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蹲”個城市—年輕人選擇城市新需求洞察報告
來到2022年,“理想城市是啥樣”依然是個重要議題,但它的內涵正在發生改變。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00后和95后構成新的流動主體。跟90后相比,他們擁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對生活有著別樣的理解,于是對城市的期待也有差異。
DT財經聯合小紅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這份《“蹲”個城市:年輕人選擇城市新需求洞察報告》,結合小紅書平臺趨勢和調研數據,看看這代年輕人對城市的需求發生了什么變化?他們對理想的宜居城市有哪些新標準?以及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來理解年輕人“選擇城市”的變化?
調研數據來自我們前些日子發起的“你的理想城市是啥樣”小調研,共有 2025位朋友貢獻了自己的答案,其中00后、95后和90后占比接近9成(86.6%),超6成受訪者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以下為《“蹲”個城市:年輕人選擇城市新需求洞察報告》的內容:
現在年輕人流行“蹲城市”
現在有更多年輕人開始主動尋找宜居城市。
關鍵在于“主動尋找”。上一代流動的年輕人大多就兩種選擇,漂向大城市奮斗,或回去建設家鄉。但如今的00后和95后更加自由,他們開始跳出上一輩所定義的城市流動邏輯,根據自己的生活需求劃定標準,去尋找一個為自己“量身定制”的城市。
2021年底起,小紅書上“宜居城市”的搜索指數開始上升,到2022年4月上升至目前最高峰。2022年初以來,小紅書社區開始涌現“蹲一個宜居城市”、“求推薦一個宜居城市”等相關標題的筆記,相關筆記發布量僅4月比3月增長了3倍。
不少年輕人開始在小紅書“蹲城市”。他們發布一張備忘錄截圖,列舉自己的宜居城市條件,期待全國各地網友在評論區的專屬推薦。
這種新的城市流動并非小范圍個案。
從調研數據來看,超8成受訪者有想換個城市生活的想法。尤其是00后,近9成00后想過換個城市生活,35.7%的人“經常在想,會主動尋找備選城市”。
大家尋找宜居城市的TOP 3方式依次是四處旅游、上網沖浪、看專業研究數據,分別對應自己親自看、透過他人的經驗來看、參考專業標準來看。
但各年齡段人群偏好的尋城方式有較大差別。越年輕,越傾向于透過他人的經驗來了解城市。85后、90后和95后受訪者選擇最多的是通過“四處旅游,親自感受”,而00后通過“上網沖浪,廣納網友親身經驗”尋找宜居城市的比例最高,達到74%。
這可能也是新一代年輕人可以自由選擇城市的底氣。
靠已有認知能挑選的城市畢竟有限,而蹲守廣大網友的建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快速了解大量備選城市,先篩出一波有效樣本,再去深度體驗和研究。
這種“眾籌居住經驗”的方式,相較于自己旅游或查詢專業數據,也更容易看到一座城市各個角度的生活圖景。在小紅書“蹲城市”的 @神經蛙 就覺得網友的評論比較立體,“因為在這個城市居住過的人情況各不相同,有些人是工作,有些人是上學,也有些是本地人。同一個城市,評論中會從許多不同角度來評價它”。
“蹲城市”的年輕人對宜居城市有了新標準
與從前相比,現在有更多年輕人開始主動尋找宜居城市。
雖然大家在選擇城市時都有自己獨特的定制條件,但我們也從中發現一些共性的變化——與85后和90后相比,Z世代年輕人找城市的標準更豐富了。
拆解小紅書“蹲”宜居城市的熱門筆記內容后,我們找到了最熱門的20個宜居城市需求關鍵詞。
城市的硬性發展指標這種常規考察條件依然重要,比如房價、收入這種經濟向條件,高鐵、機場、地鐵、教育和醫療資源等基礎設施,都會進入大家的“蹲城市”關鍵詞。但在常規標準外,現在的年輕人對生活細節提出了更多明確的要求。
