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面包店的新鮮與溫暖,正逐漸消失
??
上周和面包新語溝通品牌升級事宜,分享一些我對烘焙行業的觀點。
屬于烘焙面包店的新鮮、香氣與溫暖,正逐漸消失。
在上海大多數社區商場,占據了人們必經之路的,是幾家除了名字,產品實際差異并不大,但耳熟能詳的品牌。
每次進店選購時,能讓我們記住的是:匆忙、買3送2、同質化、雜亂無章和缺少精氣神的服務,這都提醒著我們趕緊消費也盡快離開。
偶爾讓我們停下目光注視一會兒的是:仍然保有熟練烘焙技藝的面包師傅和他不大干凈的衣角。這或許不是品牌方主動選擇的結果,但卻是當下的現狀。
他們有過當打之年,也曾大排長龍。
但如今人們選擇走進的原因更多是“渠道”和“習慣”:就近選擇和老牌子,而絕非主動吸引和抱有期待的向往。
對應長期做出這些選擇的人,也更多是跟隨品牌一同長大的中年與老年群體。至于年輕人,00后有些已經不認識他們。
但這或許是他們最大的優勢,也是如今最適合重塑的方向之一:耕耘社區,服務好社區里的“普通人”,讓面包走進日常。
行業里并不更缺一個會玩、高舉高打的網紅。真正缺乏的是能在社區塑造“精致煙火氣”,連接家庭與日常生活,還原面包原本溫暖感受的品牌。
城市更新已在全國遍地開花,但最后的果實我認為不完全是一個個“地標性”,或者說“目的地”性質的阿那亞、天目里、成都源野。而是像鴻壽坊這樣的新社區商業——地標總是有限而低頻的,但城市的骨骼是由一個個社區組成,更新最終最終要走進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
去成為新社區商業里的新烘焙面包店的模樣,把屬于面包的溫暖香氣與新鮮重新激活。
新,不等于標新立異出奇制勝,而是把好東西用新方式表達。
面包發酵時的分子活力與跳動,面團的不斷膨脹和師傅們手掌的溫度。這些屬于每塊面包里最質樸的部分,這些最基本需要表達的內容,已經許久沒看到有品牌發聲,更不用說師傅們的手藝和烘焙的美感與溫暖。
半開放的陳列、輕松的動線、溫暖的燈光與笑臉、講述理念的卡片或冊子。這些內容和體驗都可以塑造的年輕,且雋永。
你甚至不需要為了那點營業額和“小資”感,硬配上咖啡(也拼不過瑞幸呀)。新鮮牛奶、酸奶,甚至是雞蛋相關的飲品,都或許更適合。
因為一份好的面包,本就是牛奶、雞蛋、糖、芝士、面粉經過巧妙比例與精準的計算而來。
它們才是你最熟悉的日常,供應鏈也是現成。
圍繞著家庭,牛奶對于小孩的價值顯而易見,也更容易讓人信任。
如果還能往深做做,試著推出針對家庭小孩的會員卡和日常便民輕服務,讓店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家賣面包的。
至于年輕人,空間、產品和內容,我想還有足夠的發揮余地,這兩年的網紅們已經做出很多出圈案例了。
但必須要有長期敘事主線,才能形成品牌資產。否則被記住的就是那些一時的主題店和聯名,而非品牌的表達。
所以,上面所指的“普通人”,并不是說要拋棄年輕人,也不是說品牌就不用年輕化了。而是去面向大部分群體里更普適、長期性的雋永需求,而非打卡和臨時性的需求。
這里推薦一個新興但已被不少業內產品人認可的品牌:cycle&cycle。
一個尚有溫度、產品用心、表達普世、富有生活理念的,從社區里走出來的品牌。
至少,她是一個普通人愿意待在里面的店。
最后,關于老品牌的重塑,固然有很多方向,除了“社區”之外,中高端的連鎖日式面包也可能尚有空位。
但關鍵還是品牌自己怎么想——是重新回到當年的“盛況”?還是依據現有團隊優勢,根據當下市場缺口和用戶認知,制定合適的策略。
又或者,我們先把那些最基本的,本該要做好的,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先做做好?
最終還是需要創始人或當代掌舵人來決定。
-
文中所指,或許相對理想,也未必適合所有品牌,切勿對號入座。
“品牌人見面”活動,仍在持續進行中!以下領域是沐山近期研究的重點:東方美學、寵物、烘焙、家居家紡、老字號,愿意參加的伙伴,可以添加我的微信:15902151931,期待見面。
【關于“美好品牌創作者”社群】
群里會有我們的日常分享、和大家的品牌話題探討,以及我們不同品牌咨詢與設計項目中的思考、調研、和創始團隊間的交流碰撞。
加入社群
一起探索品牌
添加少康微信
本文作者/少康
沐山品牌咨詢與設計
策略負責人
推薦閱讀: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