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保公益組織 The Plastic Ocean 的數據,每年有八百萬噸垃圾被倒入大海,更形象的說明是:相當于北太平洋上漂浮著一個面積與法國相當的垃圾國。在英國網絡媒體 LADbible 的幫助下,他們計劃成立一個名為 Trash Isles 的正式國家——因為在聯合國現有的綱領下,只有這樣才能強制要求世界上其他國家參與垃圾清理。
目前設計團隊已經為這一“建國”企劃設計了國旗、護照、貨幣以及郵票。國旗上是一個漂浮在海中的綠色塑料瓶,而國徽則由海龜、鯨魚等海洋生物構成。Trash Isels 的第一位國民是因促進人們對氣候變化認識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
用可降解材料制作的護照,國家的座右銘是“海洋需要我們”。
垃圾群島共和國的貨幣叫“Debris”,意為碎片、殘骸。別的國家的貨幣和郵票大多是領導人、風景名勝或者國家的驕傲,但是垃圾群島共和國的貨幣和郵票設計都別出心裁,全是動物遭受海洋垃圾殺害的悲慘場景。
盡管大家對垃圾群島的存在心照不宣,然而這片神奇的區域就跟燙手山芋似的,沒有人愿意接手來管理。
直到 2017年 6 月 8 日“世界海洋日”,塑料海洋基金和世界再生能源組織向聯合國遞交了“獨立宣言”,要求聯合國承認“垃圾群島共和國”的存在,成為世界上第 196 個國家。一場為期三個月的“公民招募活動”也就此展開。
根據 1993 年“蒙得維的亞公約”關于國家權利和義務的第一條,一個國家必須能夠定義領土、組成政府、有永久人口,以及能夠與其他國家進行互動。
“垃圾群島共和國”發起人之一的 Stephen Mai 認為,首先他們希望“國家的領土”能變得越來越少;人們能成為“共和國”的公民,但不必搬來島上住;(當然也不可能住得了)最后,其他國家的人們也能一起合作,縮小“垃圾群島共和國”的規模,為保護環境出一份力。
聯合人之一,英國獵奇新聞網站 LADbible 的負責人說:“如果我們成了國家,各國領導人就得按照聯合國環境公約'消滅我們的領土'。垃圾群島共和國的存在就是為了把海洋垃圾貼到那些領導人鼻子下面,而不是變成一份文件放在他們的桌子上。這樣問題便永遠得不到解決。”
為此,他們還專門做了一個關于海洋塑料垃圾的視頻放在了“國家網站”的首頁上。
你會看到被塑料袋纏上了喙,無法擺脫而在水里不停旋轉的海豚。
你會看到因誤食塑料而無法呼吸的海鳥在海灘上痛苦地哀叫。
你會看到被塑料繩子纏住脖子,最終在水里窒息而死的海豹寶寶。
項目信息
營銷機構
參與者
獎項榮譽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