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2月的早些時候,互動中國收到BBH中國的邀請,前往參觀了英國知名字體設計公司Fontsmith與BBH中國合力創作的裝置展覽“Love Letter”——“情書”。 當天Fontsmith的創始人兼創意總監Jason Smith也一并到場,如此接近行業領頭羊的好機會互動中國當然不會錯過,我們現場就對Jason進行了一次“微采訪”,讓我們一瞥這家來自英國的“造字工廠”的秘密吧。
“Love Letter”展覽的創意與素材都來自一位居住于上海的外籍女子在交友網站上收到的來自世界各地的“love letters——情書”。Fontsmith與BBH試圖將文字從虛擬的數字世界中抽出,通過在金屬、帆布、石膏等不同介質上使用不同的材質與印刷方法——陰文、陽文、乃至皮革、廢氣與字體設計,傳達每封情書背后其作者所擁有的性格特質與生活經歷。
采訪、撰文:Wayne.Tai@DamnDigital (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來自DamnDigital)
(DamnDigital=DM/Jason Smith=Jason)
DM: 請您簡單介紹一下Fontsmith與此行的目的吧。
Jason: Fontsmith位于倫敦,主要為歐洲企業與電視臺提供品牌標志與字體設計服務,英國很多大型電視臺的臺標都有我們的設計(BBC1、ITV1、Channel4、Film4等)。這次來上海除了舉辦“Love Letter”展覽之外,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其營銷與廣告業迅猛發展的勢頭也吸引了我們。就我所知,中國國內專攻于字體設計方面業務的公司并不是很多,因此我們就像來看看有沒有機會咯。
DM: 你們除了英語字體設計之外,還涉獵過別的語種么?
Jason: 當然。阿拉伯文、希臘文、希伯來文、俄文等等我們都有涉獵。阿拉伯文由于其語種和閱讀方向的問題,在編程上難度會更大一些,不過也僅限于程序方面。就字體設計來說我們可以對任何文字進行設計。
Fontmsith設計的部分字體
DM: 目前為止有多少企業使用了Fontsmith的字體設計?你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件?
Jason: 沒數過,反正很多很多啦(笑)。不謙虛一點的說,我們可能是英國最成功的字體設計商了,基本上英國所有的電視臺都在用我們設計。
我們最著名的產品就屬為施樂(Xerox)設計的商標字體。像施樂這樣龐大的跨國企業,需要面對在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環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確的傳達它的CI(Corporate Identity 企業識別),讓識別度達到最大化的問題。而品牌Logo的配色、風格、字體,這些元素是不會因為不同語言的翻譯被丟失的,因此這些都會構“施樂”品牌的guide line。而我們的工作,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做了“非施樂不可用”的標識:
施樂Logo
DM: 對你來說,商業字體設計中最需要重視的是哪一點?以施樂為例的話,你們的字體設計中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Jason: 最重要的是理念——要找到最能代表企業個性和特色的設計理念。 以施樂為例,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一家電子產品和打印設備的“制造商(Manufacturer)”,聽上去有一點冰冷和不近人情的感覺,但是施樂希望傳達給大眾的反而是“友好”與“可靠” (Friendly& Reliable)的形象。
因此“更加人性化”就成為了我們的設計理念。你們可以看到施樂的logo結構非常簡單,易于閱讀;同時在為“Xerox”進行文字設計之外,也設計了專屬的badge——相對于那些僅靠企業名稱的文字作為logo的企業來說,這么做更容易讓人識別,看上去也更富人情。
DM: 就我了解你們不光設計企業標識,也設計了很多供實際使用的字體,既然任何人安裝了你們的字體就可以無限制的使用和傳播,你們是如何處理盜版問題的?
Jason: Fontsmith主要通過授權使用的方式在這類字體方面獲得利潤,因此盜版的確是個讓人頭大的問題。不過歐洲的法律和中國不同,在歐洲使用盜版軟件進行商業行為是非常嚴重的罪名,如果任何一家公司使用了任何盜版的軟件、字體或者應用,其管理者將會負有法律責任,其處罰依照侵權嚴重程度從罰款到逮捕不一而足。 當然,其實更多的時候這是一個道德底線的問題。好比人人都從網上下載過沒有版權的音樂,這么做當然不對,卻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商業盜版行為是不能被忍受的,我們一般不會去阻止個人用戶盜用我們的字體,但是對商業盜用行為一定錙銖必較。
DM:你對中文字體設計是如何認識的呢?要知道英文只有二十六個字母而中文卻擁有數千各不相同的文字,這一特點對字體設計行業來說會成為阻礙么?
Jason: 中文字體設計是Fontsmith正在嘗試和探索的一個領域,我們也非常想結識中國國內這方面的行家里手。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中文字體設計相對于西方來說還是發展不足,在西方你會有成千上萬、十分不同的字體種類以供選擇,而在中國的話找到令人滿意的字體還是很難。 從純技術角度來說,中文字體設計與英文字體設計難度差別不會太大,不過設計海量的字型的確需要花上幾倍的時間,而且沒有人知道其中哪一些需要去特別關注,哪一些可以忽略——但是話說回來也根本沒有捷徑可以走不是么。
DM: BBH與你將每一封“電子情書”賦予不同的字體設計,轉化到不同材料、質地的實物裝置之上,以此組合成了“Love Letter”。是因為你覺得某些文字背后的東西是無法通過文字本身表達么?
Jason: 2D,或者說顯示器里的整個世界無非只是一小部分真實世界的投影而已,除了文字所代表的意義,如果我們需要進一步展示其背后文字主人的性格特點,進而將“文本”的特征與創造文本的人的特征結合到一起,這時候就需要借助到真實的介質而非僅僅是發光的像素。“Love Letter”部分展品
比如這幅作品“GIDDAY”,作者通過這段自我介紹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摩托車愛好者的形象:"This Morning I was riding my motorcycle to the office and saw the sunrise amidst the lovely Shanghai smog."于是我們決定在帆布上蒙上膠布,然后將“顏料”噴繪在膠布上挖出的文字部分上——特別之處是,我們使用的“顏料”是機車廢氣——為此BBH的同僚們可是跑遍了整個上海才找到尾氣足夠“臟”的機車。這樣,通過文字、文字載體與文字承載物的緊密聯系,作品很直觀的表達了其作者的生活狀態。
“GIDDAY”
DM: 說到“Love Letter”這個展覽,為何會選擇BBH上海進行共同創作?整個制作過程花了多長時間?
Jason: BBH在倫敦的辦公室和Fontsmith經常有合作,正好BBH上海有我當年的大學同窗在,他們的設計力量也相當強,就這么一拍即合咯。 通常代理商在商業項目都會有很大的時間上的壓力,那么對于這樣一個不太商業的展覽,我們與BBH上海希望能多花點時間去打磨,所以前后一共花了兩三個月才完成制作。另外,由于這組作品的原材料的特殊性,包含了太多太主觀的內容,我們要力求通過選擇最合適的字體與最合適的介質來準確傳達其中的信息,以期待讀者看到每一件作品時都能感受到其背后文本制造者的特征,乃至他的生活。
DM: Fontsmith在中國除了這一個展覽之外還有別的計劃么?
Jason: 當展覽結束之后,我們會聯系中國國內的字體設計者,和他們交朋友——交朋友是應該是中國人社交的方式吧(笑),看看是否有合作的機會,能在中文字體設計行業里施展拳腳。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