實比較樸實,“我想要成為文化塑造過程中活躍的一份子,而非收藏家或者贊助人。”
繆西婭有一天問路易斯·布爾喬亞,時裝擁有如此忠誠的擁躉,原因為何,她得到的答案是:“因為時裝幫助人們表現了誘惑。”
有藝術家在認識普拉達之前,說“我一直對時尚界有深深的懷疑,這也代表著傳統知識分子的一類觀點,時尚不過是一種消費主義式的唯物主義。”
繆西婭對此的看法很寬厚。
她認為,時尚不是變革的力量。
“你不能期望時尚能讓這個社會發生什么改變,真正的變革發生在社會中。比如,迷你裙就是女性運動的產物。社會在變革,時尚反映這種變革。”對于這個在已經能在行業內只手遮天的人物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清醒。
她的這番言談也耐人回味:
“服裝應該代表你自己的思想,盡管這并非易事。發現你自己的著裝方式,與你去看一次心理分析師并無二致,因為這也與你內心深處非常私人、非常親密的一面密切相關。尤其是在著裝方面存在問題的那類女性,她們的問題往往在于外界對她們的偏見、她們的期望以及對性感與否的看法。”
對于這位現年68歲,依然堅持著與潮流不相干的怪衣服的老少女來說,這也許是最不需要擔心的問題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編輯整理:楚楚
參考資料:
Gian Luigi Paracchini:《普拉達傳奇: 風格即我》
Thames&Hudson: James Laver, Costume, and fashion: a concise history
Vogue: Prada Power, By Ella Alexander
WWD: Miuccia Prada Talks Men’s Wear, Revolution, and History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 時代的嘆息
Lifeinitaly: Life in Italy: Italian New, Culture, Fashion information Site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WeLens(ID:we-len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