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基金會:擬人化反暴力短片,雞毛撣子的心聲
視頻
你沒聽過的雞毛撣子心聲,娓娓道來。
在東方社會的家庭中,體罰,仍時常發生,在臺灣當然也是。臺灣父母經常利用各種物品來體罰孩子,因此每個臺灣人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經歷過被雞毛撣子、衣架、皮帶、尺、拖鞋等物品的“修理”過,就連社群網絡上,也時常出現關于“十大體罰道具”的討論與報導。只要是體罰道具的相關討論,網友們常常能貢獻許多“實際經驗”。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人本教育基金會希望透過影片,提醒家長漸漸放棄體罰,用愛來教育孩子。因為,只有愛,才能真正地改變孩子。
扣除慣性打小孩的父母,我們發現,一般的父母體罰孩子,通常是父母一時的沖動,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體罰孩子之后,很多家長都會感到痛苦、心情矛盾、自責、后悔,有的家長甚至需要依靠心理治療來恢復。
人本教育基金會知道,想和這群父母溝通,讓他們放棄體罰,我們無法大剌剌地指出體罰孩子的父母都是錯誤的。所以影片希望呈現“他人”打罵孩子后的痛苦感受,讓父母去思考,體罰是否真的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這個“他人”是誰?誰最適合來談體罰的議題?
我們讓這些被誤用為體罰道具的物品,站出來講出內心話。透過擬人化的劇情,讓他們參加團體心理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講述故事。打小孩不是他們本來的工作,更不是他們心里期望的,每次體罰后,這些道具都充滿愧疚。
這些愧疚的內心話,不只是道具們的心情,其實,也是父母體罰孩子后的心聲。
團體治療中,男子坦露心聲,說出一件痛苦的事。
男子說,跟媽媽一起把家里打掃干凈,是他最開心的事。
但有一天,家里的小男孩發脾氣,媽媽怎么安撫都沒用。
其他人也紛紛說,自己有過同樣的經驗。
突然媽媽拿起“他”修理了小男孩,男子的腦袋一片空白。
從那一天起,小男孩看到“他”都會感到害怕。
團體治療師誘導他說出現在有沒有什么想法?
男子最后說出心聲,他希望帶給家里的是一塵不染,而不是體罰。
所有人變回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這些生活用品,都不該拿來體罰孩子。
創作人員名單
Chief Creative Officer:魯思貞
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吳旻龍
Creative Director:劉致彤
Art Director:詹緯升
Associate Art Director:陳怡樺
Copywriter:蕭嬡、胡維班
Account Director:吳家宇
Account Manager:楊昕
Senior Account Executive:張淳華
Producer:林巧蕓
Film Director:葉坤樹
制作公司:大演制作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Wunderman Thompson 偉門智威 臺灣,創意代理商
【背景與目標】
在中國臺灣的家庭中,體罰,仍時常發生。
臺灣父母經常利用各種物品來體罰孩子,因此每個臺灣人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經歷過被雞毛撢子、衣架、皮帶、尺、拖鞋等物品的“修理”,就連網絡上,也時常出現關于“十大體罰道具”的報導。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人本教育基金會希望透過影片,提醒家長放棄體罰,用愛來教育孩子。
【洞察與策略】
我們發現,體罰孩子通常是父母一時的沖動。體罰孩子之后,很多家長都會感到痛苦、自責、后悔,有的家長甚至需要依靠心理治療來恢復。
人本教育基金會知道,想和這群父母溝通,我們無法大剌剌指出體罰孩子的父母都是錯誤的。所以影片希望通過“他人”打罵孩子后的痛苦感受,讓父母去思考,體罰是否真的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創意闡述】
我們讓這些被誤用為體罰道具的物品娓娓道來,講述故事,打小孩不是他們本來的工作,更不是他們心里期望的,每次體罰后,這些道具都充滿愧疚。而這些愧疚的內心話,不只是道具們的心情,其實,也是父母體罰孩子后的心聲。
【結果與影響】
1、影片獲得多位市議員、民間團體、教育團體的熱烈響應、支持與分享;
2、16家新聞媒體報導;
3、37所學校主動分享影片,響應不打小孩的教育理念;
4、上網簽署《不打小孩宣言》家長人數大幅增加。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