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燒錢不賺錢?你的廣告為何無效?
回想我這些年做過的廣告,出街的也有上百條。但時間拉長到五年十年后就會發現,有些廣告企業一直在用(感冒藥快克甚至把一條廣告片用了10年)。有些廣告早已悄悄退場。這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廣告,說明能真正幫助到企業,值得持續投錢。但也有一些廣告,當年我覺得精妙至極,技驚四座,提案時客戶都拍手叫好。如今早已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你的品牌廣告有效嗎?效率有多高?不夸張地說,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廣告,都是在做低效甚至無效的傳播。老板們把辛苦掙來的錢,滿懷希望地扔進品牌宣傳里,結果真實的銷售數據一出來,狠狠地戳破了企業美好的品牌夢。并不是做品牌沒用,而是企業缺乏相應的知識和判斷標準。
先看看這些廣告,你覺得哪些是有效or無效?
如果你對此還有些迷糊,別擔心,接下來的內容能幫你少走彎路,節省不少學費。因為這些學費,我替你交過了。
一、“效率”是衡量品牌的核心標準
要判斷品牌傳播的效果,除了增長反饋這個投后的標準之外,還有很多投前的標準需要考慮,例如賣點是否突出、是否有差異化,甚至是廣告的美觀程度、是否年輕化、顧客是否偏愛……這些聽起來就讓人腦殼大。但如果回歸到最簡單的商業本質:做品牌的目的是什么?無非是1、賣更多的貨,2、把貨賣得更貴。因此,品牌實戰的唯一標準就是“效率”。吸引顧客關注的效率高不高?顧客理解和記憶的效率高不高?(這就是拓新效率)喚起老顧客的復購頻次高不高?建立價值感的效率高不高?效率提升是可以被觀測到、相對客觀的評判標準。好的廣告就是效率至上:能真正幫助企業提高效率,以更低的成本銷售出更多產品。其他“虛頭巴腦”的指標只能作為輔助參考。
二、理解有效廣告,從無效廣告開始
回想我這些年做過的廣告,出街的也有上百條。當初寫的時候,都覺得挺有效的。但時間一長,五年、十年后你就會發現,有些廣告企業一直還在用,而有些廣告早已悄悄退場。這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廣告,說明它們能真正幫助到企業,值得持續投錢。但也有一些廣告,當年我覺得精妙至極,技驚四座,提案時客戶都拍手叫好。現在看來,它們效率極低,對消費者無用,早已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
就用我的一個失敗案例,帶大家觀摩一下低效廣告是如何誕生的。大概十年前,我在做乳酸菌這個行業。那時候,養樂多是老大,味全乳酸菌是老二。味全干了個漂亮的活兒:因為養樂多的瓶子太小了,一排五個,喝起來不夠爽,所以味全就把瓶子做大,變成一種更實惠、更大眾的常規飲料。隨著商超的冷鏈系統越來越完善,味全的乳酸菌賣得飛起。到了2013年,味全宣稱一年營收達到50億,快追上養樂多的60多億。就因為味全的高速增長,帶動著整個乳酸菌品類都火了(有點像元氣森林前幾年帶起的無糖風潮)。伊利、蒙牛紛紛入局,我服務的客戶君樂寶也跟上了,加上全國各地的中小品牌,市場極為熱鬧。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些大品牌的廣告語,粗略感受一下哪些有效,哪些無感。或者10分鐘后再回想一下,哪些廣告語你還記得住。首先是養樂多的廣告語:“活的養樂多,越活越開心”,或許你喝過養樂多,那這句廣告語你是否覺得熟悉,能脫口而出嗎?
相信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再看看味全的廣告語,叫“吃飽了來一瓶”。這個場景就非常清晰,告訴你什么時候可以喝它。
伊利的廣告語叫做“喚醒消化力,輕松每益添”,它的品牌名就叫“每益添”,玩的是一個諧音梗。然后是蒙牛的“腸活動,常年輕”。又是一個諧音梗,4A公司很愛玩這些。
最后是我服務的客戶君樂寶,推出的產品叫“每日活菌”。當時我們給它寫一個廣告語,在提案現場一亮相,技驚四座,滿堂喝彩,在座所有客戶都非常滿意,這么犀利的廣告語到底是什么呢?
“每日活菌,就該這么活!”
