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歐亞學院環保研創計劃:碳中和趨勢下的綠色校園
原標題: 當一所大學決定帶頭講一個ESG的故事!
為真實的社會設計 “碳中和趨勢下的綠色校園”
圍繞“文創開發+實踐教學”等模塊,西安歐亞學院×抱樸再生“環保研創計劃”錨定了校園可持續生態的多樣化實踐,通過PET再生循環文創產品開發、可持續品牌聯名設計、環保藝術季暨藝術展演、公共藝術設計競賽等方式,激發更多元的參與者共同加入,以一系列的研究與行動,形成共識,開展共創。
教育價值主張之上,知行合一助推雙碳目標
高校師生圈層局限于校園,具體的工作方法仍需要在項目中逐步搭建;其次,作為高校而言,人才培養是不變的重點,讓ESG品牌敘事與教育價值有效嫁接是本次項目需要挑戰的難點之一;最后,ESG理念在國內逐步發展,但許多高校的節能管理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讓人口密度很高的高校單位逐步踐行低碳,是項目最大的難點,需要逐步規劃完善、突破。
1、一個擁有20000+學生的大學,平均每天會消耗多少塑料瓶?
這樣一個不經意的提問成為本次項目啟動的起點。據2022年西安歐亞學院后勤集團數據統計,學校全年產生約1095000個塑料瓶,其中,夏季每天約400個,冬季約2000~3000個。根據再生商品數據估算,如果1095000個塑料瓶全部投入循環再生,那么西安歐亞學院全年僅塑料瓶循環再生,預計將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80000KG+!
2、高校綠色“出海”:當一所大學決定帶頭講一個ESG的故事
隨著可持續理念成為全球共識,ESG逐漸融入到大學教育環節,ESG教育普遍通過跨學科融合的形式融入到人才培養方向中,諸如哈佛商學院、斯坦福大學等提供了ESG和社會創新課程,國內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紛紛開設ESG課程并舉辦ESG理念論壇,可見在國內高校領域,ESG主要是一種教育手段、目的,而非一種敘事策略,因此,西安歐亞學院決定帶頭,以高等教育行動者的身份加入ESG品牌敘事!
校園回收快閃+文創聯名開發,打破圈層邊界,放大行動價值;
線下工作坊++線上主題征集,創建多樣化的溝通載體;
課程共建+體驗營師生共創,逐步搭建教育敘事傳播矩陣;
城市藝術裝置+課題凝結,兼顧深度與品牌溫度價值,撬動校園-大眾-社會正向循環。
(1)開啟校園塑料瓶回收行動,從團隊自研回收機到PET塑料瓶回收,確立循環再生文創的第一步關鍵動作;
(2)師生共創設計考察,以“校園塑料制品的使用與回流”對全校塑料使用情況做真實的采訪與調研;
(3)同步面向社會開啟征集#我身邊的可持續議題,通過小而美的行動素材收集,撬動更多維的參與者;
(4)開展Mapping工作坊,確立可持續工作方法,進一步建立可持續小組社群;
(5)搭建“多巴胺校園-可持續開學營”,為2023級新生帶來可持續概念見面禮;
(6)“循環設計工作坊”,引入國外循環設計前沿理念,持續擴大社群影響力;
(7)聯合抱樸再生,基于校園回收完成的塑料瓶與抱樸回收再生工業鏈,開發聯名文創產品1.0系列——T恤(每8個塑料瓶再生1件T恤);
(8)借勢“中法環境月·別樣生活”主題活動,將法國發展研究院策劃“小餐盤·大乾坤”主題展陳搬到校園餐廳,展示可持續飲食生活;
(9)聯名菜鳥驛站,推出“無拘無‘塑’畢業‘寄’”活動,助力畢業生打包回憶、輕裝上陣未來;
(10)聯合艾德藝術設計學院師生,在陜西省博物館/西安曲江金地廣場相繼推出“文遺再生”系列展陳,將可持續品牌故事投入城市中,與西安市民線下互動。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西安歐亞學院,品牌/廣告主
【背景與目標】
當“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公認的未來社會發展戰略,大學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承擔著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使命。隨著ESG教學逐漸融入大學教育環節,西安歐亞學院希望以高等教育行動者的身份加入ESG實踐,開展可持續共創,為真實的社會設計 “碳中和趨勢下的綠色校園”。
【洞察與策略】
一個擁有20000+學生的大學,平均每天會消耗多少塑料瓶?
