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哐十三,首發:文案包郵
最近看到一首詩挺受觸動:
老師,
其實我不是沒有爸爸的孩子,
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
就住進監獄了。
當別人罵我沒有爸爸,
是陰溝里撿來的,
我從來不敢反抗。
但是老師你知道嗎?
去年的詩歌大賽,
我把我得了二等獎的詩,
拿給大家看,
他們又說我是抄的時候,
我說這個詩是我寫的!
康老師,你知道嗎?
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反抗。
她獲獎詩歌:
天上的人兒在點燈
地上的人兒在許愿
我們都知道寫詩可以抒發情感,鍛煉表達,但沒想到寫詩還能讓一個孩子學會反抗。
這首詩來自一個13歲女孩寫給老師康瑜的信,彼時的康瑜正在準備出國留學的材料,當讀到這封信的時候,她好像被什么東西擊中了,信中女孩對康瑜說:
老師,我想許一個愿望
我希望有更多像我這樣的孩子
能夠在詩歌里面
找到自己
“找到自己”這四個字,讓康瑜第一次感受到詩歌可以帶給孩子如此強大的心靈力量,也就是在這時她發現,其實不是孩子們離不開她,而是她已經離不開這些孩子們了,于是她放棄了留學的機會,再次回到了大山里。
這不是康瑜第一次任性了,作為人大的高材生,她曾放棄了保研名額,放棄了港大的錄取通知,甚至放棄了初戀男友,毅然決然成為了一名支教老師。
然而支教故事的開始,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美好,我們都知道城里的孩子很多不愛上學,其實山里的孩子也一樣。
想象中的支教:學生盼星星盼月亮盼來支教老師,大家師慈生笑,感天動地。
現實中的支教:我爸媽都不管我,你憑什么管我?!
然而一場秋雨,改變了這一切。
2015年秋季的一天,康老師正在上課,滴滴答答的雨聲,像一行詩落進了教室,大家一起往窗外看去……
康老師突發奇想,既然大家都愛看下雨,那就不要上課了。我們一起聽聽雨聲,看看雨滴,給它們寫首詩吧。
于是康老師的詩歌課就這么開始了,有幾分隨意,也有幾分詩意。
寫著寫著,角落里的一個女生哭了,康老師走過去看到她寫的詩:
我是個自私的孩子
我是個自私的孩子
我希望雨后的太陽
只照射在我一個人的身上
我會感到溫暖我是個自私的孩子
我希望世界上都有個角落
能在我傷心時空著
安慰我我是個自私的孩子
我希望媽媽的愛
只屬于我一個人
讓我享受愛的味道
后來知道這個女孩的媽媽在她5歲時就去世了。
康老師發現,當孩子們開始寫詩的時候,調皮的孩子不鬧了,開小差的孩子也專注了,她意識到,這些山里的孩子們,比起被教育、被灌輸、被規訓,可能更需要的是被傾聽、被關注、被看見,而寫詩剛好就是表達自己的好方式。
往后每逢雨天的日子里,她就會暫停講課,和孩子一起寫詩,再后來在學校的支持下,每個季節都有了詩歌課,分別叫——春光、夏影、秋韻、冬陽。
康瑜說:“山里面的小孩經歷著我不曾經歷過的苦。他們對世事的悲憫、單純、熱愛更加彌足珍貴。我不需要喚醒什么,他們本身擁有。我需要做的就是,肯定,還有一再的肯定。”
「肯定,還有一再的肯定」。
誰懂這句話的含金量?
就像后來康老師班上一個男生在《我是演說家》現場說的一番話:
“我們都喊她為康老大,是因為她給了我們一種看得起我們,關愛我們的感受,一種動力,您是整個世界上最好的人,最好的老師。”
從那之后,大山里多了一群喜歡上課的孩子和一篇篇充滿靈氣的詩歌。
《母親》
我們就像你多余的行李
加重了你的負擔
一個麻煩
橫過來就是你的一條皺紋
《病人》
你可知
做病人
用盡了我所有的痛苦
《孩子》
小鳥
是大鳥的孩子
白云
是藍天的孩子
路燈
是黑夜的孩子母親去廣東的時候
我把我的鞋放在
母親鞋子的旁邊
因為
我
是母親的孩子
就像是電影里的神轉折一樣,孩子們真的不逃課了,違紀也少了,詩歌課越來越受歡迎,康老師也成了最受孩子們愛戴的老師。
班里曾經欺負過康老師的“問題少年”們,之前都管她叫“康師傅”,現在都管她叫“康老大”,誰懂這個稱呼在“問題少年”心中的含金量啊?
