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會被AI取代嗎?廣美畢設給出這些答案
編輯:Yu,排版設計:董南逸 & Yu,校對:EE,來源:today design
設計會被AI取代嗎?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這類疑問層出不窮。今年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用畢業設計來對這個命題進行回答。要想不被新技術替代,作為主體的人需要發揮以創造力為核心的自我驅動性,積極去求新求異求變。
無論是對當下大熱的人工智能,或是大家討論的社會話題,身邊生活的城市、生態環境,還是司空見慣的日常用品,這些畢業設計都展現了學生獨特的思考角度。面對逐漸變得強大的工具,作為設計師的我們,應當回到本源思考。設計師與AI技術好比主體與客體,在交互、對抗的過程中,得到進化與升級,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的狀態,這也正是AI人工智能的某種底層邏輯。如果說2023年是AI元年,希望2024年是人類在面對AI沖擊之下,而激發出原本就存在著的“人之所以為人”的主體意識之年。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畢業季2024主視覺
01
Θ=1/0
設計:鄭紫文、谷奇、陳家琪
指導老師:鄧源、吳南妮、蔡燕、陳美歡
數學的規則被顛覆時,你還會繼續打乒乓球嗎?我們假設:除以零有意義,設1/0=Θ。我們將1/0=Θ代入現實世界中的物理公式,得到顛覆常識的物理規律。為了體現如上物理規律的改變,我們聚焦于體育學科,并選擇規模最盛大、影響最深遠的奧林匹克賽事。對人類來說,體育運動不只是身體的活動,更是一種精密的計算。當數學的權威性不復存在,人類的競技對象不再是對手,而是數理的力。數學、物理、體育,這三門學科在同一規則被顛覆時,互相交織、不斷形變。
視頻
02
簡歷修辭學
設計:洪雨鳴、 李梓豪、 劉家倫
指導老師:任小紅、 戴秀珍
工作還沒找著,畢業季卻悄然到臨。求職可以說是這個夏天最讓人煩惱的事情。當下招聘要求之多甚至超出了實際工作的范疇,我們不得不美化更多簡歷之中的文本內容,構造出一個優秀的虛擬的社會自我。《簡歷修辭學》從簡歷中的失真文本出發,以精神自我,修辭偽裝,社會自我三個視角進行呈現。分析簡歷文本如何進行偽裝修辭,公眾簡歷如何重新表達,以及社會自我如何轉化。通過這三個維度還原面試場景并對物件進行再設計。運用荒誕夸張的求職修辭技巧對求職者予以面試援助。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趣味諷刺的視角,結合運用文本、圖像、物件、場域、媒體的手段,來闡述當下病態的求職現狀,揭示求職困境。引發大家對求職現狀更多的思考與關注。
視頻
03
讀白
Monologue
設計:何茵儀、黃欣熙、劉恒宇
指導老師:任小紅、戴秀珍
人類社會正處于加速度改變中,所有人不得不跟隨時代的巨大鐘擺而運轉,直到筋疲力盡。哲學家韓炳哲在其著作《倦怠社會》中提出:人們應當為自己創造出神圣時間,允許自己享受深度無聊,體驗“無用之物”。
閱讀——涂抹——重新創作。我們嘗試在文學與藝術中去體驗深刻乏味,探討我們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尋回沉思能力。當藝術與文學結伴,透過書頁間文字的涂抹,萃取語句精髓,審視其言語之力,則能在書籍中創造無限的語用層面的可能性,也讓人們在創作中獲得更多精神舒展的可能性。
04
事半“工”倍
UNIHORSE
設計:黃銘茵、麻格寧、吳亞楠
指導老師:蔡燕、陳美歡 、鄧源、吳南妮
在試錯成本不斷提高的現代社會,即使是小事,大部分的人依舊會選擇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獲得“最優解”——造成了事半“工”倍的局面,以成倍的工夫消磨在一件付出和獲得不對等關系的小事上。為此我們探討在信息過載下查攻略的精力和時間成本,揭示追求“最優解”的焦慮與疲憊。通過設計呈現為了小事查找攻略的過程和工作量來引起人們對無意識的緊繃生活的自我思考,適度減輕壓力,接受自己和生活中的不完美。
視頻
05
物我之間
Between Self
And Entity
設計:簡暢億、林晉弘
指導老師:蔡燕、陳美歡、吳南妮、鄧源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物的關系常被認為是單向的、功能性的:人類創造物、消耗物,最終拋棄物。然而,物品在人類生活中卻承載著潛在的影響力和更深層次的互動關系。因此,二者的關系并不簡單。我們從人與物的日常互動行為出發,向主客體關系發問:人、物二者誰為主體,亦或是相互交融、并無主客?