在20個小紅書“蹲宜居城市”條件熱門關鍵詞中,有一半跟具體生活相關,很多人提出希望生活便利、當地人比較包容、語言方便溝通、氣候宜人、多點美食……
此外,一些年輕人還會根據個人愛好和期待的生活方式,提出個性化的條件,比如有人希望城市對寵物友好,有人希望有比較不錯的花鳥魚蟲市場和二手舊貨市場,還有人希望能找到一座水果城。
調研數據也進一步佐證,這代年輕人的擇城標準明顯偏向生活化。
從所有受訪者的答案來看,大家在選擇未來居住和工作城市時最重視的城市特點依次是:①生活性價比、②居住便利度、③工作機會、④交通樞紐度、⑤交友氛圍、⑥文化娛樂活力、⑦商業發達度、⑧生活新鮮感。
具體來看,大家最重視的TOP2城市特點是“在收入尚可的同時又有一定時間可以更多享受生活”,“生活方便,公共交通觸達全城,便利店遍布城市角落,美食與生鮮觸手可及”,都指向不花哨但更有質感的生活。
小紅書用戶 @阿biu和二佳 也跟我們提到,生活的質感“不是儀式感、不需要偽精致,而是更追求自己內心深處的狀態。只要過得開心、健康,跟天氣、環境、整個人群生活融入到非常舒服的一種狀態,就非常好”。
不過,在整體的生活化擇城偏好下,00后相對更在意城市生活的豐富度和氛圍感。
各個年齡段受訪者對城市特點的重要程度打分,在文化娛樂活力和交友氛圍這兩項上差距最大。
一座更具文化娛樂活力的城市,有逛不完的文化藝術展館和書店,時常會有大型演出和文化活動。85后中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的比例僅為19.9%,而00后中這一數字達到40.7%。另外,00后(36.7%)認為城市交友氛圍非常重要的比例也明顯比85后(25%)更高。
00后向往的理想城市,能過上勞動與享受平衡的有質量的生活,這種質量不僅在于衣食住行的方便與豐富,還有精神生活的充盈——能參加興趣所向的文化活動,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享文化和生活趣味。
“蹲”城指南:那些熱門的宜居城市
年輕人帶著新標準在小紅書“蹲”宜居城市,也引來了評論區各地網友的大力薦城。宜居標準的定制化問答下,大家的互動重塑了許多城市的形象名片。
對于許多想要尋找城市的年輕人來說,評論區匯總起來,就是一本野生民選版熱門宜居城市指南。我們嘗試匯總呈現這份指南,從小紅書上“宜居城市”熱門筆記下的評論里,找到了被推薦最多的熱門城市。
在民選熱門宜居城市中,除了大家熟悉的長沙、成都、重慶、西安、廈門等榜單人氣常客,還有昆明、珠海、南寧、大連、無錫、貴陽等日常不那么顯眼的城市。
這份野生民選指南,豐富了許多年輕人選擇的邊界。那些因為發展規模等種種原因,在常規指標化評選中很難排進前列的城市,在這樣一種分享生活體驗而非比較指標的選拔中,會被人們真情實感地推選出來。
比如 @大風今天發財了嗎 發布“蹲城市”筆記后,網友們的建議讓他對無錫和寧波產生了興趣。“這兩個城市都因為我個人的一些偏見,沒有考慮。既然他們都這么推薦,而且有理有據,我以后會去看看”。
大家在評論區的推薦里,一一列舉出這些城市滿足“宜居城市”的細節:長沙、成都、重慶、沈陽房價低、美食多,昆明、珠海、大連氣候宜人,青島、蘇州、南寧、珠海生活節奏慢以及風景怡人……
以大連為例,就有網友從氣候、商業、教育等方面按點羅列,認真安利:
“大連天氣四季分明,夏天30度頂天了,跟南方空氣濕熱不一樣,大連屬于在樹蔭下就涼快,空氣也好,唯一缺點就是風大,而且春天沒有柳絮,商業繁華程度,羅森300多家,教育資源本市有985、211、行業內有名雙非。”
當然,薦城也不全是條理清晰的正經分析,很多人在評論區分享自己關于城市的些許印象、玩笑、感受,扔出城市的微小切片,讓人透過這塊切片感受城市的風格。
比如 @6個面-元素 推薦昆明的理由是,“鮮花過敏就不要出街了,因為最近天天大路都是花,相信全國人民都羨慕昆明一街的各色月季了吧”。篇幅不長,讓人看到了滿城的花,也感受到了來自這座城市的貼心。
我們如何理解年輕人“蹲城市”的行為?
