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鍋“撒尿”事件,公關問題比想象更大。
海底撈的危機公關,再一次給同行們上了反面教材。這起事件本身很糟糕,但真正讓消費者憤怒的,是應對方式。作為一名曾經(jīng)公關從業(yè)者,我想說,這是典型的“沒看懂問題在哪里”。
第一,態(tài)度不對。事件第一時間,消費者想看到什么?想看到企業(yè)出來說話,強硬表態(tài),這種事零容忍。但海底撈的反應,輕描淡寫,說了一堆補償和道歉,像是為了息事寧人,而不是解決問題。大家不傻,食品安全,你沒說個態(tài)度,光補償,誰還敢放心吃?
第二,響應太慢。公關危機里,有個黃金24小時原則——越早發(fā)聲,越能占主動權。但海底撈一開始錯失了時機。本來應該主動把鍋挑起來,回應 “我們絕不允許這種行為出現(xiàn)”。結果不痛不癢的聲明,反而讓事件發(fā)酵,輿論不止沒散,還直接燒到品牌信任問題上。
第三,沒抓住核心。消費者關心的兩個點:第一,火鍋衛(wèi)生,還有沒有保障?第二,這事以后會不會發(fā)生?針對這兩個問題,企業(yè)有沒有拿出明確的行動計劃?比如升級監(jiān)控措施,加強門店管理,這樣才能真正安撫情緒。但遺憾的是,直到后來補救,才姍姍來遲讓人看到一些具體動作。
危機公關,只有一個道理:態(tài)度擺明,行動跟上。消費者不是一定要企業(yè)完美無錯,他們更關注的是出事之后,你能否承擔責任,能否迅速修補。這次事件,海底撈顯然沒抓住重點,結果失了分。
公關策劃,最怕碰到這種“不該犯的錯”。企業(yè)再牛也得尊重基本的常識。食品安全是底線,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是靠你一點一點積累;一次公關失誤,就可能讓前面的努力白費。希望同行們能從這場事故中學到點教訓:危機里遲疑、敷衍,絕對是公關的大忌。
顧客需要的,其實很簡單——你明明白白告訴他們,“問題在哪”“怎么解決”“以后怎么防止”。扯別的沒用,掏良心,動真格,才能挽回人心。這才是危機公關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