我們選取了幾組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動作,以人物接觸為載體,通過四個章節的多個視角對其進行剖析,試圖展現出人類與物品關系的融合性和動態性,傳遞“人非主、物非客”的深刻含義。
06
新靈本紀
設計:劉翹楚、松果
指導老師:任小紅、戴秀珍
民間信仰深植在人們的文化環境和日常生活中,根據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我們祭拜不同的神明,祈求平安并追求心靈的寄托。隨著時間更迭,人們對信仰的態度不再如以往般嚴肅。我們以現代人生活中新而小的愿望為創作開端,在視覺和文本上進行再創作,探尋傳統文化在現代煥發活力的可能性。
07
對視:當虛擬關系入侵現實,我們究竟走向何方
Virtual Eros
設計:呂熙曄、盧智成、吳廣源、韋澤域、趙俊哲
指導老師:李維、洪榮滿
親密關系的建立往往伴隨著被傷害的可能性,而人本能地害怕痛苦。當今世界,隨著現代化發展,人類對其代價的恐懼進一步加劇。與此同時,虛擬的不斷豐富帶來了可供逃避的空間,甚至為親密關系無痛化提供了可能。
誠然,無論是人與人,人與物,還是人與機器,都有內在的關系流變。但眼下,我們不得不面對當這種虛擬世界中的關系逐漸入侵現實,我們究竟會走向何方這一問題。因此,我們希望通過這一與機器聯系從而產生痛苦又得到升華的過程促使觀者思考當下親密關系的變化——科技世下,我們似乎更喜歡與人的虛擬投射對視而非真實的人。
視頻
08
七十二空間
Seventy-two Spaces
設計: 王繼輝、周璐琳、周家宜、戴甄妮
指導老師:羅保權、馮喬、彭程、黃天
黃樂晉、劉振華
沉浸式空間體驗設計作品《七十二空間》以廣東經典電視連續劇《七十二家房客》為概念起點,著眼于廣東特色鄰里關系,以灣區各大城市的地標性建筑為承載,借用門牌號、門、窗等視覺元素,輔以極具地域特色的聲音材料,對灣區重點城市的在地文化風貌進行了數字化再現。
隨著時代的演進和外來人口的涌入,大灣區傳統的院落式社區結構已轉變為以商品房為代表的現代社區布局,而社交活動也越來越多地轉向線上。作品通過數字藝術的特有形式,展示對新時代下和諧鄰里關系的設想,喚醒、重塑大眾對灣區城市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的記憶,并以此為出發點,深化人們對新時代灣區的認知和想象。
視頻
09
人工直覺
Artificial Intuition
設計:方志燁、鄭洱汗、劉舒豪、王煒杰、溫云迪
指導老師:羅保權、馮喬、黃天、黃天晉、彭程、劉振華
“人工直覺”是一件探索人工智能“直覺”演化的大型視聽裝置。作品將機械臂動態運動與屏幕視覺變化相結合,分析人工智能的基礎框架——神經網絡和機器學習,并將這些理性技術邏輯轉化為視覺藝術的創作路徑。作品以循環不斷的實驗形式,引入多模態現實數據并將其轉換為敘事元素,輔以機械臂運動設計,表現人工智能的“身體語言”,屏幕則成為窺視其意識演變的窗口。作品不僅是對人工智能與意識邊界的探索,更是技術與情感融合的藝術展現。它通過對人與機器、創造者與工具之間關系的再造,探討人工智能語境下人類社會新的認知和價值倫理,激發觀者對人工智能未來可能性的深層思考。
視頻
10
向光而行
設計:羅玉玲、麥倩菲 、徐斯寧、鄒昕言、曾佳麗
指導老師:洪榮滿、李維、吳碧琳
經過與76位城中村居民訪談,作品以對陽光的記錄回溯這片土地的記憶。后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城中村不可避免成為光的余燼。這些并不起眼的土地恰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見證者,承載無數流動異客與原駐居民的群體記憶,亦是歲月變遷的縮影。
作品以檔案和紀實影片為主要載體并數字掃描重現居民房間,透過去主體化的視角展現居民的所觀所知所想。設計重構“握手樓”夾縫,希望通過塑造遇見光的偶然性時間,聯結每一段記憶。
11
“蕃”蹤難覓——廣州蕃坊遺址游徑游戲化設計
Journey For Fan Fang
設計:張雨林、鐘詩怡、劉桐
指導老師:梁勵韻、李曉媛、黃銳剛、曹國媛
在唐宋時期,廣州設立了名為“蕃坊”的居住區,專門用于規范外國客商的居住。本次設計以廣州蕃坊舊址為主題,將其建筑、歷史事件和文物以像素風格游戲化處理,創建一個豐富的游戲地圖,包含蕃坊舊址、貿易歷史和法律法規信息。游戲邏輯借鑒了部分ARG游戲形式,實現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體驗。
我們設計了清晰的游徑,游客在參觀舊址的同時可參與“尋找失蹤的探險家”游戲,解密關卡獲取蕃坊文化知識,助力通關。希望讓游客通過游戲深入了解蕃坊文化,以創新方式呈現歷史,使其更直觀地感受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魅力。
12
熱塑未來海洋
Thermoplastic Future Oceans
設計:戴靜一、翁曉煌、余貴漢
指導老師:余勝釗、李擁軍、黃露莎、林暢
自人類世以來,人類與熱量的關系交織密切,越加緊密。人類社會發展、工業化生產等生產行為產生了大量熱量。同時,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90%地球系統額外能量都被海洋吸收,使得海洋受到巨大的熱量污染。
海洋熱量的變化與累積難以被直接觀察。作品結合算法,通過檢測觀眾運動產生的熱量,實時輸入熱量數據,將其轉化為可視的粒子并實時變化。熱量變化終將重塑未來海洋。至此,一些看似不可能發生的情景具有了發生的可能性。
視頻
13
紅林重塑
Mangrove
Remodeling
設計:彭詩蕙、鄭富洋、黃智棋、羅家杰
指導老師:余勝釗、李擁軍、林暢、黃露莎
該作品探討了人類與周遭環境的變化之間的微妙關系。它聚焦于廣東沿海紅樹林宏觀的分布模式。該作品重現了緩慢變化的沿海紅樹林生態,并通過這種景觀的重塑,突出人們對環境變化感知的麻木,以及記憶的模糊。從而向觀眾提出一個問題:你心中的那片海岸是否還是原來的樣子?
