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閑魚“綠色雙11”里,尋找消費意義
閑置經濟,與消費理念升級
雙11是什么顏色?
想必“大促紅”會出現在大家的腦海中。
作為全年最終的電商大促(可以沒有之一),雙11讓消費者攢足購物欲得到釋放,也承擔起品牌商家全年業績達成與否的重擔。從各種紅色海報、banner和主題頁,到拼“價格優勢”的激烈博弈,再到預售、搶先購和“尾款人”的緊張節奏,可謂是紅紅火火。
但在萬紅叢中,就有這么一點“綠”,它就是閑置流通平臺,也是年輕人“盲盒式交互陣地”的閑魚。
去年雙11期間,閑魚就策劃“超級流通機”系列活動,打造“綠色雙11”的低碳心智。據閑魚數據顯示,在2022年“雙11”期間,有超過4000萬件閑置物品被掛上閑魚參與流通,“超級流通機”IP打開了C端差異化心智。今年雙11,閑魚延續核心主題“綠色雙11”,加碼綠色營銷,進一步從“倡導理念”到“引領行動”,主打一個“綠”色。
跨界聚“勢”,擴容圈層
閑魚為什么要做一件帶“綠”的事情?
你不妨先想想這個問題。
也只有先理解這個問題,才能更好地get我下面的講述邏輯。
我的理解是,閑魚在閑置“交易”之外,上探更多意義層面的東西,它可以是“社區”,是“價值觀”,也可以是“綠色低碳”的消費理念,這些組成了閑魚平臺的優勢認知。因為在長期的競爭格局中,心智決定了市場,品牌的心智地位決定市場地位,心智份額正相關于市場份額。隨著存量競爭格局愈發明顯,“平臺/品牌優勢認知”重要性愈發凸顯。
今年,“閑魚綠色雙11”延續“讓綠色流通,讓驚喜發生”的主題,并邀請綠色品牌成為“綠色合伙人”,通過“閑置交易/幫賣/拼單/交換”等新型消費方式,與用戶共創綠色生活方式。
從B端聯名共創,到C端深度參與,在“把綠色營銷玩出‘花’來”這件事情上,閑魚一直很“可”。
·綠色品牌跨界聚“勢”,引領綠色生活方式
對于跨界的本質,不同的營銷人有不同的見解。
我認為跨界的本質,是融化各自影響力的邊界,是一種較高效率的價值交換行為,繼而在傳播(話題效應和營銷跨界)、產品(產品或運營跨界)或商業層面(投資或合作等商業布局)維度聯合起來,實現“1+1>2”的效果。
為擴大綠色生活的內涵,2023閑魚綠色雙11邀請了歐萊雅中國、星巴克、上海制皂蜂花、滴滴拼車、小鵬汽車等具有綠色心智的品牌,加入綠色合伙人,繼而在“傳播+產品/運營”層面進行深度跨界,倡導消費者從生活的方方面面踐行綠色低碳行為,推出綠色聯名,舉辦線下事件,送出綠色驚喜福利,引領綠色消費方式。
此外,星巴克、小豬民宿、哈啰單車和佛坪大熊貓谷等涵蓋“食、住、行、娛”的綠色合伙人,聯合釋放權益,不斷聚焦用戶注意力,在“環境友好”、“低碳/零碳”和“可持續包裝”等層面,共同講述“綠色消費”的品牌故事。
而除了綠色心智之外,這些品牌都屬于高頻剛需,與日常消費更為息息相關,通過更為深度的聯名共創,更容易推動“綠色消費”行為的普及。
·“游戲+社區”深度互動,獎勵機制拓圈層
作為閑魚綠色雙11的核心互動IP,“超級流通機”的玩法也迎來重要升級點,即通過“踐行低碳任務(買賣閑置,手機回收,拼單……)→積累綠色能量(是一種行為積分)→解鎖擦亮機會(可通過能量助力“擦亮鄉村”公益事件)”,以及驚喜福利(包含現金紅包和其他權益,以及合作伙伴的通用權益)、集體榮譽感塑造,助力綠色環保認知和行為的“知行合一”。
閑魚綠色雙11“超級流通機”IP活動,更像是一場積分游戲,不同階段的“綠色能量”解鎖不同的權益,最終助力擦亮計劃-點亮鄉村路燈,即“云南、貴州、青海三地村莊點亮太陽能節能路燈,照亮村莊”,用戶也在過程中實踐綠色消費的理念。相對來說,泛泛的公益主題很難有號召力,而這種具象化的公益事件,更能推動綠色行為。
這既是對用戶體驗“爽點”的塑造,也延伸出低碳和關懷鄉村的社會意義。
而在“減碳游戲化”之外,雙11閑魚也力推新交易方式——“拼單抱團”, 讓用戶在線組搭子分贈品、沖滿減以及“一人發起多人參與”,主打“拼到就是賺到”。將“拼單”塑造為用戶參與購物狂歡的標準動作,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不斷為閑魚綠色雙11帶來關注度。
通過創造“游戲+社區”的鏈路,以及積分類游戲玩法,閑魚引導用戶深度參與閑魚綠色雙11活動,福利刺激加盲盒體驗,進而將“雙11回血”和“有趣、有意義、有賺到”的標簽傳遞出去。
·強化平臺差異化心智,形成認知粘附力
在交易心智之外,閑魚持續打造綠色心智形成差異化優勢。
如何將這種差異化心智傳遞出去?
