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時令官,藏在時令里的食俗儀式
2022北京冬奧24節氣倒計時刷屏,中國人獨有的浪漫表達讓世人驚艷,這背后是源于根植在民族心中的永遠抹不去的文化印記,即使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現在,融合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食俗文化的24節氣,依舊是美好而強大的文化共鳴,奔流千年至今生生不息。
而早在去年的冬至時令,餓了么就發起了一場關于中華傳統時令的Campaign【餓了么時令官】,結合傳統節點和時令,長線孵化餓了么時令場景營銷IP,特邀名嘴馬東老師擔任時令官、《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董克平老師擔任美食顧問指導,打造長線傳統文化新說內容。
我們都知道冬至要吃餃子,正月十五要吃湯圓,如果溯源時令文化食俗,定會發現一個巨大的文化寶藏。如何深入人心的將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生活結合,開啟傳統節點就要上餓了么過的新儀式感,答案就在時令的習俗和典故當中。
從古至今,情感豐富的中國人都曾在時節變換和食物上留下過文筆。查閱大量資料之后,我們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三個典故,創意呈現上讓時令官馬東老師穿越到不同的時代,遇上不同的名家,通過這段奇遇的小故事借古喻今,來映射當代人生活里的痛點,給予年輕人啟發和正向的力量。
冬至篇
「人生耐得住寒冬,才看得到花開」
冬至,是一年當中黑夜最漫長的一天,但同時也是轉折之日。
遭遇人生低谷的柳宗元就像寒冷又漫長的冬至黑夜,黑夜會在今日之后越來越短,春暖花開也指日可待。一碗暖身又暖心的餃子驅散冬日嚴寒,即使“獨釣寒江雪”也能心懷暖陽等花開。
臘八篇
「生活沒有解不了的困局,總有人給你buff加持」
點擊查看項目詳情
臘八在古代是慶祝豐收的節日,匯聚八方食材熬制臘八粥,祈福開運。
百姓們在時令官的帶領下為衣食不濟的岳家軍送上福運粥,匯聚八方力量為岳家軍加持好運。
元宵篇
「團圓有很多種味道,思念也是一種團圓」
原來正月十五在古代竟然是情人節?
古有歐陽修元宵佳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對佳人的深情思念,今有為了理想在外打拼的我們,相約正月十五吃上一碗元宵湯圓的團圓。思念有時候也是一種團圓。
關于民俗文化的營銷早已屢見不鮮,形成完整體系的卻不可多見,以往的品牌節日營銷大多單點作戰各自為戰,無法形成更加強有力的客群記憶與品牌符號。而餓了么時令官的打法很新穎:它首先專為傳統節日與24節氣創造了一個IP,以傳播文化為內核,每一個節日都進行了創新定制。
【餓了么時令美食顧問】董克平老師、【餓了么時令官】馬東老師科普時令文化和傳統美味,從節日吃什么,到節日為什么要吃,持續創造消費者的節日儀式感,帶用戶正確解鎖時令美食。不同地區對于時令美食的差異化習俗,無論身處哪座城市,餓了么總有一份對味的時令美味符合你的飲食習慣。
董克平老師帶你吃時令
從冬至開始,餓了么時令官活動歷經小寒、大寒、臘八、小年、除夕、立春,再到前不久的驚蟄和春分,已經推出了11期內容,除了冬至篇、臘八篇、元宵篇三支沉浸式故事長篇,另外還有八支時令美味科普短片,定制化每個時令的美食故事,延續創意內容形成系列感,持續創造消費者的節日儀式感。
【小寒】朋克養生不奏效,古法食療才地道
【大寒】干飯人干飯魂,會打牙祭更有神
【小年】Flag立的好,糖瓜年糕少不了
【除夕】除夕夜里匯聚年味,新的一年好運飆飛
【立春】立春吃點綠,補足精神氣
【雨水】嘴上嘗鮮,心里就甜
【驚蟄】雷鳴春醒驚蟄至,吃口春天好精神
【春分】春色有多鮮?吃進嘴里才知道
除夕篇
春分篇
配合IP視頻,餓了么還在站內站外上演了一次全面創新的營銷體驗。
【場景創新】
順應用戶需求,基于傳統時令食俗文化首創時令場景IP,全年各個時令節點持續打造一節一期活動,形成全年連續的營銷事件。每一期都挖掘、分享古人代表的時令故事,每一期都有對應的全國各地時令美食地圖,延續互動。
