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To C戰略:電池巨頭如何講好消費者故事?
寧德時代,正在全力打造C端品牌影響力。最近,它頻繁、高調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從社交媒體的高頻更新到機場大屏的醒目廣告,再到上個月宣布成為咪咕歐洲足球賽事轉播首席合作伙伴。在汽車行業,利用足球賽事開展市場營銷的通常是整車公司。作為全球動力和儲能電池領域的龍頭企業,在電動車行業高歌猛進的這些年,寧德時代一直隱身幕后,穩穩賺錢。如今,“寧王”一反常態,主動走向臺前,發起了一系列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品牌攻勢,根本原因還是市場發生了變化。寧德時代的戰略調整,為我們呈現了企業如何應對市場變革、主動求變的一個生動切面。也讓人再次思考,品牌,對企業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寧王”走向臺前
據界面新聞報道,寧德時代在去年更換公關團隊,開啟了“to C”戰略。這一戰略曾在內部存在異議,但寧德時代高層態度堅決。[1]這一轉變,首先體現在公司的社交媒體運營上。以抖音為例,寧德時代官方賬號“CATL寧德時代”在2021年、2022年僅更新4條帖子。然而,自2023年8月起,更新頻率突然攀升,重要節點如新品發布時甚至實現日更。截至今年6月28日,抖音賬號已產出121篇內容,粉絲超過70萬。
縱觀最新內容,呈現出強烈的策劃感。有系列專題,形式上也更為多元,涵蓋人物紀錄片、行業知識科普、消費者街訪和抽獎互動等。部分內容會同步發布在小紅書、微信視頻號上,品牌試圖向消費者展現一個更全面、細節豐富的寧德時代。值得注意的是,“選電車認準寧德時代電池”這一朗朗上口的slogan,統一出現在各社交媒體的品牌簡介中。線下營銷同樣力度十足。去年8月,為了推廣新產品神行超充電池,公司斥資千萬舉辦首次線下發布會。隨后,這款電池新品的巨幅戶外廣告出現在國內各大機場候機樓和高鐵站。
今年,寧德時代又首次亮相北京車展,高層親自參與并開啟線上直播,展示公司的技術和產品。
圖/寧德時代抖音直播
如果說在線上線下頻頻“露臉”是C端傳播基本操作,那么2024年以來,寧德時代開始推進“CATL inside”模式則是一次更有力的品牌宣言。此舉效仿在電腦客戶的主機上加貼“Intel Inside”標識的英特爾公司,旨在通過品牌標識的推廣,提高消費者對其產品的認知和信任。首個印有“CATL Inside”標識的車型是東風集團旗下猛士917車型,該車型定位于百萬級的豪華電動越野品牌。然而,“CATL inside”策略的野心遠不止于此。據36氪報道,寧德時代計劃今年8月在成都開設首個線下品牌展示門店,用于全面展示“CATL Inside”車型。所謂“CATL Inside”車型,即選用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的新能源汽車,預計涵蓋超20家車企,車型數量超50款。體驗感,是線下門店的核心,將成為品牌與消費者最“親密”的接觸渠道。與此同時,寧德時代還在最近進軍體育營銷,成為咪咕歐洲足球賽事轉播首席合作伙伴。足球賽事擁有龐大的觀眾群體,這為寧德時代接觸更廣泛的受眾提供了機會。
門店也好,賽事轉播也罷。作為車企供應商,寧德時代發起的一系列C端品牌攻勢,都是為了在消費者心智中植入“買電動汽車認準寧德時代電池”的觀念,進而反向影響車企采購決策。這一戰略核心,是提升電池品牌在消費決策中的地位,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電池作為電動車的核心部件,占整車成本的30%-40%。作為動力來源,電池同時也是脆弱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變成一顆定時炸彈,因此電池安全也會被納入消費者的重要考量中。隨著汽車越來越像智能終端,消費者對電池的關注度像關注電腦芯片、手機芯片一樣提高。這為寧德時代創造了新的機遇,可以進一步強化電池在消費者心中的重要性,從而影響車廠的決策。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有趣現象,隨著科技公司、傳統手機廠商成為“造車新勢力”,他們帶來了許多創新的營銷策略,如“創始人IP”在這一領域大放異彩。戰局越是火熱,加強消費者認知就越發重要,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最終活下來都是有能力又有知名度的。寧德時代要做的,便是以電池品牌的身份提前搶占消費者的注意力。然而,為什么是當下這個節點?
