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馬吐蘭在《躍上高階職場》綜藝,一戰成名。
今年,她辭去打工人天花板職位,BBDO中國首席創意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公司名字,巧妙地運用了行業人熟悉的兩個“梗”:
(1)諧音梗,英文諧音中文,馬。
(2)Manifesto梗,俗稱:馬什么梅?(玩笑...
馬吐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希望自己的廣告可以像她的名字一樣,吐氣如蘭,也解釋了她心目中的Manifesto,幫品牌發聲的廣告。 別誤會,今天不是來講馬姐傳奇的創意人生,只是想稍借馬姐的名氣開場,
引出本文的核心關鍵詞:Manifesto
正文突兀地開始:
很早便知道這個詞,一直假裝自己很懂。
像剛入行做文案時,面對領導操著一口中英夾雜的塑料英語,說今天要寫一句Slogan,不是Tagline,再完成一個很有challenge的Campaign Brief,做幾張KV,再配一段Manifesto,先不用進到idea的時候。
你不會勇敢地舉手:領導,啥是Manifesto?你只會默默打開翻譯,或詢問身邊同事。
離譜的是,同事的回答讓你更加疑惑。
他們的答案,從來不一致。
到現在,大家對Manifesto也沒達成共識。
問了行業里的一些朋友,咨詢了眾多前輩,總結下來大概有這么幾個方向:
A認為,Manifesto,就是長文案類的廣告
B認為,Manifesto,是話癆型廣告,全程叨叨
C認為,Manifesto,只是品牌廣告的表達技巧,不是廣告
D認為,Manifesto 只是用來詮釋品牌策略或創意idea,常用于提案當中
E認為,Manifesto,是品牌宣言類廣告,需要輸出明顯的價值觀和態度
大家的認為,概念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用途也不同。差距很大。
在討論的聲音中,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現象(不代表整個行業):
1、 近三年行業里的長文案廣告瘋漲,好文案極度緊缺
2、 品牌的Brief里常常出現,做一個宣言式或長文案廣告的訴求
3、 Manifesto因過于泛濫而開始失靈,代理商開始尋求新解法
之所以會有這些現象,我認為和對Manifesto概念模糊有很大的關系。因為這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你怎么用,什么時候用,以及是否能用好。
基于好奇的初心,和與很多人討論后的震驚,產生了寫一篇文章的動心。
(由于本文寫的是Manifesto,不自覺用到了很多賦比興,莫見怪)
接下來,本文主要探討三個問題,有沒有答案我可不承諾:
1、 Manifesto如何定義,從過去到現在有什么區別?
2、 一些我們以為的Manifesto,到底是不是Manifesto?
3、 Manifesto的價值與意義到底是什么?
一、Manifesto,傳達意識形態的強大工具
想要了解Manifesto較精準的定義,得知道這個詞是怎么來的。
Manifesto這個詞,在英文中解釋為:宣言,早在17世紀出現在英語文獻中,是借用的意大利語manifesto,作為一個名詞使用,意味著“公開聲明”或“宣言”。而意大利語Manifesto源于拉丁語中的“manifestum”, 意為“明顯的”或“顯而易見的”。
17世紀的歐洲,動蕩不安,無論宗教政治科學,都發生著很大的沖突和變化。每個組織或許都急需一份類似聲明的文本,來表達顯著的意圖和立場。
所謂抱團干事,內心不慌。Manifesto的出現合乎邏輯。
早期可以被看做是傳達意識形態的強大工具,常使用于宗教或者政治文本當中。如1842年公開發表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撰寫的《共產黨宣言》,以完整闡述理論和目標,意圖聯合全世界的無產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Manifesto也開始出現在藝術運動和文化領域中,例如20世紀,一戰后的《達達主義宣言》,它們批評了戰爭的愚蠢,拒絕理性的、約定俗成的藝術準則,強調偶然和隨性的虛無境界。現如今,除了政治和藝術。Manifesto的應用范圍越加廣泛,它也被用于商業、科技、環保等多個領域,用以闡述組織的愿景、目標和價值觀。
從上述對Manifesto詞語意義的追溯,我們大概可以總結出一個清晰的概念:
Manifesto,宣言。
是一種強有力的溝通工具,用于傳達一個團體或個人的信念、原則和目標。
它通常具有激勵和號召性質,旨在影響和改變聽眾的觀念或行為。
進一步,可以對概念做一個簡單的分類:
內容上,它要表達清晰的觀點;
情緒上,它需要具備某種號召力;
結果上,它能影響和改變聽眾的思想或行為。
我們再把鏡頭聚焦,把Manifesto扔進廣告里。
現代廣告理論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國廣告行業,特別是4A(美國廣告代理商協會)的影響。在4A成立時,20世紀初期,廣告開始運用心理學和市場研究來更有效地影響消費者。
