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增長見頂?巨量引擎助力品牌“解鎖”新增量
時代變化下的雙11增長難題
“想要在雙11謀增長越來越難了”,這似乎成為了各行各業的共識。
在今年雙11的大促節點,我去到大量的企業進行走訪。從一次次的交流中,發現公司的操盤手們普遍面臨以下困擾:以前的流量打法和補貼策略逐漸失效,雙11銷售額雖然有所增長,但遠未達到預期,他們對接下來如何做經營也犯了難。
而這一切歸根結底,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當前,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均趨于務實、理性,不會再“為了消費而消費”。
第二,用戶對大促的新鮮感消退,精打細算地湊完滿減,在雙11當天蹲點下單,已經成為歷史。
第三,流量越來越貴,獲客成本高昂,導致過往靠廣告投放、降價補貼支撐規模的品牌,到一定程度就會遭遇生意瓶頸。
客觀環境如此,那品牌和雙11是不是已經沒得做了?以上三點全對,但都是正確的廢話。
因為上面所提到的三點變化,每一點都還有另一面:
第一,雖然消費趨于務實和理性,但人們對真正實用或喜愛的東西,仍有極大的購買欲。“不是貴的買不起,而是xx更有性價比”,“買精不買多”,成為許多消費行為的真實寫照。
第二,經過長時間的用戶培育,“雙11大促”的心智已經種下,人們形成了“在雙11節點前后籌劃買什么,怎么買”的習慣。
第三,用戶重在體驗求新,品牌想在傳統渠道,靠傳統打法去“死磕”市場,只會越來越難;但倘如掌握到新流量、新玩法,仍能挖到新增量。
比如,當經營者們苦惱“雙11越卷越沒用”的時候,我卻驚喜地發現,在今年的抖音雙11中,不少品牌都搶先實現了生意大爆發。巨量引擎傳來的戰報顯示,在本次雙11大促中,GMV破億商家104個,超10,000個商品GMV超百萬。聚焦到各行各業,根據巨量引擎大眾消費業務中心數據,3C家電行業GMV同比增長130%,美妝行業打爆28個破億品牌,服飾行業涌現40個億級商家,日化母嬰行業打造79個千萬級爆品,食飲行業44個品牌GMV超千萬。品牌層面,藍月亮、立白、維達、珀萊雅、韓束、雅詩蘭黛、鴨鴨、FILA、駱駝、極萌、小米、Apple等品牌均實現單品牌過億。(數據來源:巨量引擎大眾消費業務中心-品牌自營直播累計GMV)
它們具體是怎么做到的呢?接下來,我將聚焦不同的品牌案例,來進行詳細拆解。
聚焦新增量,領跑雙11
正如開頭所述,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極度注重理性與務實的消費時代。在我看來,此時越是想要獲得增量的經營者,就越需要放棄內卷,并回歸生意本質。
比如,當品牌抱怨用戶不再一頭扎入雙11的購物狂歡,也不愿為簡單的廣告觸達和發券補貼買單時,往往忽略了一個基本常識,即“任何生意,都是先有交情,才有交易。”
尤其在用戶心智中,雙11早已不是“11月11日”這一具體的時間節點,而更像一個充滿換新氛圍的“長購物周期”。在這個期間,用戶可以在社區、直播、短視頻平臺廣泛種草。而只有搶先斬獲用戶好感的品牌,才能快速獲得訂單。
品牌所需,亦是平臺所思。今年雙11,巨量引擎提出“搶先解鎖新增量”的主張,一方面,將大促提前到10月20日,用提前曝光、提前種草激發用戶興趣。另一方面,它以「人群、貨品、流量」三大勢能,配合多元組合策略,助力品牌提前謀劃,有效經營。
人群覆蓋:三波段種草,蓄滿用戶水池
古語云:“上兵伐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我一直認為,在人、貨、場三大經營要素中,人永遠是最難把握的變量。但與此同時,品牌若能把握住人的需求,做好關鍵人群的蓄水,便能為生意增長埋下了確定性的種子。
針對上述問題,巨量引擎推出“三波段種收策略”:10.9-10.19,第一波做好種收;10.20-10.30,第二波做好預售;10.31-11.11,第三波實現全域轉化。更簡單地說,三波段種收的關鍵,便是通過深度種草蓄滿用戶水池,再快速將水池的新客、老客,一并轉化為動銷。
以海爾為例,作為智能家居行業的頭部品牌,它在本次雙11大促中,選擇與巨量引擎攜手,且重點瞄準了“星推搜直”的組合打法,實現用戶增長與訂單爆發的雙重目標。
在具體做法上,海爾以星圖+熱推為起點,從節前就鎖定冰箱&洗衣機的星圖IP資源包,邀請巨量星圖達人打造優質內容;并通過熱推,借助大流量大曝光,快速在更多用戶心中建立認知。