康老師趁機開始給他們補課,從英語到數學,興趣和自信就這么一點點建立起來了,這個原本的問題班級,成績一躍成為全校第一。
詩的功夫在詩外,詩歌給孩子們帶來的東西也不止詩歌本身,而是一種從頭到尾的轉變。
兩年的支教時光很快就過去了,2017年結束支教的康瑜也要離開漭水了。
孩子們自然是舍不得,他們也用詩歌表達對老師的不舍。
老師
如果你是礁石就好了
那我可以變成海浪去擁抱你
但你是天上的星星啊老師
我們想變成風,變成云,變成大鳥
你去國外讀書的時候
我們飛過去,飛過太平洋
就在康老師申請留學前的那個教師節,她收到了包括開篇那首詩在內一大箱子來自云南漭水孩子們的信,然后決定再次回到大山里,這一次她將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她成立了一個詩歌教育公益機構“是光”,意思是希望通過詩歌,讓孩子們發現他們就是大山里面的光。他們通過課程與培訓,為全國偏遠地區3-8年級學生提供詩歌教育,后來他們還合作了一個著名的IP叫做“銀聯詩歌POS機”。
僅僅兩年時間“是光”就為山東、河南、云南等地區600多所學校的5萬多個孩子帶去了人生第一節詩歌課堂。
就像是當初那個女孩對康瑜許愿的那樣。
老師,我想許一個愿望
我希望有更多像我這樣的孩子
能夠在詩歌里面
找到自己
在詩歌里孩子們找到了自己的所愛所思,歡喜哀愁。
我愿和你自由地好著
像風和風
云和云
這首有點浪漫的小情詩作者并不詳,來自康瑜在校園里拾到的一張小紙條,詩歌比賽的評委們感嘆,他們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體驗,這讓他們重新反思了“早戀”這個所謂的“問題”,純粹的情感值得被歌頌,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
人生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所念所想,都通過詩歌變成了孩子們的出口和寄托。
《小樹和大鳥》
蔡丹艷 9歲
我是一棵小樹
媽媽是一只大鳥
大鳥飛去遠方
小樹慢慢長大
等大鳥回來了
小樹給它一個家
《星星》
伍詩怡 11歲
天上的星
就像媽媽的眼睛
我在家鄉
媽媽卻在遠方
《我寫了首詩》
朱趙珉 13歲 云南省耈街民族中學
死亡帶走了你——父親
但我永遠記得你
我寫了首詩
請告訴我
我該如何讀給你聽?
《人生》
楊建波 11歲 云南省廠街鄉中心完小
人生就是小草
時間一到就黃了
《朋友》
施應鎖 12歲 漭水初級中學
放學回家的路長長的
只有我一個
家里的牛圈大大的
只有小牛頭
當我抱住它的時候
我們都有了朋友
《星河》
黃坤 10歲 云南省廠街中心完小
黑色的夜晚星星在閃耀
我在河邊無憂無慮地散步
當我回頭看我身邊的河水時
只見無數的星星在河里流動
小朋友說他在夏天晚上最喜歡的事就是跟著爸爸去田里放水,他真的看到了天上的星星掉在了河里,以前也常常有這樣的情景,但句子到了腦袋里面馬上就跑掉了,而現在他有了記錄的方式。
康瑜說她不知道這些孩子里面有多少會成為大詩人,但是我希望,或許會有這樣一個情景:三十年后,田里一位勞作的父親指著水田對孩子說,你看,這里有無數的星星在河里流動。像這樣的父親和孩子,未來無論遇到什么應該也不會去作惡吧?
還有一首小詩被康瑜稱為“可能是世界上最開闊的思念”。
《天》
天高萬丈
山是一半
這是云南山村里一個8歲的留守兒童寫的詩,很小的時候,他媽媽就離家走了,爸爸長期在外打工,奶奶癱瘓在床,只有年邁的爺爺偶爾陪他說話。
他每天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放學后跑到山頭上坐一會兒,他說他要等待,等他爸爸回來,也等待可能再也不會回來的媽媽。然后就寫下了這首詩:天高萬丈,山是一半。
“詩歌讓苦難和悲傷不再與同情并列,它開始變得和天地一般的開闊。像這樣的孩子大山里還有很多。”
高考語文的作文題目里,往往都有這樣一句話: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是的,詩歌很難改變人的命運,它甚至都不能給你得分。但在中國很多偏遠山區的學校里,很多已經將詩歌課作為必修課,它什么意義呢?
康瑜支教那所漭水中學的校長是這么回答的:
“哪有學校不想提高升學率呢?考大學,不考詩歌,但是學了詩歌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
作者公眾號:文案包郵(ID:kol10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