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編輯: Vivian.p@dmunion.com
封圖:oken.yang@dmunion.com
(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來自數英DIGITALING)
技術開源,專利開放,其實最早想到的并不是Elon Musk和他的特斯拉,其實在汽車、IT界已有不少技術開放的專利,而在兩年前開始紅紅火火的創客界和3D打印機領域也已有過熱烈的探討。但是,不得不說,特斯拉開放電動車技術專利,是在汽車行業,制造業乃至IT領域影響最大也最有實踐意義的一次。
Elon Musk是個不能用一般人思維去理解的人物,他與他的特斯拉電動車的故事其實早就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一直想找機會能好好聊一聊. 半年不到的時間里,我們看到了Tesla從硅谷迅速地走向了大眾的視線,來到了中國,出現在我們身邊??更讓人意外的是,他在上個月宣布要開放自己的電動車技術(All our patents are belong to you)。
Tesla把這句話印在了公司的墻上。
節奏變化太快,以至于我們很好地跟上節奏。靜下來仔細理一理其中的脈絡,從Elon本人來理解整個事件,也許,會看得到其實這次所謂的開放背后的邏輯,一脈相承。今天咱們通過特斯拉技術開源這件事,來聊一聊專利開放與開源精神。
特斯拉:不做贏家做樁家
對很多科技公司而言,技術就是一切,所以科技公司對于專利的申請和維護都是非常在意的事情。還記得前兩年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幾大巨頭為各自的專利歸屬問題鬧得你死我活,就能略知一二。但是現在,正在火爆興頭上的電動汽車廠商特斯拉宣布:將免費公開其所有專利。
第二天,這一新聞在各大媒體頭條版面,技術界,汽車行業,傳媒輿論界炸開了鍋。"為什么這家電動車領頭公司自愿向競爭者開放技術?”
在此之前,對于電動車領頭羊特斯拉的發展與成功我們就不在此贅述了,需要了解的朋友趕緊問問度娘。
編者個人是這樣理解這一行為的:
1.開放專利,與Elon Musk本人的創客精神 一脈相承
Elon Musk本身就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企業家,稱其為跨領域創業天才,當之無愧。第一次創業買一個島,第二次創業買一群島,年僅42歲,創業領域已經跨足網路、電動汽車、太陽能與太空火箭,最知名范例是線上付費機制PayPal,而當前他又創造了電動車領域的No.1巨頭企業特斯拉(TESLA)。在筆者看來,他是真正意義上的創客,在特斯拉事業蒸蒸日上的時間點上突然做出專利開放這一決定,對Elon Musk這樣一個人身上發生一點都不意外,這與他自身具有的創客精神一脈相承。
Elon Musk在聲明中提過,當他創立第一個公司ZIP2時,他曾經認為專利是一個好東西因此努力去獲得和保護它;但是很快他就意識到,很長時間以來,專利僅僅是鞏固了大公司的地位、肥了法律從業者,而對實際創新者而言,更多的只是扼殺了進步。他甚至認為,獲得專利就如同得到了一張可以打贏官司的彩票。
TED對Elon個人做過一次專訪,*(Link),他本人對于特斯拉的計劃很明確,先做高端市場,可媲美超跑的高端敞篷電動跑車Tesla Roadster,而后會推出針對中高端消費市場的Model S,而后,他希望可以建立起超級充電站,建立電動車充電網絡,把電動車市場做大。可見他絕對不會簡單地滿足于成功推出電動車這一成績上。開放電動車技術專利的背后,一定是在下一局很大的棋。
2.做大電動車市場
Elon曾經說過,“我們真正的對手不是少量生產的非特斯拉電動車,而是每天大量進入市場的來自全球工廠的燃油汽車。” Tesla Model S的成功證明了市場對于電動車存在著巨大的需求潛力。但盡管如此,電動車相對于龐大的汽車行業來說依然只是分到了微小的一杯羹,根本無法與傳統汽車行業相比較。
或許Musk并不會妄想電動車有一天能取得普適性從而取代傳統汽車,因為這聽起來并不切實際也不有趣,但他一定對于電動車市場的潛力有著更大的執著追求。
