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時代的企業網絡,需要“以體驗為中心”的建網理念
不久前,著名咨詢公司Gartner發布了2024年的《企業有線無線局域網基礎設施魔力象限》報告,華為再次入選“領導者”象限。
從2006年開始,Gartner選擇以“魔力象限”的形式評估各個市場的技術和服務提供商,通過統一的評估準則,按照執行和戰略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幫助客戶快速確定提供商的競爭定位和綜合能力。
為何選擇“企業有線無線局域網”作為研究對象呢?
Gartner在報告中的解釋是:企業網絡的價值正在從提供基礎的網絡連接,向解決業務問題加速轉變,包括應用程序性能、終端用戶體驗以及對整個網絡結構中業務需求的支持。
在數智化浪潮席卷千行萬業的大背景下,企業網絡也需要順應潮流,加速向智能化邁進。
01 華為為何能入選“領導者”
由于Gartner魔力象限的門檻非常高,每次入選的企業數量不超過15家,一直是各大IT廠商神往的目標。其中“領導者”象限尤為嚴格,需要有豐富的產品滿足各種各樣的客戶需求,并且在特定領域占據強勢地位。
在2024年《企業有線無線局域網基礎設施魔力象限》的“領導者”象限中,華為是唯一一家非北美廠商。對于華為入選的原因,Gartner在報告中提到了三個方面的優勢:
強大的產品組合: 華為擁有強大的有線和無線產品組合,可以持續感知聯接質量、持續提高性能和穩定性。
以體驗為中心建網: 基于AI和ML的華為iMaster NCE-Campus網絡管理平臺提供以體驗為中心的有線和無線局域網服務質量和網絡保障服務。
IT&OT融合極簡架構: 華為推出融合園區網絡架構,將OT能力集成到傳統企業產品中,簡化OT向IT的遷移。
如果我們將2022年和2024年的報告放在一起橫向對比,會發現Gartner報告中還有一些“隱藏信息”:華為連續兩次入選“領導者”象限,而且執行能力的排名超越思科進入前三。倘若把HPE收購Juniper的事實算進去,華為在執行能力上已經排名第二。
Gartner分析師對執行能力的評估依據是供應商的差異化、核心競爭力以及市場接受度,簡單來說就是為對廠商營銷服綜合能力的評估。華為在綜合能力上的顯著提升,和Wi-Fi 7領域的布局不無關系。
據市場調研機構NGB的統計顯示,Wi-Fi 7標準專利前20名貢獻中,華為以22.9%的占比位列全球第一,專利貢獻達到482項,是第二名的1.5倍;INSIGHT IP的統計數據顯示,IEEE上關于Wi-Fi 7標準的專利投稿數方面,華為是唯一一個專利投稿數超過1000的企業,同樣位居第一。
憑借在Wi-Fi 7上的創新技術和專利,華為不僅是標準制定過程中的領航者,在產品層面也領先于其他廠商,譬如華為在2023年發布了業界首款旗艦企業級Wi-Fi 7 AP,Tolly實驗室的實測數據顯示,整機提供高達13.25Gbps無線網絡吞吐,是Tolly迄今為止測試過的最快的Wi-Fi接入點。
而在2024年《企業有線無線局域網基礎設施魔力象限》報告中,Gartner開篇即對Wi-Fi 7市場進行了預測:到2027年,70%更新或部署無線局域網的企業將升級到Wi-Fi 7。并預計華為將繼續投資Wi-Fi 7產品組合和天線技術,以及音視頻應用中高品質用戶體驗的網絡保障能力。
參考華為將在2024年推出13款全場景Wi-Fi 7 AP的消息,Gartner發布下一次《企業有線無線局域網基礎設施魔力象限》時,華為的排名大概率將繼續提升,徹底打破北美廠商長期“統治”領導者象限的情況。
02 企業網絡的智能化挑戰
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大模型、AIGC、Agent等名詞頻頻占據媒體頭條,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生產、消費、服務等端到端環節,已然是整個行業上下游的共識。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數智化轉型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
正如Gartner在報告中傳達的信息,企業網絡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但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比如在高清會議、業務上云等既定趨勢下,越來越多的終端需要接入網絡,對網絡的穩定性、時延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旦業務數據傳輸時出現閃斷,高清視頻會議時出現卡頓、掉線等問題,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業務進度,影響溝通體驗和辦公效率。
根據咨詢機構OVUM的調研報告,未來兩年內企業的智能終端數量將成倍增長,音視頻流量將保持每年30%的增長,2025年將有80%的應用上云。也就意味著,企業的網絡挑戰將以線性速度不斷增長。