時令美食地圖并沒有停留在社交話題上,而是基于平臺業務能力,聯合全國各地商戶,讓每個城市的人都能快速get各地美食。
【服務創新】
聚焦傳統習俗新過法打造差異化體驗策略,比如臘八聯合少林寺、玉佛寺,將寺廟線下施粥的傳統民俗活動升級為線上贈粥模式,創新節俗互動。
【供給創新】
基于用戶傳統新吃需求,元宵節聯合下午茶商戶品牌打造“湯圓奶茶”特殊供給,創新湯圓吃法,引發年輕群體的節日儀式感訴求。
【玩法創新】
臘八節聯合少林寺共同推出定制福氣屏保H5祈?;顒樱H筆寫福字,生成“少林寺福氣屏?!?;
元宵節在站內推出燈會答題H5,云逛燈會答題解鎖更多時令冷知識。傳遞互聯網時代下的時令習俗新寓意;
另外餓了么從冬至期開始,就布局了社交媒體跨界互動,聯合各大國民品牌與平臺商家,一起做大時令習俗文化傳播,一起引爆社交網絡話題,帶動全民話題討論。
餓了么時令官IP借勢傳統時令民俗文化,卻又不是基于節日表面的常規推廣,深挖時令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每一個傳統節日營造特殊儀式感,形成節氣上餓了么的客群記憶,和餓了么的品牌符號。當吃飯這件事有了儀式,食物就有了更深遠的意義。酸甜苦辣咸沁潤到生活的點滴中,就能給特殊的某天增添更多味道的記憶。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LPI ,創意代理商
【背景與目標】
從古至今幾千年的中華美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先賢孔夫子曾說過“不時不食”,意指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一招一式不可亂”的美食真理。
遵循著這條真理,餓了么發起了一場關于中華傳統時令的Campaign【餓了么時令官】,結合傳統節點和時令,長線孵化餓了么時令場景營銷IP,特邀名嘴馬東老師擔任時令官、《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董克平老師擔任美食顧問指導,打造長線傳統文化新說內容。
【洞察與策略】
我們都知道冬至要吃餃子,正月十五要吃湯圓,如果溯源時令文化食俗,定會發現一個巨大的文化寶藏。如何深入人心的將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生活結合,開啟傳統節點就要上餓了么過的新儀式感,答案就在時令的習俗和典故當中。
【創意闡述】
從古至今,情感豐富的中國人都曾在時節變換和食物上留下過文筆。查閱大量資料之后,我們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三個典故(見冬至篇、臘八篇、元宵篇),創意呈現上讓時令官馬東老師穿越到不同的時代,遇上不同的名家,通過這段奇遇的小故事借古喻今,來映射當代人生活里的痛點,給予年輕人啟發和正向的力量。
【結果與影響】
從冬至開始,餓了么時令官活動歷經小寒、大寒、臘八、小年、除夕、立春、驚蟄、春分,還有前不久的夏時令營銷,已經推出了十余期內容。從節日吃什么,到節日為什么要吃,持續創造消費者的節日儀式感,帶用戶正確解鎖時令美食。
關于民俗文化的營銷早已屢見不鮮,形成完整體系的卻不可多見,以往的品牌節日營銷大多單點作戰各自為戰,無法形成更加強有力的客群記憶與品牌符號。而餓了么專為傳統節日與24節氣創造了一個IP,以傳播文化為內核,將每一個傳統節日都進行了創新定制,形成節氣上餓了么的客群記憶,和餓了么的品牌符號。
終審評委(金、銀、銅評級全部顯示,無獎評級僅顯示帶評語者)
營銷單元-內容營銷類
-
結合歷史故事引出時令美食,完整度很高
-
將歷史文化中對時令的描述加持與美食,用典故講述時令食物的故事,在每一個時令節點引發時令性的關注,隱隱地解決了點餐的困擾,也悄悄地建立了時令點餐的儀式感,持續打造出一個美食平臺的自有IP。
-
蠻有趣的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時令+明星(馬東)的一次營銷,餓了么今年做的節點營銷都不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