緊接著,它配合搜索功能承接轉化,借助全年品牌品專+雙11冰箱電商品專,為大促營造了充足的氛圍感,推動用戶從了解品牌,種草產品,向很喜歡,有強烈意向購買轉變。
最終,海爾打造日不落直播間,通過工廠溯源直播+boss直播,讓用戶沉浸式體驗“工廠黑科技”“boss專業測評”,再次完成從種草,到購買、復購的躍升。
實際銷量證明,星圖+熱推,可以將更多消費者納入海爾的池子,而搜索+直播,則進一步加深消費者關系,達成最終的成交轉化。
打法升級,引爆“貨+場”
大潮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隨著互聯網流量的窗口期消失,越來越昂貴的營銷預算,讓部分品牌在今年的雙11大促中不堪重負。更重要的是,他們忘了生意競爭的本質,還是要通過貨品去“打江山”,贏得用戶的選擇。此外,如果有更低投入、更高產出的流量“助攻”,品牌的爆發式增長將更加輕松。
貨品運營:分級打爆,助力新品“殺出重圍”
在貨品方面,近幾年的雙11呈現出了一個顯著特征:消費者買新不買舊。沒有永遠的基本款,只有不斷涌現的爆款新品。
本次雙11,基于商家新品打爆的實際需求,巨量引擎推出“雙11新品打爆方法論”,并從新品企劃、上新種草、轉化爆發三大階段提供能力。我發現,正是有了這套方法論的支持,加上對自身貨盤的更新迭代,不少品牌都實現銷量增長。
例如,運動品牌FILA在抖音雙11,就創下“單日銷售突破歷史峰值,GMV爆發超632%,整體商城新入口GMV爆發超1780%”的佳績。
詳細拆解FILA的案例后,我發現以下重點:
第一步,新品企劃期間,FILA聯合巨量引擎,共同打造抖音商場專供新品;同時針對抖音商城的用戶需求,給出更具差異化的貨品策略。當“對的貨”匹配到“對的人”,FILA快速撬動了購買心智,鎖定潛力新品。
第二步,上新種草期間,FILA通過SPU5A診斷鎖定TA人群,并定制達人種草、種草通加熱、小藍詞必現、搜索品專承接流量到直播場,加速實現“新品”到“爆品”的跨越。
第三步,轉化爆發期間,FILA提供張藝興同款新品、周邊作為搜索彩蛋抽獎獎品,引導用戶進入商城搜索;在bigday投放直播、閉環開屏等,高效打通內容場、貨架場種拔草鏈路……數據顯示,在抖音雙11大促當中,FILA僅用7天時間,完成了去年雙11全周期的業績突破。
場景滲透:加碼新流量,給爆發“配上引擎”
在流量方面,部分品牌在雙11期間增長疲軟,與“流量成本高企,但轉化效率不足”緊密相關。為此,巨量引擎瞄準風頭正盛的短劇場景,與品牌共同合作,用新內容收獲自然流量,呈現出強勁的帶貨能力。
以韓束為例,早在今年2月開始,它與抖音達人姜十七,合作推出《以成長來裝束》的抖音短劇。借由“內容場撬動自然流量+電商場加速承接轉化”的營銷打法,韓束不僅收獲超6億的短劇播放量,還成功將品牌的“紅蠻腰系列”打造為爆品。
本次雙11,韓束再次借勢抖音平臺核心IP及內容趨勢,并配合巨量星圖規劃等自有種草熱點,引爆站內外全域聲量;同時借助項目宣發快速積累品牌人群資產,沉淀自然流量,助力生意爆發。數據顯示,韓束在big day當天,實現入場1小時GMV超400萬元,D11周期消耗同比增長超1500%,品牌自播GMV美妝行業排名TOP1。
韓束的案例有力印證:當大促遇上短劇,品牌不僅能夠借助新內容,推動已有產品走出固有圈層,更能帶來獨特的種草場景,幫助品牌更好沉淀人群資產,探索出雙11的又一增長可能。
新的場景,帶來新的機遇。除了短劇這一新內容,巨量引擎還在今年雙11,圍繞新體裁、新流量推出一眾新流量產品及扶持計劃。流量三板斧(新體裁、新流量、新內容)的助攻,不止于雙11,而意在用更精準的付費,讓品牌獲得超預期的收益反饋,從而構建長效競爭力。
逃離內卷焦慮,做長久生意
回看本次雙11,我不得不再次感慨,盡管宏觀市場遇冷,但局部的增長機遇從未消失,只是藏在了經營思維的迭代、變化之間。
在很多品牌抱怨市場,為自己的后退蒙上一塊遮羞布時,海爾、FILA、韓束等品牌已經逃離內卷焦慮,迅速調整策略,并在大環境中走出一條逆勢之路。
正如《反脆弱》的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分析,世界上存在一類事物,它們不僅能對抗壓力,而且能從不可預測的和不受歡迎的刺激因素中獲得成長、堅強和獲利。
進入歷史新拐點,商業環境與消費者都在變得更加不可捉摸。但以巨量引擎為代表的科學經營平臺,正與品牌共同思索、共同進化,從而找到確定性的增長路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