是不是聽上去好有態度,好巧妙,既切合了品類特性,又表達了年輕的態度,賣產品都上升到年輕人的價值觀層面了,客戶都爽死了。第一,你把活菌品類的“活”字給占住了,又和品牌名相互呼應;第二,能表達品牌態度,年輕人那種拽拽的態度,“老子就該這么活”,通過情感共鳴巧妙實現了品牌年輕化;第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回過頭來看,這句廣告語從邏輯上去分析,有無數的點能打動客戶。唯獨這些打動客戶的點,并不能打動消費者,甚至與消費者沒有任何關系,完全是自嗨狀態,顱內高潮(后來我養成了一種警覺,如果一個方案所有客戶都能快速接受,很可能是有問題的)。更諷刺的是,這句費盡心思、千錘百煉的漂亮話,多年后同事問我這句廣告語是什么時,我居然忘了。是的沒錯,我居然忘了,可見這個廣告語的記憶成本有多高。作為一個從業者,花了那么多時間去琢磨和撰寫廣告語,也花了大量時間去研究競品的廣告,幾年下來的最終結果是,我都記不住。只有在寫這篇文章時回頭找資料,那些令人羞愧的記憶才一一浮現。如果連我都記不住,那你能指望置身事外的消費者能記住什么?唯獨有一句廣告語例外,那就是味全的“吃飽了來一瓶”。看到這里的讀者,你再回過頭想想伊利/蒙牛/養樂多的廣告語是什么?恐怕沒一個能記住的吧,這才過去了幾分鐘。
好,寫到這里大家有感受了嗎?廣告“效率”的高低立判。這些低效甚至無效的廣告,燃燒了企業多少傳播費用?但在你的心里沒留下一絲痕跡。
三、品牌高效的實戰原則
第一原則:相關性 > 價值點
沒人愛看廣告,沒人會去主動理解廣告。嘈雜的廣告聲在耳邊嗡嗡作響,爭奇斗艷的廣告畫面在余光里只留下模糊的印象。你的產品縱有千般好處,在成千上萬的商品之中只是滄海一粟。這就是大眾對廣告的基本態度:“視而不見”。因此,如何讓消費者先察覺到你,廣告先得“叫住人”,這是效率提升最大的機會。
叫住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叫他的名字。當事人會在嘈雜聲中精準識別出這個信息,因為與自己的相關性最高。除此之外,什么因素和消費者的相關性最高?就是各自的“需求”。在一條美食街上,想減肥的人一定更容易關注輕食和沙拉,追求口味刺激的人,更容易關注燒烤或火鍋。
所以,“喊人就是喊需求”,一定要把某類顧客的需求喊出來,再用你的價值點去對接,這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門。就這么簡單,沒了。但你放心,因為太過簡單,大部分企業會想找一個更復雜/聰明的方案。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原則:
提高效率的第二個原則:熟悉 > 眼前一亮
無論是為了吸引顧客注意力,還是為了凸顯與同行的與眾不同,我們常用創意/新穎/高級的詞匯和形象,把自己包裝起來。這些都是讓你遠離“熟悉”的敵人。因為熟悉就是顧客腦海中已有的、常用的概念。越熟悉,對接效率越高,同時也就意味著越“老套”、“沒創意”,也就約等于“不夠好”。所以在提案現場,往往“就該這么活”大獲全勝,“吃飽了來一瓶”無人問津。
58同城最知名的廣告是“一個神奇的網站”,但神奇得很陌生,和消費者沒有關系。
我后來給58寫的廣告語平平無奇,但企業一直用到現在:“租房找工作,上58同城”。簡單好用沒創意,因為用戶不需要“創意”,只需要“有用”。
作為二手交易平臺兩強之一的轉轉,用戶規模的確不如閑魚,于是避其鋒芒從自己的強勢品類切入。“買賣二手手機上轉轉”,平平無奇簡單好用,表達了業務優勢和顧客相關性,轉轉在二手手機和3c類目一騎絕塵,遙遙領先,要不是受到疫情和某些因素影響,前兩年就上市了。
“怕上火喝王老吉”,“累了困了喝紅牛”,“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這些耳熟能詳的廣告語,都是如此熟悉,如此平平無奇,又如此的高效,潛移默化的植入在消費者的大腦里,揮之不去。
總結一下
提升品牌效率,首先要堅守最基礎的原則。
相關性:有效的品牌廣告要與消費者的某類需求直接關聯,解決他們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突出產品的特性。
熟悉:與其追求創新和獨特,不如借用消費者熟悉的已有的概念來與品牌進行關聯。
這些原則雖然看似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充滿挑戰,你總會遇到“不夠美”、“不夠創意”、“太老套”、“賣點不給力”……各種干擾因素會把你的注意力從這些基本原則上拉走。而那些能遵循原則的極少數企業,更能穿越周期勝出一籌。企業要想長久,要靠原則制勝,而不是靠創意制勝吶。
最后:有些小伙伴問,像Keep的“自律給我自由”這類廣告似乎不符合以上原則,它們真的有效嗎?篇幅有限,留作下篇解讀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