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廣告,是懂拉踩的
前陣子,蘋果廣告翻車下架,掀起過不少吐槽。
但要說蹭的最準、黑的最狠的,當屬三星了。
從《碾壓》(Crush! ),到《創意不會被壓垮》(Creativity cannot be Crushed),都不用報蘋果的名,在液壓機壓過的廢墟里,撿起破碎的吉他彈奏,嘲諷已然到位。
老話說得好,“對比產生美,拉踩見高低?!苯裉煳覀冋務勂放茽I銷拉踩之道。
除了蘋果VS三星,品牌界相愛相殺的CP,還真不少。
一、明目張膽的拉踩
總有些品牌生下來就注定是敵人。
尤其當大家成了同行,一個賽道分一盤蛋糕,更難免生出些“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思。私下里,搶渠道,搶用戶;明面上,指名道姓的“diss you”也少不了。
1、對照:最有力的拉踩,是“我有你沒有”
拉踩的第一要義是,要踩在對方雷點上。
這陣子被別人內涵的蘋果,早年也是拉踩他人的一把老手。(回旋鏢了不是。)
著名的《Get a Mac》系列,可謂經典。
白色背景,兩位主角,年輕時髦小伙自稱Mac,年長略胖、硬挺西裝的那位則代表PC。對口相聲式的短片中,兩位主角幾段輕松幽默的對話,雙方產品功能上的差距立顯。
2006 Mac VS PC《Get a Mac》
針對特定對象,瞄準對方弱點突出自身優點,言之有物的diss,最能直擊要害。
專業陰陽麥當勞50年的漢堡王,也是這方面的專家。
眾所周知,“真火烤”是漢堡王的一大賣點,而麥當勞沒有。漢堡王就沒少在這事兒上,“曲曲”對家。
最早是1982年,漢堡王發起“BROLING VS FRYING”(火烤還是非油炸)的匿名口味測試,聲稱自己比麥當勞口味更好。測評科學與否不談,這番大膽對比,確實為漢堡王搶下了大波銷售和市場份額。還有,麥當勞的一紙訴狀。
但漢堡王完全不見收斂。反是“舍得一身剮,誓把對手拉下馬”。
2017年,圣誕節送麥當勞一份火烤大禮;
2017 漢堡王VS麥當勞 《The Gift of Fire》
2019年,又推出“火燒麥當勞”的AR營銷活動。用漢堡王APP掃描麥當勞廣告電子屏,“大火”瞬間吞沒廣告而后出現漢堡王“明火烘烤”字樣,與品牌優惠券一張。
2019 漢堡王VS麥當勞《Burn That Ad》
門店發生火災,都不忘趁勢喊一聲:“漢堡王比其他連鎖快餐店更易著火,這是因為漢堡王一直堅持真實地烘烤漢堡肉餅?!?/p>
2017 漢堡王 《BurningStores》
2022年,漢堡王放出一組名為“Grill Lines(燒烤線)”的戶外廣告,也賤賤的。這次甚至不光麥當勞,所有賣漢堡的都被它拉踩了個遍。
海報畫面構成簡單,結合各家品牌色,是不是火烤,就看漢堡肉餅上是否有七行類似燒烤遺留下的實線。
系列海報還投放在對家門店附近,實線穿過的單詞組成的文案,內涵意味十足。
麥當勞是,
ONLY A CLOWN WOULD FORGET THEIR LINES.
只有小丑才會忘記他們的臺詞
肯德基是,
SOME COLONELS HAVEN’T EARNED THEIR STRIPES YET.
一些上校還沒有獲得軍銜
即便是有火烤的賽百味,也不忘tui上一口:
AFTER FIRE OTHER WAYS ARE SUB PAR.