Tesla銷量雖好,但電動車整體的銷量依然不足,Tesla 2013年的銷量在2.25萬輛左右,而與此同時,全球的燃油車的銷量則達到了8284萬輛,本來勢單力薄,而在配套設施上、充電技術方面再不兼容的話,推廣起來就更沒有優勢了。 相比起來,即使Tesla于2016年能夠如約推出genIII,能夠把成本控制在3.5萬美元左右,但作為獨立汽車廠的Tesla,要承擔的成本如投資達50億美元的超級電池工廠、擴產的巨大投入,他所處的境地依然令人堪憂。
在這種情況下,開放專利表面上看,是讓競爭對手占了便宜,然而競爭對手在使用Tesla的專利同時,也在無形中提高了Tesla技術的普適性,也更加刺激了其他汽車制造商,尤其是中小型制造商對于電動車的興趣,降低了門檻與技術,獲得了更多在電動車領域的盟友,一起把這塊蛋糕做大了,并且還保證了特斯拉在這塊蛋糕中獲得了領先的地位,在未來標準制定中搶占了有利的地位。
3. 聯合建立電動車基礎設施網絡,實現超級充電站夢想
在TED的采訪中,Elon堅定地表達過他的個人愿景——那就是可持續能源產業。這也是他會踏入電動車領域最原始的出發點之一。他希望看到傳統燃油汽車削減,電動車行業整體發展的局面。
然而,首先面臨的就是充電的問題。不能充電的電動汽車并沒有實際意義,充電樁的數量決定了電動汽車的使用范圍,從而在根本上影響愿意購買電動汽車的用戶數量。雖然特斯拉的充電技術可以使汽車在20分鐘快速充電后就行使300公里,遠遠優于競品充電所需的1小時時間和150公里續航里程,但不同電動汽車生產商和不同國家對充電樁技術采用的不同標準使本來就是小眾市場的各種電動汽車之間不能公用充電設備,至今特斯拉在中國也只能在北上廣等極少數一線城市充電,極大影響了用戶的興趣。
充電技術開放可以強烈的刺激充電站產品的標準化,通用充電樁可以使電動汽車行業原本割裂的充電設備資源整合為所有用戶所共享的資源。其次,電池技術的開放使電動汽車制造總體成本降低,成本和售價降低引起的用戶群體增大會反過來刺激更多的資金涌入充電行業,使電動汽車和充電站的增長互相促進、良性循環。
有多少充電設備就決定有多少特斯拉。如果靠特斯拉自己建充電站,也許1,000年才能建成汽車加油站那樣遍地的規模,但特斯拉公司又能存在多久?開放技術讓全世界企業都加入,統一標準的充電站可能很快遍地開花。等待有一天充電設備遍布周圍的時候,當你再次面對價格只有現在一半,性能還更好的電動汽車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埋單呢?
事實也同樣說明了這一點,在博客發布后的五天內,據《金融時報》報道,主要汽車生產商——如尼桑和寶馬——已經排隊與特斯拉探討有關充電網絡與標準的合作問題。
上圖:這是目前Tesla充電站在美國的分布與數量狀況。
上圖:Tesla計劃到2015年超級充電站可以覆蓋全美國。
來源:huffingtonpost
4.競爭者?抄襲者?其實不用擔心
乍聽之下,開放專利技術會讓競爭者有機可趁,但仔細想下去就會發現這是種很不必要的擔憂。
首先,開放專利技術并不等于“放棄”專利權
Elon用了一個文藝范的開頭—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我們的所有專利都歸你了),從官博的內容來看,特斯拉承諾的是不向任何善意(in good faith)使用特斯拉技術的人發起訴訟,這里放棄的只是訴訟的權利而不是專利權本身。從法律上說只要沒有到專利主管部門登記放棄專利權,特斯拉就還是專利權人,理論上存在收回承諾的可能。既然善意使用是專利權人不起訴的必要前提,特斯拉提供給大家的就是有條件的免費許可。
其二,并不意味著特斯拉用的技術大家都可以用了
特斯拉的確在電池管理、安全控制等電動車基本技術方面占據領先地位,但特斯拉的產品優勢相當部分是從第三方取得使用許可的技術。特斯拉的核心部件電池就是從松下采購,特斯拉自有的是對近8,000枚電池組成的電池組的管理技術,而不是電池制造核心技術。特斯拉最近與松下在美國共同投入巨資建立合資的超級電池生產基地,其中相當多關鍵技術被包括松下在內的公司外部掌握,特斯拉自己也只是獲得使用許可權,無法再次授權更不可能放棄專利。
再說,即便你能用特斯拉的技術,也未必可以再造一模一樣的特斯拉
