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里的小詩人眼中,這片土地是什么模樣?
這是「銀聯詩歌POS機」公益IP的第二年,有更多的孩子獲得藝術素養教育,也留下了更多的詩。
于是,我們決定做一支用詩歌“拼”出來的動畫片,獻給這片充滿詩意的土地,讓山里孩子的才華被更多人看見。在孩子們的眼中,萬物有詩。
萬物有詩:一支真正屬于中國的動畫
劇情很簡單。詩的國度里住著一個小男孩,一陣風吹來,把小男孩寫滿詩的本子吹散,于是詩變成萬物,落在草叢里、湖水中,飛到天線上、夜空間,小男孩只好四處尋找,把詩重新收集起來。
畫面不簡單。我們采用三維建模,用古詩和孩子的詩將一個個畫面“拼”出來,隨著漢字的移動,形成獨特又充滿意境的動畫。
01、方向
天空沒有方向
鳥兒停在電線上
商量著往哪兒飛
—— 蒙蒙 10歲
02、蒲公英
有一只蒲公英
它到處飛
想要尋找一個家
—— 玉發 9歲
03、晚上
螢火蟲飛到天上
就變成了星星
—— 小姜 9歲
這是一項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卻工程量巨大的工作,每一個鏡頭、每一個字體前期都要經過無數次測試。比如,只有4秒鐘鏡頭的大雁,它的羽毛制作時要考慮到飛翔中身體的形態,最開始字體生成如雜毛一樣凌亂,通過不斷的調整,大雁才變得形象且規整。
類似這樣的工作,貫穿了《萬物有詩》制作的始末,最終我們搭建起這樣一個世界:
01
我們每個人
都站在這塊土地的詞根上
02
詩里有多少山水草木
就有多少
腳尖朝著故鄉的人
03
時間不言
像一棵樹走在霧里
也像一個人長在霧里
04
小時候
我們用整個秋天
撿自己的影子
不識天高地厚
05
有時挨著一川煙草
想些無關緊要的事
06
牛背上橫著昨日的青山
以及我們長大以前
知道的事情
07
歇腳的山鵲
是幾竿竹子里
一個天真的標點
為了構建詩意之地,我們以中國山水花鳥畫為構圖范式,試圖還原多幅經典古畫的風景元素,而最難把握的,正是如何盡可能還原國畫的精髓。
國畫有寫意與工筆之分,講究留白和構圖的運用,更多的是一種意境的表達,和三維寫實效果成為明顯沖突。為了讓整體美術風格達到中國畫的意境,我們前期也做了很多嘗試,最終決定采用三維 + 二維的方式,畫面前景部分使用三維模型來制作,背景或遠景部分使用二維插畫的形式,兩種手法結合使畫面更貼近國畫的效果。
湖邊的荷葉、蘆葦及湖岸,細致還原了元代畫家呂紀的《蘆塘荷鷺》《鷺塘秋蓉》。
夜幕下的“群山”來自北宋畫家范寬與北宋畫家李成的畫作。
此前,從未有人用文字拼出一部國風動畫,我們決心拿下這只“螃蟹”。區別于平面修圖,3D模型需要一個點一個點去調整,單一支竹子就需要三天時間來做,每處細節都要反復調試。最終成片1分30秒,每一幀都凝聚著設計師無數根頭發。
中國有著深厚的詩歌文化底蘊,《萬物有詩》僅僅展露出這片肥沃土地的一角,未來更長的路,在孩子們腳下。以古詩古畫為輔,那些山里孩子的才華,才是中國詩意繼續保持鮮活生命力的關鍵。古人格物致知,觀其萬物而探究原理,而今,孩子們在萬物中發現詩意,他們只是缺少一個機會被人看見。
諸神靜默
我們是前往山川天地里
一個問路的人
動畫片里,媽媽說,只要小男孩把本子寫滿了詩,她就會坐著火車回來。故事的最后,被吹散的詩有沒有全部收集回來,那列月光下穿行的火車,有沒有坐著小男孩的媽媽?我們不知道。
跟著漢字長大的孩子
會長成橫平豎直的樣子
但我們知道的是:那些跟著漢字長大的孩子,終會長成橫平豎直的樣子;那些山里孩子的才華,一定會被更多人看見;那些屬于這片土地的詩意,將會繼續傳承下去。
如果你最近經過上海南京西路地鐵站,記得不要錯過這個詩意的世界,掃碼幫助,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可貴的才華。
項目信息

營銷機構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