這樣一個不經意的提問成為本次項目啟動的起點。據學校后勤集團數據統計,學校全年產生約1095000個塑料瓶,其中,夏季每天約4000個,冬季約2000~3000個。根據再生商品數據估算,如果將塑料瓶全部投入循環再生,那么學校全年僅塑料瓶循環再生,預計將實現二氧化碳減排80000KG+!
因此,西安歐亞學院“環保研創計劃”錨定了校園可持續生態的多樣化實踐。
通過校園塑料瓶回收快閃、國潮環保品牌文創聯名開發等活動,凝聚真實的微觀行動,逐步撬動校園-大眾-社會的正向循環。
1、開啟校園塑料瓶回收,從團隊自研回收機到PET塑料瓶回收,確立循環再生文創的第一步關鍵動作;
2、師生共創設計考察,以“校園塑料制品的使用與回流”對全校塑料使用情況做真實的采訪與調研;
3、同步面向社會開啟征集#我身邊的可持續,通過小而美的行動素材收集,撬動更多維的參與者;
4、開展Mapping工作坊,確立可持續工作方法,進一步建立可持續小組社群;
5、搭建“多巴胺校園-可持續開學營”,為2023級新生帶來可持續概念見面禮;
6、“循環設計工作坊”,引入國外循環設計前沿理念,持續擴大社群影響力;
7、聯合抱樸再生,基于校園回收完成的塑料瓶與抱樸回收再生工業鏈,開發聯名文創產品1.0系列——T恤(每8個塑料瓶再生1件T恤);
8、借勢“中法環境月·別樣生活”主題活動,將法國發展研究院策劃“小餐盤·大乾坤”主題展陳搬到校園餐廳,展示可持續飲食生活;
9、聯名菜鳥驛站,推出“無拘無‘塑’畢業‘寄’”活動,助力畢業生打包回憶、輕裝上陣未來;
10、聯合艾德藝術設計學院師生,在陜西省博物館/西安曲江金地廣場相繼推出“文遺再生”系列展陳,將可持續品牌故事投入城市中,與西安市民線下互動
。
【創意闡述】
以ESG理念+教育+跨界聯名為支點,項目啟發了一套新的敘事策略。高校不再僅僅是一個單維度的教育者,而是作為牽頭者、行動者躬身入局,通過與國潮環保品牌“抱樸再生”、順豐快遞“畢業寄”、中法環境月環保行動、陜西省博物館等的跨界策劃,聯結了一個覆蓋全年的系列活動。
從校園塑料瓶回收問題出發的行動方案,為所有高校提供了一個新的脫碳靈感。項目洞察了一個極為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校園塑料瓶現象,身在環節中的數萬名學生主體真正參與了可持續行動,通過小而美的日常行動共建“綠色校園”。同時,項目還形成了可持續專項工作坊、課程、科研課題,持續升級、不斷影響更多師生建立可持續生活意識,讓影響力輻射至更大的圈層。
【結果與影響】
從校園到行業再到城市,兼具教育價值與公益屬性的多元化傳播,通過展陳、快閃等近10場線下活動凝聚10000+人次活動聲量,線下交流、征集的方式讓可持續理念更自然地生發在受眾心中,帶動學校品牌聲望不斷擴大。
從大學品牌的核心價值出發,項目提取可持續理念逐步內化為學校的課程基因,讓ESG傳播介入學生的大學教育周期,項目成功推動跨學科合作課程1項、國際合作課程1項,轉化科研課題2項,學生競賽獲獎1項。
“EU環保研創計劃”形成固定IP,打造長期敘事,項目基于抱樸再生聯名推出了文創產品1.0系列t恤,后期也將持續制作其他系列文創,同時在2.0階段,項目將開展更豐富的實踐單元,包括藝術展覽、藝術家駐地、設計競賽等多樣形式,圍繞嶄新的敘事策略,學校將不斷融入和傳播ESG品牌價值。
專業評分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