“全球第一”也焦慮
在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已連續七年位居全球榜首,是當之無愧的“寧王”。根據SNE Research統計,2023年其市占率達到36.8%,領先于比亞迪、LG、松下和SK On等競爭對手。長期以來,寧德時代與英偉達、臺積電一樣,都是典型的“隱形冠軍”企業。它們在各自細分市場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供應商,盡管業務規模龐大,但主要專注于B2B市場,較少進行大眾營銷。
在AI浪潮下,“AI軍火商”英偉達的股價一路上揚,顯然無須過多擔憂,但如今寧德時代面臨的市場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躺賺時代”已成為歷史。首要挑戰是行業總體產能過剩:2010年-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均價從1400美元/kWh下降到了139美元/kWh。同期,產能則從21.56GWh提高到865.2GWh,翻了40倍不止。[3] 有機構統計,到2026年,全球動力電池合計產能將達到6730GWh,是實際需求量(2614.6GWh)的2.5倍。[4]但是,要特別指出的是,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長壽命的高端動力電池仍然供不應求,不同技術路線的電池在市場上的需求和供給情況也有所不同。其次,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強敵環伺。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3年,寧德時代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份額為43.11%,比亞迪緊隨其后,占27.21%。但在國內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細分市場,比亞迪2023年的市占率攀升至40.38%,超過市占率為34.01%的寧德時代,位居榜首。
與寧德時代主要向整車企業供應動力電池不同,比亞迪的動力電池主要用于自供。龐大的新能源汽車銷量,足以讓其躋身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第二位。此外,比亞迪也在持續拓展外部客戶群,蔚來、中國一汽、一汽豐田、長安汽車等多家車企都已成為比亞迪的動力電池客戶[5]。提到比亞迪,就繞不開“價格”二字。它在今年掀起了一輪價格戰,以降價換銷量、奪市場,引得多家車企被迫跟進降價。連鎖反應傳導到上游產業鏈端,迫使供應商面臨價格壓力,不得不降低電池價格以配合整車廠商,導致利潤率下降。同時,價格戰帶來的市場需求波動和不確定性,使得供應鏈管理更加復雜,供應商需要們在庫存管理和產能調整方面投入更多資源,進一步影響利潤。行業競爭的加劇也引發了供應商之間的價格戰,使得利潤率進一步承壓。長期來看,如果主機廠繼續掌握話語權,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將不斷被壓縮。寧德時代轉向C端,這不僅是一次市場定位的轉變,更是其重塑行業話語權重要一步,打破當前不利局面,為未來贏得更多發展空間。在電池營銷方面,比亞迪也開創了先河。2020年,通過一場“針刺穿透測試”,比亞迪成功讓大眾記住了“刀片電池”——一種酷似刀片的新型磷酸鐵鋰電池。這一成功,或許也讓寧德時代看到了電池營銷的巨大潛力。在動力電池的競技場上,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之外,國內二線廠商也在奮起直追。中創新航穩居第三,廣汽集團和小鵬汽車是其主要客戶,國軒高科、億緯鋰能也都占據著一定市場份額。在一個開放競爭的朝陽市場中,勢必會出現更多的競爭對手。當然,在電池這種關鍵產品上,汽車公司深諳“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苦第一名久矣”更是道出了市場領導者的隱憂,不少汽車公司正試圖減少對寧德時代的依賴,轉而扶持新的供應商。種種挑戰之下,“出海戰略”是寧德時代的應對策略之一。財報顯示,寧德時代2023年海外收入達到1309.92億元,同比增長70.29%,占整體營收比例已經達到32.67%,而這一比例在2022年僅為23.41%。
圖/公司財報-寧德時代海外市場增長迅猛在北美地區,寧德時代主要采用技術授權模式LRS(License Loyalty Service)拓展業務,即通過收取專利授權費和服務費來實現輕資產運營。2023年2月,福特汽車與寧德時代達成合作,由福特汽車投資35億美元全資擁有電池工廠,寧德時代提供工廠籌建和運營服務,許可福特汽車使用相關電池專利技術。基于同一模式,寧德時代還在與通用汽車洽談合作,計劃在北美共同建設一個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工廠。但潛在的政治風險仍然存在,LRS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應對《通脹削減法案》,2022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這一扶持美國本土電動車制造業的法案,法案中規定,占電池成本 50% 以上的組件需在北美生產或組裝才能獲得補貼。此外《敏感實體指南》也是未來可能的風險之一。