在閑魚綠色雙11節點,閑魚通過一種特別的方式——「喜報」,傳播閑魚用戶通過閑置交易為地球環境改善做出的貢獻。根據喜報內容,2022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閑魚用戶為地球總共減少3,140,000噸碳排放。
但大多數人對量化的數字,是沒啥體感的。對此,閑魚在「喜報」中,將減碳數據和日常生活中可感的事物聯系起來,比如大象的重量、小汽車行駛產生的碳排放量、居民耗電產生的碳排放量......
從“利它”到“利他”
在公益營銷倡導機構MKT for GOOD的《中國公益消費調研報告》中顯示,對品牌社會角色的踐行,正在成為品牌價值觀的主流表達途徑:·公益參與成為年輕一代價值彰顯的重要場景,89%的受訪者表示參與過公益活動;·人與人之間關于「利他」的關系更能觸發情感共鳴;
·在人與環境的「利它」關系上,為環保作出貢獻的品牌更能博得好感。
隨著社會責任意識的覺醒,消費者會主動參與社會公益,也愈發傾向于將消費決策和社會價值聯系在一起。閑魚響應的正是消費意識的覺醒和升級,閑魚綠色雙11的“利它”對應著綠色消費、低碳環保,以及去年與國家電投集團共建風力發電機,“利他”對應著點亮鄉村路燈,對“人”的關注和關懷。
閑魚綠色雙11不斷“卷入”更多綠色合伙人、用戶,進行廣泛的參與和共創,通過“社區+游戲”養成綠色消費行為,而非簡單的說教和品牌的自我感動;其次,綠色消費與閑置經濟的天然契合,閑魚平臺更容易推動綠色消費方式和消費文化,與用戶形成低碳默契;最后在社會層面,閑魚綠色雙11在“雙碳”目標,以及全民關注“碳足跡”的當下,推動全民養成綠色消費,并關懷諸如“擦亮鄉村”等社會公益。
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說(大意):“從自身出發,考慮我擁有什么,是資源性思維。從自己出發,考慮我會做什么,是技術性思維。從別人出發,以客戶為中心,考慮更多人需要什么,是市場性思維。”
在「利他」和「利它」之間,閑魚找到了平臺價值定位。
物質過剩時代的一劑良藥
在收尾處,我想講一個美國市場的案例。
美國有家公司叫“空巢清理公司”, 這家公司承諾,從委托人家里清出來的東西,他們不會隨意丟棄,而是盡可能賣到閑置市場上去。因為有了這個承諾,更多的美國人愿意選擇空巢清理公司幫他們清理房間。
用戶找這家清理公司賣掉閑置物品,是為了賺賣閑置物品的錢嗎?
并不是。
閑置物品賣掉后的錢,都會歸到公司腰包之中,用戶拿不到閑置物品售賣的錢。
那為什么大家愿意找這家公司呢?
用戶選擇空巢公司,是因為情感需求。
無論是閑置物品交易的案例,還是被不斷被引用的三浦展和他寫的《第四消費時代》,都在講述一個消費意義的故事。用戶在交易之外,也逐步看中情感價值,即自己的東西拿到閑置市場上去賣,部分是為了滿足情感上的需求。用戶在閑魚平臺買閑置物品,也是在思考“消費本質”,以及踐行“理性消費”。
在《人民日報》發布的數據中來看,2020年,中國有1.8億人次做過線上的二手交易;中國閑置物品的市場規模突破了人民幣1萬億元,到2025年,預計會接近3萬億。市場規模和需求旺盛的背后,既有“斷舍離”的情緒,也有在“閑置再循環”中踐行低碳消費理念。
閑魚在新消費理念時代,通過創造可持續的、低碳的消費環境,滿足人們情感剛需,成為年輕人經營幸福生活的陣地。
這些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內涵,讓用戶對閑魚有了抽象的情感,也有具體的平臺粘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