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蘋果去創業的員工 “下場”都怎么樣?
在供職于蘋果(Apple)的6年期間,安迪·格里尼翁(Andy Grignon)沒少挨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罵。不過格里尼翁逐漸適應了這種挨罵,他甚至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了喬布斯對他的一個特別具有冒犯性的稱呼。
來源:FT中文網
譯者/鄒策
他帶著一絲自豪地說道:“喬布斯總是朝我大吼大叫。”現在,在準備推出屬于自己的產品之際,這位前蘋果高級經理表示,與脾氣暴躁的蘋果聯合創始人打交道,讓他做好了迎接一切的準備。“一旦有過與喬布斯開會那種最艱難的經歷,其它任何場合,不管是向投資者推銷自己的公司,還是進行產品演示,都不會讓你覺得困難,”他說,“當喬布斯向你吼叫的時候,你知道是最厲害的人在向你吼叫。”
在硅谷有這樣一群創業族,他們從蘋果離職,開創自己的公司,格里尼翁是其中之一。不過谷歌(微博)(Google)和Facebook都有許多員工離職創業,蘋果并非是這股創業精神的源頭。
然而,谷歌以32億美元收購了兩名前蘋果明星員工創立的智能家居先鋒公司Nest Labs,這可謂是一個轉折點。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蘋果位于加州庫比提諾市(Cupertino)無限循環街1號(One Infinite Loop)的總部去自主創業,他們都希望能夠帶走一點蘋果的魔力,以及他們在那里學到的來之不易的經驗教訓。
這些蘋果前員工創立的公司幾乎都有蘋果的印記。以格里尼翁與前蘋果設計師比爾 布爾(Bill Bull)聯合創立的Quake Labs為例。他們正在開發一款名為Eightly的在線服務,讓人們無需撰寫代碼就能夠創造出兼容任何設備的應用——有點像面向所有人的App Store。
同樣,曾于2005年前后擔任Macintosh Engineering高級副總裁的蒂姆·布赫(Tim Bucher,見上圖),將于下個月開售在線存儲系統Lyve,該產品與蘋果的iCloud和iPhoto有點相似,不過它讓人們在各類設備上都能夠管理他們的照片和視頻。
曾在蘋果供職6年的馬克·川野(Mark Kawano)剛剛推出了一款iPad應用Storehouse,該應用簡單流暢,可將照片、視頻和文本整理成雜志式的故事。川野曾參與iPhoto的設計,并負責幫助外部開發者制作外觀精美的iOS應用。
就連Nest的兩位創始人托尼 法德爾(Tony Fadell)和麥特·羅杰斯(Matt Rogers),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蘋果的風格,來開發他們的恒溫器和煙霧警報器的,即非常注重設備的設計和細節處理,力求與用戶建立情感聯系,且價格定得比較高。“托尼和麥特是我見過的從蘋果離職后最先取得成功的兩位創業家,”以凱鵬華盈(KPCB)投資者身份加入Nest董事會的蘭迪·柯米薩(Randy Komisar)表示,“蘋果的文化并非是創業精神。它是以喬布斯居于頂端的指揮控制等級制度。而托尼和麥特則是例外。”柯米薩也曾在蘋果工作過。
許多員工往往愿意在蘋果供職很長時間,其高管團隊的多數成員供職時間都超過了15年。
前iOS工程師尼克拉·胡(Nikola Hu)表示:“蘋果那么卓越,我們根本就不需要離職創業。在蘋果內部,做什么都會快很多,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資源。”話雖如此,但他還是選擇離開蘋果去開發可穿戴健康跟蹤設備Moov。
現在越來越多的蘋果員工開始像尼克拉 胡那樣離職去自主創業。尤加利 伊瓦塔尼·凱恩(Yukari Iwatani Kane)在其新書《受困的帝國:后喬布斯時代的蘋果》(Haunted Empire: Apple After Steve Jobs)中寫道,自喬布斯2011年去世以來,蘋果內部“士氣低落”;隨著蘋果股價停滯不前,新產品更多的是“增量升級”,離職的人越來越多。
對于從蘋果離職的眾多員工來說,Nest就是他們踏上創業之路的第一步。曾領導蘋果iPhone硬件團隊設計前4個版本iPhone的雨果·法因斯(Hugo Fiennes),在創立“物聯網”設備連接平臺Electric Imp之前,從事了Nest恒溫器的早期開發工作。在創立iPad數字圖書制作公司Push Pop Press之前,前iPhone軟件設計師邁克·馬塔斯(Mike Matas)曾參與打造Nest的用戶界面。
2011年,Push Pop Press被Facebook收購。馬塔斯現在供職于Facebook內部類似于初創公司的Creative Labs部門,后者開發了備受贊譽的iphone新應用Paper。“他們對于卓越有著很高的標準,在推出產品之前,他們始終精益求精。”馬塔斯如是談起蘋果,“在那里工作的人都有那種精神。”
馬塔斯曾與另外兩名前蘋果員工沙倫·黃(Sharon Hwang)和洛倫·布里切特(Loren Brichter)共同開發Paper。沙倫 黃是一位美術設計師。布里切特在離開蘋果后將其開發的iPhone應用Tweetie賣給了Twitter,他還開發了Letterpress游戲。
盡管是與熟悉的人一起共事,馬塔斯還是覺得在Facebook工作跟在蘋果很不一樣。現在他要做的是迎合用戶的需求,這些用戶會生產自己的內容。他說:“你得針對其他人的東西進行設計。”蘋果的團隊各自為戰,很少會見到其它部門的員工,而Facebook在內部合作性上則要強得多。“Paper開發出的很多東西都運用到了公司的其它部門。”
然而,在今年1月驚艷亮相之前,Paper其實秘密開發了一年多。這更像是蘋果、而非互聯網公司的做法。Facebook和谷歌通常先是在網上發布新的服務,看看用戶反響如何,然后再基于大范圍的真實用戶行為進行改進。
格里尼翁表示,Facebook一度的信條“快速行動,打破常規”,讓很多曾在蘋果工作多年的員工很不適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工程上的草率。它很適合像Facebook這樣的公司,但進入這類公司的蘋果工程師多少都會有種挫敗感。”
他說,蘋果追求完美的名聲有時候會對它的前員工不利。“你的公司要是聚集了一群前蘋果員工,(投資者)就會擔心你們要將產品做到完美才會出貨。我們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川野表示,現在移動應用的開發迫使科技行業提高了設計標準。“即便是最低標準的移動應用,也需要遠遠好于網絡應用,因為這個平臺的質量要高得多。”
這也許意味著蘋果出身的人在創建科技公司時會有優勢。但布爾表示,很難對蘋果的前員工進行總體概括。“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自高自大的,也有謙遜平和的。”他補充稱,雖然很多人試圖效仿蘋果用戶至上的設計理念,但蘋果成功的背后并沒有“教條化的原則”。
格里尼翁表示,即便是喬布斯獨特的管理方式也“只是直言不諱”而已。“大多數人會更委婉——他們不會直接在你心頭刺上一刀,還把刀把轉一轉。”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