隨著電視媒體的普及,在選舉和政治宣傳中,廣告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顯著。候選人和團體利用廣告的專業技能,如市場定位、品牌建設、大眾溝通,來塑造公眾形象,影響選民的觀點和投票行為。
搜了歷屆美國總統的競選宣言口號,奧巴馬“Yes, we can!”、特朗普“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變在品牌宣言上,沒有任何違和感。不做廣告人就做總統的金句,仿佛也在提醒我們,廣告與Manifesto日益增長的孽緣。
直到現在。
二、Manifesto是說服的藝術,從比稿到出街
落到近幾十年的現代廣告業,你會發現Manifesto常常出現在三個位置:
第一種:品牌內部【前置定調】
第二種:比稿提案【賣稿渲染】
第三種:出街廣告【后置發聲】
前兩種常出現在傳統4A作業模式里,Manifesto就是用來給品牌定調的,等于說。你后續品牌所有的發聲,都不能遠離這個理念。
比如最近剛剛揭曉獲獎名單的數英獎,曾提出三個相信:
我們相信,廣告營銷創意本就屬于大眾,評判的權利不應當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
我們相信,誠實的表達優先于一切技法和商業效益,保證了行業生命力的雋永。
我們相信,數字化是賦能力量,以數據延伸觸角,識獲有價值的洞見。
我們承認,數英獎的創立帶有理想主義的實驗性,或許它并不完美,但直面任何論證。
有了這些信念,整個品牌調性,評選原則,內容傳播等,都不能偏離內核。
后面Manifesto逐漸延伸到提案中,來闡述策略或者創意。說服的藝術,蔓延至廣告行業每一個作業角落。必須承認,它呈現觀點和號召行為等功能作用,可以極大程度提高【賣稿】的成功率。被包裝后拿來賣稿的文案,就是用來說服客戶的。
這里,一個方案基本的內容和順序大概是:背景——調研——策略——Manifesto——創意——創意形式——執行——傳播。
現在的方案無外乎是基于此的延伸和變形。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常常聽見前輩廣告人,講述過去輝煌的提案歲月,也就懂了現在看來有些夸張和尷尬的提案行為,放音樂、剃光頭、講故事、穿女裝、躺在提案桌上不起來等…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打動客戶,讓他買單。
這里面有前輩還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既然Manifesto這么有用,廣告人還沒來得及賣后面的創意稿,品牌便可能在前期Manifesto煽動的情緒中沖動,想要直接使用Manifesto做廣告。
廣告人一開始哭笑不得,這也行?后來一部分人很樂意。因為不用再去賣后面的創意,呈現形式上也會省去很多成本。
此時,會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Manifesto是廣告創意的捷徑。
我個人是不太認同。
粗一看,好像是這么回事。那些辛苦想創意的人肯定會覺得不公平。
仔細一想,是否是捷徑,完全取決于品牌與代理商是否就以下幾點達成了共識:
1、 品牌和代理商是否清楚此次廣告的根本目的
2、 品牌和代理商是否一致認為用Manifesto真的可以解決這次的問題
3、 大家對Manifesto的標準是否有共識
4、 在Manifesto的呈現上,品牌和代理商決定用多少成本來解決
顯然,歷史告訴我們,大家沒有達成共識,也就形成了近三年Manifesto的泛濫。嚴重到,打開一個視頻,就有一個旁白,準備開始教觀眾做人。東西一旦多,就不珍稀了。自然也就失靈了。
其實,Manifesto并不是最近三年才火的,曾經大家公認優秀的Manifesto廣告也有很多。
現在看,依舊不過時。
Apple 的“Think Different”宣言
1997年, 蘋果股價低迷,公司站在破產邊緣。當傳統廣告無力回天時,“Think Different”誕生。這不僅是一場品牌廣告,也是一次品牌重生的宣言。從此,蘋果不再僅是一家科技產品制造商,而是成為了代表一種獨特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的標志。“Think Different”宣言不僅救贖了一個品牌,更啟發了一代人,成為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符號之一。
耐克“just do it”
及系列Campaign宣言
#活出偉大#
#不信極限#
#把球給我#
#甭信我,服我#
要說這個行業,被無數文案朝拜、學習、模仿的Manifesto。耐克的文案必須榜上有名。
以#活出偉大#舉例,那是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當大家的眼光都聚焦在體育以及運動員上時,耐克把活出偉大植入普通人心中。它超越了體育領域,觸及了更廣泛的情感和普遍的人類經驗,激勵著人們去追求個人的最佳狀態和生活的最高境界。
New Balancex李宗盛“致匠心”
這是一條很特別的Manifesto廣告,我認為。因為很多人并不認同。
不認同的點倒是比較一致,因為這是從李宗盛的口中說出,更像是借代言人李宗盛做琴的故事,來表達New Balance做鞋的匠心。并不是純粹的品牌宣言。
你怎么看呢?
