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GUCCI 選中:為什么是這個中國咖啡品牌?
作者:張卓卓張,來源:卓見 SeeDifferently
原標題:被 GUCCI 選中:為什么是這個中國咖啡品牌|品牌觀察
本文主要分析了GUCCI為何選擇了一家創辦僅兩年的中國精品咖啡品牌作為活動聯名?這個咖啡品牌做對了什么?它是如何利用社會學經典理論塑造品牌的。
一、
大眾化的奢侈
先講一個故事。
星巴克標志性的人物 CEO 舒爾茨并不是星巴克的創始人。1987年,他以 380 萬美元收購了星巴克。此前,星巴克是西雅圖一個小眾咖啡品牌,三個咖啡愛好者創辦,服務一小撮精品咖啡愛好者,門店不大,只提供簡單的品嘗服務,賣豆子是主營收入,顧客挑選豆子后回家自己沖磨。
舒爾茨收購星巴克之后的故事就廣為人知了。這起收購再次讓世人看到:一個會做品牌的人是如何「點石成金」的。
星巴克的成功推動了一種品牌方法論的盛行:用「文化資本」理論打造品牌。
「文化資本」理論是著名的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20世紀 60 年代提出的,這個理論應用到品牌,簡單翻譯,就是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如城市生活和中產階層的崛起,人們傾向通過消費,彰顯自己的文化品位,以效仿「有錢人」和「文化精英」。
星巴克是如何巧妙地使用「文化資本」理論呢?
舒爾茨的目標是把星巴克打造成一個更大眾的連鎖品牌。他推動了兩項重要的改變。
第一,打造有品位的線下空間,并通過大量的市場營銷讓星巴克成為「精品咖啡」的代名詞,從產品包裝、產地標識、空間氣味到服務,讓「歐洲」「品味」等這些關鍵詞深深刻在消費者的腦海中。畢竟美國人是很向往歐洲文化的。
第二,把咖啡變好喝。之前星巴克的咖啡面向小眾愛好者,很多人甚至評價「難喝」。舒爾茨改良成更符合美國人的口味,如推出奶咖系列拿鐵和卡布奇諾,使其變得易飲。
所以,舒爾茨并沒有遵守精品咖啡的小眾準則,他精明地保留了「精品咖啡」的品牌感。
星巴克在中國的增長也是抓住了中產尋求彰顯品味的產品。晨起,走入 CBD 大樓,手握一杯星巴克,這曾是多少人向往的姿態。那時,美國文化恰也是中國精英向往的。
星巴克之后,風靡全球的藍瓶子也以「文化資本」塑造品牌,這個 2002 年誕生在美國加州的精品咖啡品牌,其精神沃土在「硅谷」。簡潔的設計、極致的產品理念、獨立的品牌氣質是不是和蘋果很像?人們買的哪里是一杯咖啡,而是「Think Different」
藍瓶子店面
拉拉雜雜,尚未切入標題,是想在討論本文的案例前,強調兩個重要觀點:
好的品牌一定是要讓人有「向往感」的,向往感的關鍵是傳遞更高階的「文化格調」。「文化格調」往往來自人口結構變化所產生的新的意識形態。注意,一定要是新的,有引領感的。舉例:現在某品牌談「女性要以家庭為主」就屬于舊的、落伍的。
品牌最終的結果是實現「大眾化的奢侈」,即以一種付得起的價格,讓大眾享受奢侈的味道。
二、
Grid Coffee做對了什么?
