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一向關注基本住屋權利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在 2016 年與攝影師 Benny Lam 合作,透過六個系列超過 50 張相片紀錄香港劏房居民的日常,引起大眾對住房議題的關注。劏房之“劏”字來自粵語,即剖開之意,如劏豬就是殺豬,劏房則是把原本就有限的空間,以最大量化的方式切割夾層的房市用語,生動地叫出了住在劏房牲畜不如的意境。
01 璀璨香港
攝影師 Benny 以不真實的霓虹燈光投射在狹窄的劏房內,在畫面中呈現了香港繁華表象下不為人知的局促現狀。
02 潮流劏房
香港寸土寸金,目前約有近 25 萬人住在劏房中,忍受群居的汗臭和長年的酷熱不通風。也有人稱這樣的地方為棺材房,只能躺,站不直。
03 兒童樂園
其中,估計有 4 萬多個孩子生長在劏房,他們許多人甚至沒辦法擁有一個可以好好寫作業的書桌。
04 居者有其屋
在一個月 2000 多港幣的租金下,住在劏房的居民往往需要和 10 多人共享一個馬桶,并且毫無隱私,也缺乏消防通道,所有事情就在一個籠子般的空間中進行。雖然擁有一個落腳的地方,卻很難稱之為“家”。
05 美食廚房
許多時候,劏房居民如廁和吃飯都在同一個空間。
06 樂觀面對
透過 Benny 的鏡頭,觀眾能夠看見城市中的貧富差距,也能感受到基層勞動人民嘗試跳脫階層固化的努力。生活雖然很苦,但是他們盡力樂觀地去過每一天。
這 50 多張攝影作品在香港舉辦了攝影展,展覽過后,集結出版成了《侷住》攝影集。
項目信息
營銷機構
參與者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