Timberland 《真是踢不爛》
這條廣告出街前,中國大陸的Timberland業績慘淡。但其他地區都還賣得不錯。那個時候是2015年,Olga吳美君,我們熟悉的踢不爛的女人,從臺灣被調職到上海。Olga認為踢不爛之所以賣不好,是因為廣告都是拿來國外的,離本土消費者太遠。后來找了本土熱店,把Timberland變踢不爛,輸出踢不爛精神,Timberland中國起死回生。
B站《后浪》
這是一個不用介紹的案例。很多人認為,近三年長文案的盛行,和這條廣告脫不開關系。
《后浪》是B站的Manifesto嗎?這個問題不妨先暫停,思考一下。
_____
不好意思。
占用了很大篇幅來展示一些經典的Manifesto。
或者,有人認為,有些只是長文案。(我只是沒放視頻)
因為他們所認知的Manifesto,主體是品牌,不是李宗盛
因為他們所認知的Manifesto,是just do it,不是活出偉大
因為他們所認知的Manifesto,是長視頻,不是一段演講
回到Manifesto最初的概念,或許,我們可以繼續用這三點來進行判斷:
1、 內容上,是否清晰表達了價值觀
2、 情緒上,它是否足夠打動你,它是否具有很明顯的號召力
3、 結果上,它是否能影響了聽眾的思想或行為
如果是,那么相信你們會有答案。如果你認同這些,我們等于達成了基本的共識。那么在我看來,Manifesto的范圍可以更廣,Manifesto的變化可以更多。它甚至可以變成一首蜜雪冰城甜蜜蜜,或者蕉下驚蟄令。
在我這里,它無關乎文案長短,無關乎表現形式,可以是圖文,可以是視頻,可以是演講,可以是故事,可以是歌曲,可以是任何。這里,我和馬姐達成了妙手偶得的共識:Manifesto,是幫助品牌發聲的廣告。
只不過,優秀的Manifesto,需要滿足我內心更為嚴苛的標準:它可以是任何,但是它需要夠觀點、夠號召、夠行動。 能在若干年后,還有探討的價值和意義。
仔細觀察前面的Manifesto經典廣告,它們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就是,他們的出現都在一個品牌的關鍵成長階段,或者時代背景下一個很重要的時期。
有前輩也拋出了他的觀點,Manifesto,是文案高手的捷徑,是文案小白的米田共坑。
在我這里,也不成立。既然是高手,那就是高標準高要求。如果是捷徑,那是否意味著妥協?
回到最初的現象,為什么Manifesto如此泛濫,且不靈了。
總結下來就是:
1、不清楚概念的來龍去脈
2、自降標準,自我妥協
你以為人人都能寫Manifesto嗎?
你以為寫完Manifesto就可以拿視頻隨便拼接嗎?
就像不是人人都能當政客一樣。
三、品牌需要Manifesto,填補消費欲望的美好
Manifesto泛濫已成事實,
品牌還要不要使用Manifesto?
連品牌廣告都大面積失效的今天
品牌還要不要使用Manifesto?
連生存都來不及,還追求什么意義?
品牌還要不要使用Manifesto?
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里有這樣的概念:在消費社會中,商品不僅僅是物質對象,而是承載著各種社會和文化意義的符號。商品的消費成為了一種意義和象征的生產和交換過程。
所以Manifesto對于品牌這種擁有巨大附加值的符號,具有重大的意義。尤其物質如此過剩的時代,再直白一點,消費者需要給使用這個品牌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這個理由,甚至可以影響他的思想,他的生活,他的未來。
鮑德里亞的《物體系》里還提到一個更犀利的詞:無罪證詞。有沒有罪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現如今的世界,不可能離開消費。
一個不可逆的生存環境,怎么能不用呢?但是要克制的使用,有目的的使用,有共識的使用,可以發揮最大價值的使用。
重要的是,做到真正地去相信。
尤其是從業者,要相信里面的美好和價值。
因為你自己都不相信,怎么可能做出號召力極強的廣告?做夢呢!
這個時候,寫得差不多了,我在想,
如果Manifesto有Manifesto,會怎么寫?
不要做廣告,除非你相信Manifest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