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寫作:在內心深處永遠保留一張安靜的書桌
2019年,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發表了題為《溫柔的敘述者》的獲獎演說。其中,對于當今世界的文學敘述方式有這么一段記敘:
“我們生活在眾聲喧嘩的第一人稱敘述的現實中,我們從四面八方聽到許多雜音。”
“每個聲音都在爭搶注意力,都走著相似的路線,淹沒了彼此。”
“世界的低語被城市的喧鬧、電腦的嗡鳴、飛機飛過天空的震聲與信息汪洋令人疲竭的噪音取而代之。”
2020年,第二屆今日頭條全國新寫作大賽開始征稿:
大賽同樣在思考,如何在新媒體語境下創造深度內容,喚醒更多人對寫作的熱愛,除去外界的浮躁,拋掉套路、模板、僵化寫作,重塑文字的力量。
作為今日頭條首席創意合作伙伴,好旺角在接到brief的時候,便覺得這就是為我們而生的項目。“降噪”和“寫作”早就千絲萬縷聯系在了一起。
或許是時候起身關掉噪音,來一場回歸內心、獨立思考的#降噪寫作#了!
蔣方舟,從7歲開始寫作的天才少女成長為青年作家,似乎比常人經歷了更多“噪音”。
在她觀察世界的同時,也被這個世界反復觀察。有人贊美她,有人質疑她,甚至連她自己內心也一度變得嘈雜起來。
我們好奇她的經歷,當“蟬鳴、躁熱、觀察大人”的天才寫作時光褪去,
“討好型人格”、“渴望證明自己”、“沒有作品”的標簽對她來說意味著什么?
我們更好奇,三十歲后的她,此時此刻的她,是否找到了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自洽方式?在寫作中又獲得了什么呢?
而另一位出現在視頻中的寫作者,劉釀苦,第一屆全國新寫作大賽的獲獎者,年紀只有24歲,卻有著更曲折的人生經歷。
從小生活在小鎮,高中時候給榕樹下文學網站投稿;
19歲輟學踏上北漂的火車,想找到屬于自己的社會角色,卻在日復一日的機械撰稿、嘈雜生活中看不到未來;
直到后來回到老家,找到歸屬感,重新找到了寫作之于人生的意義。
他們拿筆,他們書寫,他們都是寫作者,他們也都享受內心靜謐、自由表達的幸福。
這種幸福感,在畫面上的體現便是舒適的慢。
3分鐘的片子,全長不超過30個鏡頭:以篤定的鏡頭語言,記敘兩個主人公的人生經歷,捕捉寫作者的細膩神態;也用穿插的抽象畫面,呈現寫作者獨有的思考留白,給整支片子增添韻味。
除了畫面設計上的心機,在音效處理上,配合降噪寫作主題,也有細膩處理。
開頭一層層地抽掉雜音,以蟬鳴和鋼琴起全篇,中間風聲、水流聲、蟬聲的設計,表意出畫面沒有的故事,而細節處翻書聲、打字聲的強弱處理,又無不在回扣降噪寫作的主題。
而面對頭條內部4:3畫幅傳播的要求,我們創意合伙人超哥更是力薦1:1畫幅的格式。
除了視覺呈現特別,更是寓意:寫作本身就是一件曲徑通幽、別有洞天的事情。
最后,有志于新媒體寫作和真正把寫作當作人生樂趣的人,真的不要錯過這次新寫作大賽!
征稿時間兩個月,200萬的簽約獎金,還有影視劇改編的機會!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