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局部氣候發布了一組關于校園暴力的海報,向我們講述了那些悲劇背后不被提及的誘因。
當校園暴力發生時,誰在被責備?誰在被忽視?誰又在被誤解?定義和數字背后,校園暴力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痛。
01
他們為啥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
一個孩子被欺凌,可能是因為他身體或心智有缺陷、性格孤僻、家境貧困、學習成績差,但同樣可能因為他學習成績優秀、外貌突出。校園暴力沒有范式。受害者無罪,需要被教育甚至懲戒的,是那些施暴者。
02
同學之間玩鬧,別放在心上!
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被欺凌者會選擇向家長傾訴。多數家長會將發生的事簡單歸咎于普通的打架斗毆。當校園暴力發生時,監護人是孩子最后的庇護所。請讓他們知道,你會一直站在他們身后。
03
他們說,自己只是在開玩笑!!
校園暴力的形式不僅僅限于扇耳光、扒衣服、按馬桶等,還有心理暴力,即語言和情感上的虐待,包括起外號、孤立、排擠、散布謠言等。和肢體暴力相比,它們像一把鈍刀,在孩子身上留下長遠而不可磨滅的影響。
04
和我有什么關系呢?
一場欺凌行動卷入的不只有欺凌者和受害者,往往還有旁觀者。很大程度上,他們掌握了欺凌事件的最后走向。當一位旁觀者選擇挺身而出,伸出援手,很可能會制止欺凌;而冷眼旁觀,則會讓欺凌變本加厲。“欺凌的本質是氣氛”,沉默的大多數和暴力一樣可怕。
05
爸爸媽媽,
我扛不住了,先走了
根據過去40年的統計數據,日本學生在9月自殺的人數會達到全年高峰。校園暴力讓返校成為夢魘。經常被欺凌的孩子逃學的情況也是普通孩子的兩倍多,他們還會表現出睡眠、進食困難等抑郁或焦慮的癥狀,一些人還會出現自殘行為。
06
沒挨過揍!我jiāo你
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欺凌者曾是被欺凌的對象,或許來源于同齡人,或許是老師,或許是家長。他們會通過效仿施虐者,來擺脫自己的無助感。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校園暴力的實施者和受害者都需要得到保護和救贖。
07
他們說,學校是我第二個家
根據中國司法大數據,上報的校園暴力案件中,近九成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傷亡情況,11.59%的案件出現受害人死亡的情況。
江蘇15歲男孩開學5天在宿舍內被打身亡;河北16歲女孩遭圍毆失聯后墜崖身亡;安徽15歲男孩因打掃衛生問題在教室內被打身亡……
08
她只是個孩子啊!
未成年并不是暴力的免責卡。《民法典》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校園暴力情節嚴重的涉嫌犯罪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09
NOT
以暴制暴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當遭遇校園暴力時,請牢記NOT原則。“N”指的是“no”,事后不要選擇沉默。“O”指的是“off”,遠離危險,迅速離開。“T”指的是“talk”。學會發聲,積極尋求幫助。
如果還是無人幫助或傾訴,請撥打#12309#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專線。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