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某個晚上,我們在上海郊區拍廣告,導演是木瓜創意的老板劉峰。有一組足球運動員踢球的鏡頭,胸部停球、傳球、射門一氣呵成,拍了二十多條都沒過。劉峰從導演椅上站起來,和其中一名演員換了服裝,自個兒上去演。試了幾條,好多了。
他想再保一條,于是我們和客戶坐在監視器前,看著導演沖刺入畫……抬腿……就在射門的前一秒,腳底打滑,仰面朝天摔在地上。現場所有人都嚇了一跳。所幸沒摔傷。而這條劉峰自編自導自演還怒摔一跤的片子,就是我司的第二個項目,快手影像節的宣傳片——《這里的影像會抓人》。
《這里的影像會抓人》
(橫屏觀看效果更佳↑)
01
從brief到提案
一開始拿到brief,聽說快手要舉辦一個影像節的時候,我腦子里冒出的參考是蘋果的shot on iphone和小米的徠卡影像大賽。
順著這個路子往下想,我們走進了兩個誤區。第一個誤區是調性上的,寫著寫著整個片子就特別人文氣質;第二個誤區更加致命了,我們在創意上會不自覺地混淆視頻和拍照的概念。例如,所有強調「瞬間」的創意,其實都更適用于拍照。再例如,鏡頭和快門這類字眼,普通人的第一反應也是拍照,而非短視頻。
發現這一點后,我們忍痛殺掉了一批idea。
(殺掉的其中一個idea,叫全世界最好的鏡頭↑)
好在,我們的文案阿奇找到了一個詞:抓人。當你刷到一條精彩的短視頻,你會怎么形容它?這個視頻很抓人。用抓人來形容快手影像節上的各色視頻內容,再精準不過。不僅如此,「抓人」在視覺上也很好延展。
從抓人這個關鍵詞出發,我們給快手影像節寫了一句slogan:抓住影像新可能。再然后呢,客戶、我們和劉峰導演像說好了似的,都不想拍manifesto video,于是才有了大家看到的這幾條輕松詼諧的小片。
02
從創意到導演
聊聊和劉峰導演合作的感受。
前兩年我不止一次跟朋友說過,木瓜就是眼下國內最好的廣告公司。木瓜的創意老板給我們當導演,是壓力挺大的一件事。我們會擔心自己的創意在劉峰看來不過關,也不確定該怎么跟一個創意出身的導演一起co-work。但劉峰在每一個環節上,都比我們想得更主動。在創意還沒完全確定的時候,他會和我們一起寫文字腳本。一天一版,甚至一版里有兩三個方向。在片場,他不滿意會自己上去演。連最終成片的尾板,用的都是劉峰的配音。
換上球衣當演員的劉導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一直在嘗試理解創意。我們用過許多導演,每個導演都有自己想拍的東西,這很正常。但90%的導演,只要確定了自己想拍什么,不管創意寫什么他都看不進去了。
劉峰也有自己想拍的東西。但他會在第二天突然打個電話跟你說,他重新看了下創意腳本,理解了我們想表達什么,覺得這么做確實會更好。然后把自己寫的腳本全部推翻,當天又吭哧吭哧寫了一版新的出來。廣告人當導演,靠譜。
03
從實拍到AI
短片的第四條是用AI+后期完成的。這是我第二次用AI做一支片子,體感上AI進步不小,生成畫面的質量和動態都越來越好。但我還是那個觀點,現階段AI依然做不了現實主義題材的視頻,而且距離還很遠。
光解決角色一致性的問題,就路漫漫其修遠兮。這里放兩張圖感受下。
無論怎么調試,都不能保證主角前后長得一模一樣
再比如短片里金角大王公主抱銀角大王的那顆鏡頭,也是我們用AI生了無數次之后,唯一實現的一次。就像奇異博士說1400萬個未來里,只有一個是他們勝利了一樣。這顆鏡頭就是那個獨苗,沒有任何別的選擇。
換句話說,我們給的鏡頭越具體和詳細,AI生成的可能性就越低。反過來,如果我們給AI一些空間,讓它生成一些怪東西,反而是它的舒適區。接下來,我們也會和快手可靈AI有更多接觸,去嘗試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有沒有人發現金角的角長反了
04
從第一次到每一次
這是我們第一次和快手商業化團隊合作,第一次和劉峰導演合作,也是第一次和關注了很久的Hello制造合作。
現場出了不少狀況,演員中暑、突然變天讓原本的落日鏡頭泡湯、導演摔跤……我們也會抱怨平面拍攝的時間太趕、AI的生成結果不理想……但多虧了客戶團隊的包容,和Hello制造的小伙伴們沒日沒夜地救火,讓項目得以順利上線。感謝大家。
最后,希望我們今后的每一次合作都比上一次更好,也祝我們今后的每一件作品都抓人。或者……抓馬也行?
給快手影像節設計的不同logo
KV延續了logo上的光線元素
創作名單
品牌:快手
客戶:龍澤明 / 李翰雄 / 袁野 / 宮巍
創意代理:嘻嘻弗斯
文案:Archie
美術:Jason / CPY
account:葛焱
制作:Hello制造
導演:劉峰
攝影指導:Sam
副導演:小雨
美術指導:Zoe
造型師:Wes
AI:貳毛
調色:維達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