熱鬧的“蹲城市”背后,我們能看到這屆年輕人擇城的三個變化:
他們跳出了原本的城市流動框架,不再將自己局限在大城市和老家的二選一難題里,廣闊天地處處可去;他們打破了他人定義的優秀城市標準模板,按照自己的需求來設定理想目標;他們變被動為主動,網上沖浪打撈尋找適合自己的落腳點。
總地來說,在選擇城市這件事上,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加自由,更加向內關注自我,更加主動。
在回答“你想換個城市的最大理由是什么?”時,這種自由、自我、主動的變化,也體現在各代際年輕人的答案中。00后想換個城市是為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好的生活,選擇不愿意安定下來(38.5%)和對現在城市不滿意(35.1%)的比例最高;95后和90后則有更高比例的人是因為現實問題在現在的城市無法扎根。
對城市的理解有差異,本質上是兩代年輕人對生活的理解發生了變化。
這當然跟所處的人生階段有關,90后要考慮成家立業,00后剛開始探索人生可能,包袱更少、自由空間更大。但拋開人生階段的影響,他們亦是不同的。
00后和95后成長于經濟高速增長、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這樣的背景讓他們成為獨特的寬裕世代、互聯網世代、個性世代、生活方式社交世代……
美國社會學家羅納德·英格爾哈特曾用“后物質主義”來總結發達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價值觀,大家在物質層次需要得到滿足以后,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總結這代年輕人的價值觀轉向。
對他們來說,人生的價值不再是“求生存”,而是更多的注重追求“美好生活”。與之相伴,他們對宜居城市的定義也發生了變化:從注重城市提供的謀生和發展條件,到需要城市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和高質量生活;對于宜居城市的理解也從外在評價轉向內在體驗,希望根據個人的喜好作出主動的選擇。
但需要注意的是,“后物質主義”選擇不等于“脫物質主義”,更有別于年長世代理解的“躺平”。“蹲城市”的青年并不是盲目的,恰恰相反,他們十分理性。我們分析小紅書的數據可以看到,“蹲城市”的年輕人并不是不關心就業,發展機會或者待遇仍是他們最關心的因素之一。
調研數據也顯示,在對理想生活的想象中,00后和95后相對更在意生活的成長性和價值感,也有更高比例的人希望有能力享受更豐富的物質生活——也就是說,Z世代的理想生活不是只有自由浪漫和進步,還有具體的享受當下的現實。
對生活的不同理解,促使更多年輕人主動去“蹲”個適合自己的城市,但要讓“蹲個城市搬過去”成為可行的現實,是更加完備的客觀條件。
線下交通快速流動的條件和許多城市的戶籍政策放開,降低了城市遷移的門檻。諸如小紅書等生活方式類社交工具也為年輕人分享生活提供了平臺,消弭了“網絡鴻溝”,使年輕人即便到三、四線城市也能享受到跟一線城市一樣的生活方式。這些基礎設施,都為年輕人“蹲個城市”提供了現實支撐。同時,他們的遷移也會為更多城市甚至是縣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寫在最后
常有人用 “內卷”或“躺平”來簡單概括年輕人在城市間的流動,在這樣粗糙的標簽下,年輕人似乎只有兩類,選擇大城市就是為了奮斗,回到小城市就是放棄發展。而根據此次的調研內容,我們能發現,這種“打標”是對年輕人的誤解。
年輕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蹲一個宜居城市”,是在當下社會結構中做出的合理化生活選擇,也是這一群體理性、務實的體現。正是這種由年輕人群體創造、傳播、認同、踐行的青年文化,為社會帶來了多元的色彩。