歐洲市場雖然有所突破——寧德時代在德國建立的首個海外工廠已開始投產,規模更為龐大的匈牙利工廠也在建設中,該工廠的客戶包括梅賽德斯-奔馳和寶馬集團。如今看來,提前布局當地工廠是明智之舉,但前景也并非一片明朗。
就在上個月,歐盟針對中國產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靴子落了一半。歐盟宣布將從7月4日開始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臨時反補貼關稅,關稅水平將從原來的10%,大幅提升至27.4%至48.1%不等。中歐之間圍繞電動汽車的博弈角力剛剛開始,作為核心零部件的電池產業想必也無法獨善其身。在內憂外患之下,寧德時代這個“尖子生”也難免坐不住了,雖然仍是行業佼佼者,但第一名的位置已不再穩固。最近,寧德時代實施“896”工作制的消息沖上微博熱搜,或許也反映了一絲焦慮和緊迫感。面向C端,貼近消費者,是寧德時代在這一節點上的新選擇。通過提高消費者對電池技術的關注度,寧德時代試圖重塑行業話語權、奪回定價權。盡管競爭加劇,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不斷上升仍是確定性趨勢。在這個不斷“做大蛋糕”的市場中,長期來看,B端C端雙管齊下的策略,對寧德時代而言,是一項具有前瞻性的投資。多年來作為行業龍頭,寧德時代在規模、技術、資金和產業鏈布局等方面積累了巨大優勢。汽車之外,儲能市場亦大有可為。如今,隨著C端品牌效應的加持,這些優勢有望釋放出更強大的能量。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和投資,還能幫助公司與其他電池廠商形成差異化競爭,未來的C端業務也不無可能。
2B企業的C端突圍
市場瞬息萬變,商業必須與時俱進。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2B企業開始嘗試2C傳播。路徑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借助C端品牌影響力撬動B端決策,如寧德時代的案例;二是直接開發C端產品,預制菜行業就是典型,安井食品、金龍魚、雙匯等大型食品企業紛紛下場,面向C端市場推出即熱和即烹類產品 。無論選擇哪種,這些企業都是因為洞察到了新的市場趨勢和機會點,但同時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從品牌營銷的門外漢到講好消費者故事,從重新分配資源到平衡原有業務,這些都是2B企業需要跨越的鴻溝。更棘手的是,這種轉型往往意味著進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戰場。曾經火爆的預制菜生意,如今已經降溫,至少說明這條轉型之路并非易事。對于這些“隱形冠軍”而言,首要任務是補課如何“做品牌”“做營銷”。這些企業的產品和技術通常較為復雜,普通消費者難以理解其技術細節和重要性。例如,電池參數差異、臺積電的先進制程技術和英偉達的GPU架構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都較為晦澀。因此,如何用專業且易懂的語言和消費者做溝通就變得很重要。此外,在社交媒體環境下,一次不恰當的發言或廣告,就可能引發公關危機,這都是2B企業以前未曾涉足的商業領域。品牌建設非一日之功,其中的精髓并非易事。消費者并不是僅僅看到一句“選電車認準寧德時代電池”就會買賬。電池為什么重要,寧德時代的電池有什么不同,當人們想到寧德時代電池時,會想到什么?公司需要一套完整的品牌敘事體系,向消費者清晰傳達寧德時代電池的價值主張,一磚一瓦構筑自己的“品牌資產”,才能走得更遠。最后,別忘了,進入新市場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投入,這筆賬也得好好算算。如何在保持技術領先的同時,又能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連接?如何在短期投入與長遠布局之間尋找平衡?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將決定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2B企業能否真正完成從幕后英雄到臺前明星的蛻變。
對其他有意涉足C端的B2B企業而言,寧德時代的嘗試無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但最終能否成功,還需時間和市場檢驗。畢竟,商業世界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只有因時因地制宜的最佳策略。
部分內容參考自:
[1]是什么把寧德時代逼上了“896”?界面新聞
[2]寧德時代加速“to C”戰略,將開上萬平形象店、做抖音直播,36氪
[3]已經全球第一了,為什么還要“奮斗100天”啊?遠川科技評論
[4]中國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EVTank
[5]成為蔚來汽車供應商,比亞迪動力電池外供再下一城,界面新聞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