和現實訴求不太匹配的是,目前不少企業和園區的網絡架構還停留在十年前,使用的是百兆環網,帶寬容量小、傳輸速度慢,動不動就出現卡頓甚至斷網的現象,必須要有幾十人乃至上百人的IT團隊來維護脆弱的網絡。即使如此,出現網絡問題時仍無法精準定位,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找問題。
如果說數字化時代的網絡短板,影響的還只是體驗和效率,到了人工智能應用持續落地的智能化時代,網絡將進一步制約生產力的提升。原因在于,隨著行業智能化的深入,網絡不僅僅要聯接人、聯接物、支持傳統應用,還需要應對大模型訓練、分發、推理、迭代等全流程的挑戰。
目前很多企業采用的“模型云上訓練、云下推理”模式,云上訓練時面臨海量的數據流轉,網絡必須要有大帶寬高吞吐的能力。AI推理走進企業的核心生產系統時,應用數量將百倍增長,而且不同應用對網絡的要求不同,比如AOI機器視覺質檢要求大帶寬、低時延,視頻會議要求穩定、可靠。
這大概就是Gartner在《企業有線無線局域網基礎設施魔力象限》報告中特意強調Wi-Fi 7的原因所在。相比于Wi-Fi 6等技術,Wi-Fi 7更高帶寬、更低時延、更高可靠性,兼顧有線網絡的穩定性和無線網絡的便捷性,“一張網”即可以滿足主流的業務需求。
厘清了網絡問題的癥結所在,似乎不難給出這樣一個結論:高品質的企業網絡或者園區網絡,承載了千行萬業智能化轉型的根基,左右著企業的智能化進程。特別是對于想要擁抱智能化浪潮的企業而言,改進企業的網絡架構將是邁向智能化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03 “以體驗為中心”的新解法
為了解決企業網絡在智能化時代的挑戰,除了前面提到的諸多痛點,Gartner在《企業有線無線局域網基礎設施魔力象限》報告中特別提到:企業已經對復雜的網絡項目和運營成本感到疲憊,企業希望網絡可以進一步簡化操作,讓他們可以專注于運營業務,而不是管理網絡。
也就是說,企業網絡遇到的不單單是產品和方案上的滯后,還有運維和資源上的負擔。作為《企業有線無線局域網基礎設施魔力象限》中的領導者,華為提出了 “以體驗為中心”的建網理念。
華為自身就是一家在全球范圍內擁有20萬員工的IT企業,日常辦公的終端數超過60萬、每天有2萬多場視頻會議、傳輸280萬份郵件……對華為園區的網絡帶來了極大挑戰,也讓華為意識到,以聯接為中心的建網理念,不再聚焦企業規模,而是圍繞企業的應用場景,以體驗為中心去建網。
首先是無線體驗升級。
當無線終端數量越來越多,業務需求越來越廣泛,傳統Wi-Fi網絡已經無法滿足高性能和高安全性的需求。Gartner判斷的趨勢是Wi-Fi 7,華為則是將Wi-Fi 7技術產品化,并用于升級無線體驗的“實踐派”。
在帶寬升級方面,華為Wi-Fi 7通過動態變焦智能天線,讓單終端速率升級到3.3Gbps,秒級下載超大文件不再是問題;在并發升級方面,華為獨創的融合調度技術,可實現空域、頻域、時域、應用的融合調度;在安全升級方面,華為的芯片級硬加密和Wi-Fi密盾技術,加密后性能不下降,并可以Wi-Fi信號對非法用戶徹底隱藏。
其次是應用體驗升級。
在應用上云、視頻化、AI化的趨勢下,視頻會議、文件下載、云盤同步等多業務并行幾乎成為一種常態。能否保障流暢的應用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協作效率、運營效率和研發效率。
華為針對性的推出了XNA引擎,可以精準識別6000種應用,其中關鍵應用可通過彈性切片專享快車道,達到0丟包0卡頓,實現端到端的應用體驗保障。除此之外,華為還提供了面向VIP用戶的體驗保障方案,在超幀搶占、逐包功控等技術的加持下,VIP用戶可以獨享專車道,即使是網絡擁塞的局面下,也可以做到VIP體驗零受損。
最后是運維體驗升級。
不少企業的網絡運維是靠人堆的“被動”運維模式,發現問題后向IT運維人員提工單。但在網絡規模不斷擴大、網絡設備不斷增多時,人堆的“被動”運維注定行不通,必須向切換到智能化“主動”運維模式。
怎么在不增加運維人員的前提下提升運維效率?華為的回答是園區數字地圖,構建網絡、用戶、終端和應用的四維體驗精準度量,主動感知問題,進而實現一人輕松管理萬人園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運維效率的提升,園區數字地圖通過多維能耗可視、潮汐節能和關鍵業務保障,還實現了綠色節能,能夠幫助客戶節能30%以上。
可以佐證的是,華為“以體驗為中心”的建網理念已經在比亞迪、立景創新、浙江省中醫院等數萬客戶的應用中得到驗證。
其中比亞迪的高品質萬兆園區網絡保障了10萬多臺無線終端的極致體驗,大大提升了比亞迪的辦公和生產效率,同時讓比亞迪的網絡運維效率提高了48%、網絡故障質量缺陷投訴率降低了60%。外界還在為智能化浪潮躊躇時,比亞迪早已成為“智造”的先行者。
04 寫在最后
把智能化轉型比作是一場遠航的話,想要達到大洋的對岸,新征程中少不了旋渦、巨浪和暗礁。
一個個業務的智能化轉型,就像是看得見的巨浪,只要找準了問題、找對了方案,就能夠迎刃而解。企業的網絡問題恰恰像暗礁一樣,可能被習慣性忽略,可稍有不慎就會讓航船擱淺。
所幸的是,Gartner代表的咨詢機構已經在向千行萬業預警,華為為首的IT廠商也給出了切切實實的解決方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