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新廣告挺亮眼的,可惜給美團留了空子
猛一看,餓了么這波#祝你過年不用餓了么#,好像成功地在圈內外拉到了好感。
最高的路人貼子,達到了5萬多的點贊。
用小紅書用戶的評論就是,“看得淚目了”、“開始走人文精神了”、“頂級文案”、“mkt人夢想的廣告”、“情緒價值拉滿”、“最佳新年廣告”。
我開始有點同情對面的美團市場部了,著急。你們這會兒在干嘛呢?
這明明——
是
可以
把餓了么,
按在地上摩擦的好機會啊!
于是,我打開在線ps,p了幾張圖。
(完全p圖效果,僅供專業討論,或娛樂)
截止目前,我做的這幾張破梗圖已經在小紅書上得到了30萬的閱讀,5000個贊,很榮幸能給大家在年底帶來一點歡樂。
玩笑開完,開始正題。
臆測下餓了么這波廣告的邏輯,“平日用餓了么,讓大家失去了生活,那么這次品牌應該勇敢站出來,讓大家回歸生活。”。
這個邏輯其實也有不少先例,比如巴塔哥尼亞的黑五關店,比如宜家的很榮幸成為第二選擇。
甚至抖音也提出過類似主張,“別光看去試試看”。邏輯是一樣的,光看抖音,讓大家對生活的反應變得遲鈍了,抖音鼓勵你去生活里去試試看。
到這塊是一樣的。但再往下走,就不一樣了。
因為抖音到現在還在推生活全平臺的服務,你不看抖音了,你還可以在抖音上買券去玩,去買門票,去團溫泉,依然可以回歸到抖音平臺能提供的價值。
那不用餓了么呢?不好意思,沒有了,因為用餓了么買東西就是它唯一能提供的東西。在餓了么上能買票嗎?在餓了么上能訂酒店嗎?在餓了么上還有除了買東西之外和家人共處的機會嗎?
那誰適合呢?美團。
這就像我前面所p的圖一樣,黃藍兩家,只有美團可以倡導大家過年用美團別光點外賣,因為這樣就可以推美團的酒店、到店、團購、麗人各種業務。
下面這張圖里的文案,完全搬運了餓了么的文案,但是放在美團身上就無比順暢。
品牌的價值,就是你能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和產品,只靠廣告打出來的情緒價值是最沒有用的價值。
所以我說,美團的人別愣著了,這是餓了么在送呢。
(請美團市場部的朋友聯系我,給我打錢)
餓了么這波廣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又做回去了。
現在是即時零售的時代了,餓了么、美團外賣、ubereats的業務,也已經不再局限于點吃的了。在餓了么上我就買過貓砂、燈泡、拖鞋這些生活小件,相信大家也看到過這些相關的廣告,就是變著法子告訴你外賣軟件不止可以點外賣。
但是困擾這兩家的命題就是,和飲食綁得太緊,要和吃、外賣拉開一點距離。
餓了么的問題更嚴重一些,因為和吃的綁得更緊,其實之前天與空做的#餓了么改了一萬個名字#,我很喜歡,非常難得地將餓了么與吃的解綁了,并且做出了海量的場景示范。
我有去看餓了么這波投放后的評論,都是夸“餓了么已經是外賣的代名詞了”、“讓餓了么成為了外賣的首選”……可見這一波操作毫無疑問地,將餓了么和吃外賣又一次鎖死在了一起,并且是最負面聯想的那個外賣,讓你失去生活的外賣。
春節雖然面臨著運力不足的問題,明明過年也是可以點水果打醬油買零碎的,是個極好的教育用戶場景的機會。但是餓了么為了多做出一點話題,偏離了應該去做的長期路線。
像美團外賣就老老實實地打,買年貨,上美團外賣。確實不出彩,也很粗糙,但路徑是對的,甭管是上美團買手機還是買數據線,都是力圖慢讓更多的非外賣用戶,開始使用即時零售的服務,把外賣的盤子做大,頻次做高。
然后,回到開頭講的,普通人覺得這個廣告好就意味著這是個好廣告嗎?
我只想說,普通人和專業廣告人對廣告的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
普通人才不會在意以上這些戰略意圖,他們對廣告的評價就是有意思、好玩,如果一個廣告以反廣告的姿態出現在他們的世界里,當然是討喜的。
廣告越高風亮節,越沒有商業意圖越好,因為大家討厭廣告,普通人才不需要去理解brief背后到底有什么東西。
但對于專業的廣告人而言,多少還是要再往下看一看,透過表現層去看一看商業層面的命題,多去想一想。
它想達成什么樣的認知呢?它傳遞了什么樣的印象呢?它承諾的價值,是自己能支撐起來的嗎?
因為我們是拿著客戶的錢在解決真實的傳播命題的,而這一點,也是在這個寒冬之下,專業廣告人所能體現的價值。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