除了火烤其他方式都是不符合水準的
總之,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漢堡王:
THIS IS WHAT MAKES IT A WHOPPE
這就是為什么它是皇堡
三十多年不間斷的“明面背刺”,漢堡王雖然拉了不少仇恨,但“真火烤”這個賣點,也被牢牢打入消費者認知。
2、碰瓷:多角度貼臉開大,蹭熱點、博話題
有時候,diss的理由也不需要那么明確。
小學生干仗般,“略略略”、“你不行”的一番輸出,可能沒那么傷敵一百,但少點惡意反而會讓圍觀群眾覺得可愛。
繼續看愛挑事的漢堡王。
暗示麥當勞叔叔,換裝來漢堡王點餐,已經是基本操作了。
還在情人節內涵,小丑先生很寂寞,大家快帶上皇堡陪陪他吧。
2020 漢堡王VS麥當勞 《LonelyNoMore》
甚至在麥當勞戶外廣告上“動手腳”,將麥當勞的 "Billions Served(為無數消費者服務)"更改為 "Billions Swerved(無數人在此轉彎)"。
點擊查看項目詳情
時不時來一手的陰陽怪氣,傷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
縱觀廣告營銷史,這般操作的還有不少。
就說三星碰瓷蘋果這件事,干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每當iPhone開新品發布會,三星就要順勢開啟“一年一度吐槽大會”。
iPhoneX上線時,連發七條短片,嘲諷蘋果網差、不防水,還有丑壞了的劉海屏。
2018 三星VS蘋果 之《Ingenius:Storage》
iPhone 14發布后,三星又內涵,我知道蘋果用戶們不愛換手機,但折疊屏真的不心動嗎?
2022 三星VS蘋果 《Join the flip side》
和可口可樂對打了一百多年的百事可樂,在花式“拉對方下馬”這件事上,也頗為擅長。
明嘲可口可樂吸管都不喝;
暗諷可口可樂售賣機無人問津,等等等等。
會發現,這些拉踩很多時候都是“下克上”的形式。作為下位者,盯著賽道大哥“貼臉開大”,做個沒臉沒皮的“牛皮糖”。有句話說的好,“不怕吵不贏,就怕小透明?!辈粎捚錈┑母闶拢膊皇鞘袌龈刹贿^,那就輿論贏上一回,更多是綁CP、做話題、博關注。
3、互懟:有來有往,做相愛相殺的CP
架打的漂亮,得有來有往。對于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圍觀群眾來說,單方面的diss誠然有趣,品牌玩得開的互撕,更能得CP黨歡心。
百年“敵蜜”,百事和可口可樂在品牌互黑上爐火純青。
大家應該都看過這個“我踩你一頭,你壓我一腳”的案例:
還是百事先挑事——一位站在販賣機前的小男孩,用可口可樂墊腳,獲得心儀百事一罐。
而后可口可樂給出反擊。相似的場景,又一位男孩出場。踩完一腳百事還順手將可樂放回冰箱。素質、格局盡顯。
百事VS可口可樂
另外一組平面也很經典。
百事:祝你有個恐怖的萬圣節!
可口可樂: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想要成為英雄!
表面的互撕,本質是為雙贏。
雖然很多時候,看著是“先發制人”的百事,最終落了下乘。但捆綁可口可樂做廣告,兩大品牌掐架帶來的圍觀效應,也容易讓用戶在做挑選飲料時,直接忽略非可樂飲料。所以可口可樂也樂得做個有格局的老大,予以巧妙回踩,既守住了輿論攻勢,也與百事一起讓可樂這個品類,在飲料界站穩王者地位。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漢堡王和麥當勞半個世紀的拉扯。對這個牛皮糖,麥當勞也沒一味躺平任嘲。
麥當勞曾在某個法國小鎮豎起路標:麥當勞直行 5 公里,漢堡王,呃......如下。
潛臺詞就是,我麥當勞哪都有店,而你漢堡王,店少還難找。
漢堡王對此回應展開新劇情:一輛車經過麥當勞點了杯咖啡,然后直接去到遠處的漢堡王。
撕的越狠,愛的越慘。所以有些時候,難免教“嗑學家”們產生疑問:莫非本質是真愛??