最直接反映一個品牌是否具有令人向往的「大眾化的奢侈」的體現能否和奢侈品聯名。
這就回到了本文的標題:
3月11日到3月17日,GUCCI在中國四座城市落地快閃店。這是新上任的創意總監 Sabato De Sarno 在由自己主導的新系列即將面向市場發售的關鍵時刻。GUCCI計劃選擇咖啡做線下聯名,這些咖啡品牌必須符合GUCCI新一季的設計理念:城市文化感+回歸經典。
最終三家咖啡品牌入選:來自美國的藍瓶子,來自日本的%Arabica ,來自中國的Grid Coffee。前兩個品牌久負盛名,Grid Coffee 剛創辦兩年,是唯一入選的中國咖啡品牌。
GUCCI 為什么選 Grid Coffee?或者說,Grid Coffee 是如何被GUCCI選中的?這個問題更深一步分析:Grid Coffee 是如何在一個競爭更激烈的市場踐行了「文化資本」理論呢。
這是后視鏡視角,但我盡量總結得更普適合一些,分析 Grid Coffee 是如何利用「文化資本」理論,實現「大眾化的奢侈」的品牌效果。
1、定位精準:精品咖啡+易得
Grid Coffee 誕生之初定位為快捷版的藍瓶子。
這個選擇基于時下主流咖啡品牌的三種模式:第一種是以星巴克為主的咖啡加空間模式,第二種是以瑞幸為代表的連鎖咖啡模式,第三種是精品咖啡模式,藍瓶子是最成功的。
Grid Coffee 定位「精品咖啡」,但得益于中國成熟的外賣市場,Grid Coffee 增加「快捷」這個標簽。這是一個空白場景:當一個一二線城市的中產想喝一杯有品質且提取方便的咖啡時,能選的品牌其實不多。
Grid Coffee的小店模式
2、經典產品「微」創新
Grid Coffee 的產品理念:經典框架下開發新品,做微創新。
經典的底線是:只銷售單一產地的咖啡,也就是黑咖啡和牛奶咖啡,而非市面上普遍的拼配做法;也不加糖漿和任何風味添加物。
微創新的方法是:他們有個爆款叫羅馬人美式,靈感來自于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那里有個喝法叫 express or model,但中國人沒有喝濃縮的習慣,Grid Coffee 在這款黑咖啡里加入檸檬酸,帶出咖啡的甜,更符合大眾口味。
再比如Grid Coffee 每種飲品只有一種杯型,即杯型不可選,品牌為飲品搭配了最合適的杯型,這是經過多次研發測試后,配出的比例最佳的杯型。
不給用戶更多的選擇,因為現在呈現的就是最好的,這個細節也體現了品牌很希望用產品和用戶溝通,品牌理念體現在這些產品的小細節中。星巴克杯型的設計,也反映了其品牌理念,它的杯型全部用意大利語命名(大杯叫 grandi)。
3、品牌價值:日常的專業
樹立大眾化的奢侈,最重要的是奢侈,「奢侈」拆成用戶認知——當想到這個品牌的時候,覺得是高級的,有調性的,向往的。
Grid Coffee 的品牌定位是「日常的更專業」。「日常」是大眾表達,「專業」是奢侈體現。專業再拆細一點,就是簡潔、克制。
「簡潔」體現在 Grid Coffee 咖啡把產品線劃分為五個系列:深烘系列(D)、淺烘系列(L)、特殊處理(S)、競標批次(W)和中國云南系列(C),這樣「參數化」的設置讓品牌顯得有秩序、有邏輯。另外,優質的咖啡豆如 sca 精品在很多咖啡品牌是Pro系列,Grid Coffee這里是基本款。
「克制」體現在市場動作。首家快閃店開在三里屯,在寸土寸金的商區只賣單一咖啡,之后擴張速度并不快,大多一二線城市高品質寫字樓;創辦兩年,最大的市場動作是邀請動畫導演胡睿以「單一咖啡」視角拍攝了一個講于云南風土人情和文化的短片。可以看到,Grid Coffee 大部分的品牌預算并不想花在促銷上,而是在構建「品牌的內容」,他們有一個品牌刊物叫《追山羊》,去年還在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場開了一家小門臉,這也符合品牌的一貫表達,「日常」的專業。
二、
無思想,無品牌
用「文化資本」理論打造品牌,其本質上是在巨大的人口結構變化中,找到新人群的新意識形態。然后借品牌,傳遞新的表述。
