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離開校園走向社會總不可避免地會陷入迷茫。職場究竟是什么樣的?會不會碰到伯樂賞識?找不到工作又怎么辦?太對的問題困擾著年輕人。而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能夠向心儀的公司投出簡歷并獲得面試機會已經是來之不易的事情了。
我們總擔心自己的簡歷不夠華麗無法吸引用人者,總是想盡一切辦法美化簡歷,而我們卻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簡歷是怎樣被丟進垃圾郵件從此不再被打開的。
面對著年輕人找不到好工作失業率增加、用人單位找不到好員工的社會現狀,臺灣104希望基金會發起了一個名為「Be A Giver」的社會運動,呼吁能者前輩帶動后輩,促進相互間的交流。對此,他們在10月2日推出一則宣傳廣告,邀請7位已經在職場占有一席之地的前輩對收到的幾份匿名簡歷進行評判,在簡歷主人揭曉后,真相讓人大吃一驚。
在看過簡歷之后,中高級管理者們對這些簡歷的意見是這樣的:
A履歷
B履歷
C履歷
缺乏工作經驗、學歷不夠好、薪資要求太高、工作頻繁更換......這些履歷上所反映出來的問題都成了用人者不愿意雇傭他們的原因,而當揭曉簡歷主人后,他們都詫異了:A履歷來自導演李安,B履歷來自世界面包冠軍師傅吳寶春,C履歷來自他們的女兒、朋友、同事等。
只不過,這些履歷上所展現的是那個年輕的還沒有獲得如此之大成就的他們,是那個25歲的他們。
不怎么樣的25歲,誰沒有過?視頻最后指出:沒有了偏見,留給他們的就是無限。所以,前輩們請給年輕人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當然,作為年輕人我們也要記住:你可以沒有好看的履歷,但是你不能不努力。
如果我們繼續停留在評論對方的階段
我們永遠也前進不了!
想進步,你我都要退一步;
伸出手,攜手向前走!
有你站出來,他會不一樣,邀你一起 Be A Giver.
在這支視頻推出之前,他們還發布了吳念真導演作為故事述說者的第一支影片,揭開Be A Giver活動的序幕。
Be A Giver —— 吳念真《感謝先生篇》
關于「Be A Giver」:
不論哪個年代,媒體總是重復報導著對年輕人的批判、年輕人的無助,這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少了前輩出面當 Giver,后輩如何當 Braver?與其謾罵批判,何不多做點事情一起來改變現狀?
國內15~24歲青年失業率已連續7年超過12%,實質平均薪資倒退16年,企業抱怨找不到好人才,面對多年既存的社會問題,104希望基金會執行長黃于純說,謾罵和抱怨顯得多余而無效,臺灣需要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Be A Giver」,能者前輩挺身當Giver,讓后進有典范可學習。
Giver是「給予者」,包括職場前輩、技藝專業、導師教練等,舉凡能將專業技術或知識態度傳承給他人皆可稱為 Giver,接受傳承的另一方則為Taker「接受者」。
104希望基金會發起「Be A Giver」運動,號召各行各業前輩站出來,對Taker傳承專業技藝與人生態度。當Giver與Taker相遇,美好的交流學習將讓知識技藝得以傳承;當您幫助別人,也正幫助自己體現共生共榮的美好價值。
創作人員名單
GCD:林智豪
CD:林育立、官麗櫻
BD:詹政友
AD:蔡尚佑
CSO:陳侑均
項目信息
營銷機構

獎項榮譽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