你別說,還真的是——
2019年芬蘭驕傲周期間,漢堡王推出“愛可以征服一切”,和老對手親密擁吻
能產生這樣的CP感,也是因為這些互懟,大都圍繞一些無傷大雅的話題。很多時候,相比于品牌早期“我要XX死”的針對性,既然總歸做不成“東風壓倒西風”,不如合起伙來話題互博、傳播win-win。
這類經典案例,依然可以看看對家很多的蘋果(真·身經百戰)。蘋果曾與對手多年的黑莓,打過一場勢均力敵的“水果戰”。
黑莓:黑莓像子彈一樣擊穿蘋果。
蘋果:不,你不行。
寶馬和奔馳,同為豪華汽車,也熟稔相愛相殺的劇本。
2019年,奔馳全球掌門人迪特·蔡澈卸任,寶馬向老對手致敬。退休的掌門人離開奔馳,轉身回家開出了一輛寶馬私駕。
2019 寶馬VS奔馳
事情并沒有這么結束,寶馬中國在微博上發布了這支短片,并配文說明“奔馳一生,寶馬相伴”。
奔馳轉發了這條微博,并配文“寶馬相伴,奔馳一生”。前后句互換,又是一番新的釋義。
隨著社交媒體,日益成為品牌重要的發聲渠道,這種與對家的互懟,也可更多用于活躍品牌社交互動上。
什么蜜雪冰城陰陽瑞幸不加冰啦,瑞幸內涵雪王檸檬精啦,時不時發動大號小號,到對方評論區互踩一下,已經成為輕量化、日常化地品牌社交的一直新形式。
二、稍顯委婉的內涵
歸根結底,拉踩是一種有競爭性的廣告手法。
指名道姓的diss雖然很勇,但操作起來難免有風險。(有失君子風度是其次,主要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被告。)
所以很多時候,高端的“陰陽人”會知道,拉踩可以暗搓搓的進行;對比也可以不那么有針對性。
1、指桑罵槐
只要內涵到位,對于意會者來說,依然有“罵得真臟”的效果。
比如,從對方那些大眾熟知的品牌識別符號中,委婉做文章。
像前面提到的,勇如漢堡王,在它的“麥當勞陰陽史”里,很多時候也不會直接指著麥當勞的名字罵。
從早期出現在漢堡王門店的小丑鞋子,到現在漢堡王外賣送達地紅黃相間的代表色……說的是誰?看過兩位多年明爭暗斗,懂得都懂。
另外,也可以盯緊了對手,瞅準對方廣告營銷、公關上的空子,碰瓷搞事情。
三星最近內涵蘋果的做法就很典。人家那邊廣告才下架,這邊三星就趕緊行動起來,含沙射影地將對家的輿論危機,轉化成了自己的傳播優勢。
再往前看,iPhone13pro發售之際,曾因中文產品文案“強得很”被全網吐槽。
三星沒放過使壞的機會,把自家產品文案做了波“對照更新”。
快得很、大得很、值得很、潮得很、酷得很、爽得很……嘲諷值“很很”拉滿。
精準的補刀,不僅對廣告翻車有效,對公關危機也一樣。甚至能做到“趁他病,要他命”。
比如,當花西子79元眉筆定價惹爭議時,蜂花順勢推出的79元5斤半的洗護套裝?!皧Z筍”是真,實打實的銷量,更是真。
但“痛打落水狗”的機會,不是時時都有。跟隨對家的營銷動作,做個會碰瓷的“學人精”,也能把對方的營銷熱點,化為己用。
麥當勞前腳說“巨無霸”是AI最愛的漢堡;后腳漢堡王就巴巴跟來表示,AI說了,皇堡才是真的“巨無霸”。
在同行附近貼廣告,人家出牌我跟拍,這種騷操作內卷起來的廣告公司也很懂。去年,在華與華旁邊立下廣告牌,自言更“懂審美”,okk也曾靠內涵同行出了圈。
2、明捧暗踩
在精通拉踩之道的飯圈,有一種高級黑,叫做“明捧暗踩”。
并不一定去說對家,如何如何不行。稍加褒揚,進而表示出“你好我更好”的意味,格局有了,內涵也到位了。