很明顯,Grid Coffee 的目標人群是時下中國最有能力消費高品質咖啡的人群,他們對生活的追求是有序的、有堅定自我主張的,且不留于表面,希望探究事物背后原理的人群;這群人也應該已解決了「哪種威士忌更好喝」,轉而涉足對「蘇格蘭單一麥芽產區」口味研究的人群。
Grid Coffee 用更好品質的經典咖啡滿足這群人的日常口糧,用專業、簡潔、克制的品牌理念和用戶之間交流,從而搭建信任關系。Grid Coffee 最典型的用戶是什么樣?我有一個在私立醫院做醫生的朋友,他一周下單 3 - 4 次 Grid Coffee。
說得俗氣一點,Grid Coffee 有一種精英感。
所以,GUCCI 2024 年在中國落地的首場線下活動選擇 Grid Coffee,本質上是認可了Grid Coffee的調性,以吸引奢侈品的潛在的用戶;而站在 Grid Coffee 的角度,他們對聯名的選擇其實是非常慎重的。過去幾年,中國咖啡和茶飲瘋狂聯名,但少有品牌層面的雙贏。最大的問題是大部分聯名都是賣貨邏輯,并沒有深挖雙方品牌的適配度。有一些新晉的咖啡品牌尚未確立「自己是誰」的情況下,選擇和奢侈品聯名,其實反而混淆了用戶的心智認知,浪費了好的資源和合作。
其實打造品牌,落實到實操,難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在明確自己是誰的前提下,不去做什么。
「不為」是最考驗一個品牌的。
GUCCI的活動郵件邀約發給 Grid Coffee 時,信中并沒有提及是 GUCCI,只說是來自意大利的奢侈品,合作期間希望 Grid Coffee 改成自己的品牌色。Grid Coffee 品牌部的回復是,要告知改成什么顏色,如果顏色不搭,是沒辦法合作的。
Grid Coffee 認為,雖然自己是新的品牌,但品牌色是核心元素,不能輕易讓渡。哪怕對方是高奢品牌,但顏色不匹配,也是無法合作的。好在,GUCCI的安可拉紅也是克制、簡潔的經典質地。
開店速度、規模、包括高價格是 Grid Coffee 常被挑戰的問題。他們態度也很清晰,
第一,品牌定位決定了只能從核心圈層做起,暫時不能過于下沉;
第二,單杯毛利不高,用更好原料做咖啡價格帶就在 20 - 30 塊區間,目標用戶是有能力花這個價格買日常口糧的人群;
第三,和瑞幸、庫迪不存在競爭關系,從數據上看,瑞幸賣得好的區域,Grid Coffee 也賣得很好,平價咖啡品牌起到教育市場的作用,市場被教育后,用戶會有明顯的分層,Grid Coffee 是接住分層后的市場。
其實,用「文化資本」塑造的品牌,往往有比較長的生命周期,因為它在確立之初就明白自己是誰,在為誰提供服務,也很清楚品牌的邊界。
更重要的是,這類品牌和同類品牌不是零和博弈的關系:買 lululemon 的人群同樣也是始祖鳥、巴塔哥尼亞的用戶;喝 Grid Coffee 也愛喝藍瓶子。就品牌而言,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在所屬品類成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
文化引領者也不是只有唯一。
但最難的是,賣貨容易,做品牌難。消費者對于意識形態的需求并非靜止不變,新的社會變化出現,消費者對于商品的意識形態也會發生變化,正如星巴克這兩年在中國的頹勢,不是因為瑞幸做得有多好,而是因為在瑞幸的沖擊下,丟失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文化引領者。
星巴克輸在「沒文化」了。它已經不知道目標用戶在想些什么了,那都市精英就絕對不會花高于瑞幸三倍的價格買一杯「落伍」的咖啡。
這也是用「文化資本」理論做品牌的一個重要的思考原點:如果認可消費已被視為一種意識形態,那么沒思想沒文化,就做不了品牌。
Grid Coffee和所有依靠「文化資本」崛起的品牌也終將遭遇這個挑戰:如何始終保持意識形態的領先?
作者公眾號:卓見 SeeDifferently(ID:scribble1123)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