多元本就是城市的本色,就像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中描述的雅典城市生活:“這樣充實而富有活力,如此豐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工作與閑暇,理論與實踐,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都很有節奏地交替著;藝術、體育、音樂、交談、思索、政治、情愛、冒險,打開了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我們真誠地希望,社會可以有更加積極的態度和更加包容的心態,支持年輕人探索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城市;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蹲”到自己的宜居城市,盡情享受理想的城市生活。
附:研究樣本說明
(1)2025份樣本中,00后、95后和90后占比接近9成(86.6%),一定程度上代表現在年輕人對理想城市的需求和想法;
(2)從城市來看,超6成受訪者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從性別來看,男女比例接近4:6;
(3)從最高學歷來看,58.9%受訪者為本科生,33%為碩士;從感情狀態來看,受訪者中單身的占比最高,達到56.8%。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DT財經,其他
【背景與目標】
2021年底起,小紅書上“宜居城市”的搜索指數開始上升,到2022年4月上升至目前最高峰。2022年初以來,小紅書社區開始涌現“蹲一個宜居城市”、“求推薦一個宜居城市”等相關標題的筆記,相關筆記發布量僅4月比3月增長了3倍。
年輕人通過筆記發布心目中宜居城市的標準,尋求其他網友的推薦。在這些內容的交流中,我們觀察到兩個變化:一是年輕人選城市時,增加了精神文化要素。原本人們只會討論房價、工作、交通、氣候等基本生存條件。如今,“有豐富的戲劇、音樂節、劇本殺”等文化娛樂活動也成為年輕人選擇美好城市的標準之一;其次是年輕人了解陌生城市的方式變了,之前是通過老鄉去認識一座陌生城市,如今他們通過社交平臺、興趣社區就能快速熟悉一座城市的真實生活,了解當地人眼中的城市面貌,被種下“向往感”。
基于此,希望能結合平臺數據和調研數據,了解年輕人“選擇城市”的變化以及向公眾傳遞平臺的社會價值。
【洞察與策略】
基于前期采訪和數據,“蹲城市”背后,我們能看到這屆年輕人擇城的三個變化:他們跳出了原本的城市流動框架,不再將自己局限在大城市和老家的二選一難題里,廣闊天地處處可去;他們打破了他人定義的優秀城市標準模板,按照自己的需求來設定理想目標;他們變被動為主動,網上沖浪打撈尋找適合自己的落腳點。總體來說,在選擇城市這件事上,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加自由,更加向內關注自我,更加主動。大家在物質層次需要得到滿足以后,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總結這代年輕人的價值觀轉向。
【創意闡述】
DT財經聯合小紅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蹲”個城市:年輕人選擇城市新需求洞察報告》,結合小紅書平臺趨勢和調研數據,分析這代年輕人對城市的需求發生了什么變化?他們對理想的宜居城市有哪些新標準?以及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來理解年輕人“選擇城市”的變化?
樣本說明:
(1)2025份樣本中,00后、95后和90后占比接近9成(86.6%),一定程度上代表現在年輕人對理想城市的需求和想法;
(2)從城市來看,超6成受訪者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從性別來看,男女比例接近4:6;
(3)從最高學歷來看,58.9%受訪者為本科生,33%為碩士;從感情狀態來看,受訪者中單身的占比最高,達到56.8%。
【結果與影響】
1、微博話題 #00后宜居城市TOP榜#熱搜TOP1,話題閱讀量總計2.8億。被三聯生活周刊、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經濟周刊、北京商報等85家媒體轉發;
2、獲得長沙發布、廣西日報、佛山發布等20個地方城市媒體接力傳播,引發#2022熱門宜居城市長沙第一#等7個話題登陸本地熱搜,相關微博話題總閱讀量超5億;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