比如瑞典旅游局出的旅游宣傳片。針對大家容易把瑞典和瑞士混淆這件事,表面說的是,為了大家好,要與這位歐洲朋友做下區分。但聽完瑞典細數各自的旅游特色,觀眾會不由恍然:瑞典和瑞士的區別是,前者是更適合的旅行目的地。
2023 瑞典VS瑞士 《Sweden (not Switzerland)》
奧迪這則廣告,也很巧妙。
先是捧一把游戲的同行們:“奔馳舒適、阿爾法羅密歐設計出眾、沃爾沃安全、寶馬運動”。然后鏡頭一轉,四把鑰匙環連成奧迪標志,“我奧迪,一打四”。
3、無差別攻擊
更穩妥(廣告法適用)、也被更廣泛使用的拉踩是不設目標的。也既:
我沒有專門針對誰,而是在座的各位。
最常見的手法是,針對當下的用戶需求,披露同行產品、業務的種種不足,以更好突顯“我的長處”。
比如大眾這個超經典的案例——think small。
think small 想想小的好
我們的小車沒有標新立異。許多學院派家伙不屑于它;加油站的小伙子也不會問它的油箱在哪里;沒有人注意它,甚至沒人看它一眼。其實,駕駛過它的人并不這樣認為。因為它耗油低,不需防凍劑,能夠用一套輪胎跑完40000英里的路。這就是為什么你一旦用上我們的產品就對它愛不釋手。當你擠進一個狹小的停車場時、當你更換你那筆少量的保險金時、當你支付那一小筆修理帳單時,或者當你用你的舊大眾換得一輛新大眾時,請想想小的好處。
正話反說,但婉轉著講小的好處,也把那些豪華但燒錢的“大”車,內涵了一遍。
最近的案例,可以看看這段時間打的很兇的奧樂齊。越來越卷的線下商場賽道,品牌認知度相對較低的奧樂齊,也深諳“叫板大牌”的對比性策略。
買會員才能買好肉?
要不要試試奧樂齊
一百年從來不收會員費
夸張!隔壁家的瑞士卷,沒吃完就過期了!
幸好奧樂齊超市小包裝
賣多賣少都便宜
這些對比性文案,從不指名道姓,但無形中就會讓人聯想到某姆、某馬。而通過這種隔空diss,奧樂齊在價格、分量、品質,以及會員策略上的多方優勢,也也更深入人心。
委婉的拉踩,還可以表現為對業內慣常廣告、營銷套路的打破。越是鮮明的對比,越作辛辣的諷刺。
韓國啤酒品牌cass,對那些不開party就拍不出的啤酒廣告,做了一番反諷。陽光沙灘與普通日常的情景對比,告訴大家,啤酒可以為心酸的生活帶來一絲暢爽。
《?? ?? ?? ?? ??(非??岬南募酒【茝V告)》
來源@新片場
還有曾經“不用明星拍廣告”,甚至表示“不需要廣告”的網易嚴選;
618勸你收手的小紅書;
“祝你過年不用餓了么”的餓了么……
反消費主義、反廣告套路,本質都是讓品牌和用戶統一了戰線。
寫在最后
看完以上案例,想diss某某的心,是不是躍躍欲試了?
還是勸一句:
拉踩有風險,用之需謹慎。
畢竟相對于在互聯網上當個匿名鍵盤俠的輕松,品牌所有公開的diss、隱晦的內涵一經發出,就會將自己置入輿論的漩渦之中。
拿“商戰”愈發白熱化的電動汽車行業舉例,汽車廣告拉踩特斯拉被罵;凱迪拉克蹭小米雷軍熱點被批;智己發布會碰瓷小米汽車,被通告、后致歉……品牌碰瓷多,翻車也不少。
對比看,講著“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比亞迪,用廣告“向華為致敬”的小米,有幾分真心先不提,love and peace的氛圍下,誰又能挑出來錯不是。
如果實在忍不住搞事,那么最后提示一下,
對比,要基于事實。
拉踩,不是惡意中傷。
勢均力敵的互黑,才有相愛相殺的CP效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