特斯拉的外觀設計是它的最大出色賣點之一,但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外觀專利并不在授權之列。外觀設計的價值除了美感外就是使消費者區別產品的來源,如看到圓角矩形就會想到iPhone。所以,即便你手上擁有了制造一輛特斯拉的全部技術與工藝,對不起,你依然不能把外觀設計成和特斯拉一模一樣,因為那樣做你就是山寨,偷竊,而不是“in good faith”了。
另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是帶有鮮明網絡血統的IT概念車,人機交互和控制系統設計非常出色。特斯拉開放專利的目的并不是讓同行節省開發費而是促進電動車行業的整體發展,達到這個目的完全無需連部件的IT技術也一并許可。
其實,從更長遠的利益角度來說,Elon根本不擔心競爭對手的問題,保持技術的創新才是對自己來說最大和最明智的保護措施,只要保持這一點,特斯拉永遠能夠穩坐領先優勢寶座,而且,開放專利不但不會帶來更多的競爭對手,反而會為特斯拉創造更多的盟友。這么看來,這一招,實在是高。
5.培育公司創新環境,吸引創意人才
在BloomBerg的分析家看來,MUSK的這一舉措還能進一步鞏固特斯拉企業在人才吸引方面的優勢力量(*Link)。
Elon在BloomBerg的電話采訪中提到,現在很多投資者都會把技術型企業所擁有的專利數量作為投資的衡量指標,他認為,投資者應該更關心企業是否能夠吸引和激勵最優秀的人才,而不是它的專利組合,我們都知道,Elon不僅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同時還是一位非常具有獨到眼光的成功投資家。
“Investors should be much more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a company can attract and motivate the best talent, not its patent portfolio.”
麻省理工學院的副教授凱瑟琳·塔克曾經在一份專利訴訟案的報告中曾說,專利的過度保護往往會導致企業在創新上的封閉。依靠專利經營企業就好似吃老本,會導致企業創新動力的逐漸枯竭和衰退,更會導致創新人才的流失。從這一方面來說, MUSK的這一決定同樣也說明了他對于企業創新地位的重視和對于創新人才培育的經營理念。
反響迅速
根據Huffingtonpost的報道(*Link),就在Elon宣布特斯拉開放專利決定之后的幾天之內,特斯拉股價大漲將近9%,從馬斯克宣布開放專利以來上漲大約10%。這意味著馬斯克本人所持有的23%特斯拉股權升值超過5億美元。此外,根據Financial Times報道,就在這一決定宣布后不久,日產和寶馬兩大汽車制造商就已經與特斯拉展開“密切磋商”,就充電網絡進行合作,并“可能制定全球電動車充電標準”。
如此看來,各種對開放專利這一行為持有擔憂,疑惑,擔心出現山寨等類似的想法,實在是段位太低了。
聊開去,談談開源這回事
汽車產業開放專利不是第一次,早在1959年福斯汽車就開放了安全帶的科技,在1970年通用汽車(GM)開放了觸煤轉換器的創新科技。
而在IT和互聯網界不乏開源的成功例子:Sun system曾經也開放過產品專利,幫助企業走出了倒閉危機的困境;80年代,IBM采取了開放相應的技術標準的策略,使得大量的PC兼容機廠商蓬勃興起,這些PC兼容機廠商事實上也就成為了IBM松散而又有力的聯盟,圍繞IBM PC和IBM PC兼容機的應用軟件相繼被開發出來,而它的競爭對手王安電腦公司卻由于不與IBM標準兼容而被淘汰。Linux操作系統的作者林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把這款操作系統免費提供給了任何人,連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也承認,Windows在網絡服務器市場上敗給了Linux;而后,谷歌以Linux為內核開發出Android操作系統,又把Android免費提供給所有的硬件制造廠商,使得Android成為全球最流行的移動操作系統。而先以免費策略來擴張圈地,等擁有了一定的用戶之后再精耕細作、推出收費服務,更是許多互聯網公司的生存發展之道。
延伸到3D打印技術,專利開源可以復制嗎?