視頻
14
千年帶貨王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游徑定制與文物展示設計
Millennial King
Of Goods
設計:付千千、袁芊芷
指導老師:梁勵韻、李曉媛、黃銳剛、曹國媛
本設計以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見證者——光孝寺、南越文王墓、鎮海樓、懷圣寺、南海神廟及相關的文物為基礎,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海絲直播間,探索定制化的、直播媒介與現實環境耦合的新旅游模式。我們引入大文豪蘇軾擔當虛擬主播,穿插其他相關歷史人物,帶領觀眾深入探索每一條海絲游徑,解讀海絲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以期讓觀眾能在本設計中體驗屬于自己的海絲之旅。
15
拂曉
Usual
設計:陳玉薇、彭雅琳、許之琮、張曉玲
指導老師:陳菲儀
本片以找回初心,雙向救贖為主題。短片以修復音樂節熱氣球為故事主體,講述音樂節上一個曾經被偶像樂隊激勵過的女孩幫已經過氣、士氣不在的偶像樂隊找回一點點小希望的故事。故事最終的結果是“壞”的,但也是最“好”的。
視頻
16
小馬尤尼
UNIHORSE
設計:羅書嬛、王詩婷
指導老師:廖向榮
《UNIHORSE》是一部由兩人制作的原創二維動畫短片,講述的是一只生活在草原的小馬,它有一個明星夢。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它成為了游樂園最受歡迎的旋轉木馬,很快在社交媒體走紅。然而一次偶然的熊孩子碰瓷事件,使得小馬突然遭受到了網絡輿論的攻擊。在不堪其擾之下,小馬狂奔回到了他原先生活的草原,繼續過起了之前平靜的生活。該片旨在通過詼諧幽默的畫面風格反應當下網絡社交媒體網暴事件頻出的現象,呼吁人們理智看待網絡熱點事件,共創綠色健康的網絡世界。
視頻
17
單機行家
GOSOLO
設計:黎海藍、肖羽潔、鄭周捷
指導老師:黃軍花
《單機行家》GOSOLO是一個專為獨身人群設計的潮玩IP品牌,聚焦單人出行,涵蓋娛樂、美食、文藝、運動和治愈五種方式。通過虛擬角色導游、H5游戲、動畫、衍生產品和AR技術等形式,打造年輕、潮流、輕松愉快的動漫數字文旅IP,目標是實現“一人獨樂,多人眾樂”,為漫游在城市街頭的獨身人群提供愉悅的出行方式,并通過互動導游引導獨行者的出行體驗,提供個性化探索地圖,幫助結交新朋友并記錄旅程。
18
光靈
LIGHT SPIRIT
設計:榮濤
指導老師:高漢威
故事發生在最后一片仍燃燒著文明之火的世界殘骸,混沌、光明于此進行著最后的斗爭。 這里擁有著越發短暫的白晝,逐漸侵蝕的長夜。長夜帶來了祂的眷屬——怪物,它們憎惡著一切光明,瘋狂而毫無理智。但文明的光輝不會就此束手就擒——祂慷慨的指引遺民們借助祂的“光源”獲取庇護。
主角的故事,便發生在尋找“光源”庇護的流浪旅程上。一顆微小的光能點化作人形在黑暗的地底深淵中探尋,為獲取地底世界僅剩的光靈不得不只身一人作戰。前路坎坷、黑暗伴身,只有“活著”……只為“活著”。
你認為AI可以取代設計師嗎?????
作者公眾號:today design(ID:TODAY_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