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崎新:“未來的城市是一堆廢墟。”
來源:時機時機
北京時間3月5日晚23:00,建筑界最高獎普利茲克獎揭曉了2019年得主:88歲的日本建筑師磯崎新。
在50多年的建筑實踐中,磯崎新設計并建成了100余座建筑。評委們在評語中指出:“他是當代世界建筑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不斷地追尋,不怕改變,勇敢嘗試新的想法。他的作品不僅基于對建筑的深刻理解,同時對哲學、歷史、理論和文化有很深的建樹。他把東西方結合在一起,不是通過簡單的模仿或拼湊,而是開辟了新的道路。”
大分縣立圖書館
在國際建筑界同行中,磯崎新以富有遠見而著稱。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他的前瞻性思維方式、對“空間藝術”的深入執著以及超越國界的工作方法屢屢得到事實印證。這位多產的建筑師一直致力于促進東西方之間的對話,重新詮釋建筑領域的全球化影響,并鼎力支持年輕從業人員的培養發展。通過對各大洲建筑技術的掌握、對場地和環境的理解以及對細節的絲絲入扣,他的嚴謹與靈活得到了完美展示。
日本水戶藝術館,1990年
磯崎新和黑川紀章、安藤忠雄并稱為日本建筑界三杰,黑川紀章曾稱磯崎新為“建筑思想家”。但相比其他兩位,大眾對磯崎新的了解并不多。也許是因為,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無法用任何一種風格來定義。他總是以全新的思維和視角來設計每一座建筑。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
他的名聲不僅來自他的作品,還來自他的慧眼獨具。在1982年香港舉行的國際建筑競賽上,是他使扎哈·哈迪德的方案從初審淘汰的名單中起死回生,一躍獲得首獎,從此聲名鵲起。2004年,扎哈·哈迪德收獲了她的普利茲克建筑獎。多年后,在中央電視臺新臺址的競標中,作為評委的磯崎新再度力排眾議,選擇了雷姆·庫哈斯的方案,于是有了今天的“大褲衩”。
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
在上海,也留下磯崎新的印記。2014年正式開幕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就出自磯崎新之手。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內景
在磯崎的早期作品中,很多是由大塊的混凝土墻構成的笨重體塊的組合,呈現出一種透入地層的沉重感.如他早期完成的“空中城市”1號方案,將螺旋狀的辦公室跨橋和柱芯體重疊、交織、穿插布置在一座希臘陶立克柱式寺廟似的斷垣殘壁中,磯崎用詩人瑪利奈蒂的語調明確地解說他的意圖:“廢墟是今日城市中的一種狀態,未來之城市總有一天本身也將變為一堆廢墟。”
實際上,磯崎只是借手法主義的表現方式來表達他的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廢墟”隱喻暗示不穩定感及物質世界的不可靠(難以信任),廢墟隱喻包含兩種意義:首先,它與心理上的憂慮和不安狀態密切相連;其次,它象征著喪失了完整性、整體性和平衡性。
北九州中央圖書館
磯崎新把自己描述為“一個自由的人”。
“即使住在東京,也感到東京不是屬于自己的地方。不想擁有任何土地或房產。一本叫《建筑家的自宅》的書里收錄了全世界很多建筑家設計的住宅,我能提供的只有在輕井澤市的小屋。因為其余的都是租來的,而且沒做任何改造就住進去。”
磯崎新(右)4歲
“60歲以前我已經做了不少建筑,得了不少獎,60歲以后我就想,我要成為一個非常自由的人。”磯崎新不購置房屋地產,不追求權力,不接受榮譽職位,也拒絕擔任大學的教授。
東京是磯崎新開創事業的地方。從18歲時為應試離開故鄉踏上東京的土地,磯崎新把故鄉九州大分縣比作“母親”,把東京喻為懂事后一直對抗的“父親”。當東京變得越來越巨大,變得無法理解時,對抗的感覺就變成了敵意。1960年,師從建筑大師丹下健三的磯崎新制造了一個“破壞東京”的計劃,從中領略到破壞的快感。
但這種破壞只存在于他的思想里。“結果都是以我的挫敗而告終,一個也沒能實現。”這些沒能實現的計劃就被收錄在《未建成/反建筑史》中。
“未來的城市是一堆廢墟。”這是磯崎新的激烈宣言。
筑波中心大廈
筑波中心大廈位于日本戰后首批新興城市之一筑波市,這座市民活動中心意在同時喚起人們對“廢墟” 和“重建”的記憶。綜合體涵蓋了音樂廳、信息中心、酒店、餐廳和購物中心——這些就是讓城市煥發生機所需的全部設施。
磯崎新近年來仍保有非凡的創作活力,不斷創造建筑代表作,如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2011),與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合作為2011年海嘯受災地區設計的可移動充氣音樂廳“新方舟”(2013), 以及2018年落成的米蘭新地標——氣勢恢宏而不失優雅的安聯大廈。
這些建筑作品無疑再次證明了他的實力,理解錯綜復雜的區位環境并由此創造出一座非同凡響、精心設計、鼓舞人心的建筑,從城市尺度格局到建筑內部空間都成功可行。
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
圣喬治宮體育館
多穆斯博物館
這座致力于探索人類自身的互動科學博物館坐落在Orzan灣的一個廢棄采石場。朝向海邊的外立面形成 一個彎曲的防護墻,以石板飾面,看上去很像風帆或貝殼。另一側的外墻則由本地取材的花崗巖砌成,形狀曲折,類似折疊屏風。
琉森音樂節新方舟音樂廳(由 Anish Kapoor 和磯崎新聯合設計)
顯然,他是當代全球建筑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不斷的探索中,不畏變革,勇于嘗試新思路。他的建筑作品不僅基于對建筑本身的深刻理解,更是基于對哲學、歷史、理論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融匯東西,絕非模仿拼貼,而是另辟蹊徑。作為慷慨奉獻的典范,他支持并鼓勵其他建筑師,無論處于競爭關系或共同合作項目。磯崎新作為2019年度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實至名歸。
他不是順從已有的建筑觀念和主義,而是以批判性的視角重審建筑的現代進程,及其本質意義。在某種程度上說,他首先是一個建筑精神的探險者,他的探險精神和意志源于他對一切已有建筑秩序、規則、方法和風格的懷疑,他的目光穿越了建筑與城市、結構與規劃、自我與社會的界線。
部分圖片內容來自網絡
數英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時機時機(ID: shijizipi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