正如本文開篇所提到的,真正用專利技術開源思維帶來革命性浪潮的,也許應該從3D打印行業開始。對于此筆者深感贊同。
其實電動車和3D打印還是有很多的相似性的,比如它們都是重要的傳統行業的延伸,而且實現這種變化也在人們的控制范圍之內。
今年較早時候,一份關于3D打印的報告稱,在2014年全部的美國家庭中最多有三分之一會購買一臺3D打印設備,而到2030年這個市場預計會達到700億美元的規模,當然一項技術最開始的時候,都會顯得有些理想。
3D打印的意義在于,有潛力顛覆去全球的供應鏈,讓工業品和消費品都能輕松在本地復制。
3D打印機與電動車都是兩個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領域。 Elon表示他造電動車的速度,根本趕不上真實的需求。而3D打印行業的巨頭公司3D Systems 表示,等待他們產品的用戶人數已經排到了12到18個月之外了。但是兩家公司公司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缺乏更多的大眾認知、基礎設施配套不全、市場采用率仍然不足等等。
不過遺憾的是,現實情況是3D打印行業的幾個大巨頭比如3D Systems、Stratasys等,目前都在積極進行專利保證,以此作為對抗競爭對手的方式。之前美國專利部門表示,他們已經總共收到了6800件3D打印相關的專利申請,從2007年開始,平均每年680件左右。而其中有大概3500個相關的專利被成功通過了,但是,這也間接導致了3D打印機市場過度圍繞專利展開競爭而降低了其普適發展的速度。
類似與Makerbot這樣的早期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計算機是3D打印機的典型代表,他們的誕生就是基于開放與開源的技術分享。正是因為擁有了開源的3D打印機等數字生產工具和Arduino這樣的開源實體計算平臺,人們已經可以在自家桌面上制造精密復雜的產品原始模型,無須任何特殊技能。
正如新車間的創客Rocket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說的那樣:“專利保護的是創新,當專利已經成為創新阻礙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再用老一套來保護自己。” (* 數英網專訪)
3D打印和電動車都有潛力改變整個社會的。而將專利技術開放就像在已經有火星的狀態下,添加大量的燃氣,必然有巨大的幫助。特斯拉期望利用自己新的創新來繼續保持優勢,并促進整個行業的上升。3D打印機也正在處于當下迅速發展的階段,如果能夠進一步用開源和分享的思維,形成更為良性的發展,相信發展與變革的潛力會更加巨大。
開源創新——互聯網與新能源融合的新工業革命引擎
曾經《連線》雜志的主編,著名的《長尾理論》、《免費》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創客 : 新工業革命》一書中曾經描述過“創客運動”具有三個變革性的共同點:
人們使用數字桌面工具設計新產品并制作出模型樣品(“數字DIY”);
在開源社區中分享設計成果、進行合作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規范;
如果愿意,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通用設計文件標準將設計傳給商業制造服務商,以任何數量規模制造所設計的產品,也可以使用桌面工具自行制造。
無疑,特斯拉技術專利開放的舉動明顯符合了后兩點特征。所以,在筆者看來,特斯拉開放專利這一舉動是典型的互聯網商業思維,具有很強的創客精神色彩,更是開源創新浪潮的典型代表。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特斯拉和開放專利,絕不僅僅只關注它對于汽車行業和電動車或者能源行業的重要意義,而是滲透于每一個數字經濟時代下各行各業。
開源,分享對于時代創新與進步的重要意義。而在特斯拉的專利開放一舉的背后,我們看到了它所具備的強烈創客精神色彩。網絡時代最重要的改變就是開源創新,人們有了可以分享的新工具,制造業的準入門檻大為降低,使創新的速度和頻率加快。而最終將推動實現全民創造,推動新工業革命。其中,每一個進行或參與創造的人都可以被稱作“創客”,商業互聯網模式所向披靡。
最后,借安德森在《創客》一書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也代表了我們的美好愿景——
“開源創新是互聯網勝利的秘密所在,我認為它也會是下一次工業革命的引擎。中國主導了20世紀的制造工業,開源創新將是中國在21世紀繼續主導制造業的必經之路。”
參考來源: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