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張曼玉這條“不不不”的短片,治愈了
59歲的張曼玉,再次和OLAY合作拍了一條短片。
這條短片,不推品,不賣貨,不說教。
甚至連品牌名都只是很克制地出現在片尾。
大叔一開始聽說這事吧,心里有無數個問號???
現在的護膚品牌不是都在爭搶流量小鮮肉嗎?
怎么會請一個59歲的女明星呢?
這是要像茅臺和瑞幸聯名一樣,造反差和話題嗎?
……
大叔還是低看了OLAY。
原來,整20年前,2003年,39歲的張曼玉正式代言OLAY。
“想要年輕,就是這么簡單!”
當時的廣告語,耳熟能詳,呼之欲出。
強調產品功能性的精煉詞匯,匯聚了OLAY多年在護膚科研上的成果。
但到了新消費時代,產品的功能價值已經不是稀缺價值了,消費者對品牌的情緒期待更加強烈和細膩。
誰能治愈普遍存在大眾心中的“年齡焦慮”呢?
OLAY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張曼玉!
而張曼玉實際上又代表了OLAY,因為雙方合作跨越了20年,這是品牌講故事時,自己當配角的典型打法。
先做個說明。
如果你只是看過幾部張曼玉的電影,比如《甜蜜蜜》里的李翹,《花樣年華》里的蘇麗珍,對曼神缺乏更深入了解,大叔建議你,先讀完一半我的解讀,再去看這個短片。
或者,干脆看兩遍,讀之前看一遍,讀完后再看一遍。那么,你或許能夠理解,這片子里沒有一句是廢話。
短片一上來,張曼玉以給一位老友寫信的“儀式感”,開始了在倫敦的citywalk。
在自己定居的倫敦街頭,她在草坪遛狗,騎單車,野餐、看著天空發呆,在咖啡廳寫信,享受自我的時間,在花店買花,在大馬路上閑逛,在藝術館駐足,在餐廳聚會……
褪去了明星光環,張曼玉又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仿佛回到1983年港姐選拔之前,一名在香港連卡佛商場童裝部工作的普通員工。
那年19歲的張曼玉,嬰兒肥,黑發垂肩,按照導演王晶的話:“一張白紙,毫無心機”。
59歲的張曼玉,神采依舊,活得灑脫,通透,松弛。
短短3分鐘,看似文案不多,但其實藏著張曼玉對過去人生經歷的“總結”。
“以前的我每天都很忙, 所以沒有注意到‘愛自己’”
——張曼玉
從《青蛙王子》《緣份》《玫瑰的故事》,到《旺角卡門》《警察故事2》《阮玲玉》《新龍門客棧》,再到《青蛇》《甜蜜蜜》《花樣年華》《清潔》,張曼玉拍的電影,一部接著一部,獎項也拿到手軟,工作很忙,但卻忘了要愛自己。
距離最后一次在電影里客串是在2015年,張曼玉已經8年沒有拍電影了。
“不需要害怕別人怎么看”
————張曼玉
不拍電影之后,張曼玉混入了音樂圈,朋友們都以為她在玩票。
沒過多久,張曼玉卻以“獨立音樂人”簽約了國內最大規模的新音樂獨立唱片公司摩登天空。
2014年5月,張曼玉頂著爆炸頭,穿著一身黑裙子,出現在上海草莓音樂節現場,演唱了一首《甜蜜蜜》。結果一開嗓,張曼玉就因嘶啞低沉的煙熏嗓,加之偶爾找不到調的唱功,上了微博熱搜。
媒體和網友都沒想道,消失許久的影后,會以“負面熱搜”的方式回歸。
2天后,張曼玉再次出現在北京草莓音樂節,站在舞臺上,她說:
“我從小就有個夢想就是要唱歌,我演電影演了 20次還被說成花瓶,唱歌請給我 20 次機會。”
“真正的Self care,
是需要時間來培養的,
要從內到外都照顧得好”
————張曼玉
2003年,如日中天的39歲的張曼玉正式代言OLAY。“想要年輕,就是這么簡單!”國際大牌的科研實力,讓你輕松變年輕,這是外在。
2023年,張曼玉的肌膚,不可能再像20年前那樣“年輕”了,但她積極面對生活,享受獨處時刻,活在當下,回歸簡單,時間培養了她的內在。
在拍《清潔》時,張曼玉與導演丈夫在片場簽了離婚協議,簽完了繼續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張曼玉曾經說,不想讓大家覺得自己始終只是一個樣子,沒有失敗,只有完美,“我希望擁有粗糙但強大的力量,勝過虛偽的美麗。”
這幾年,她又開始學習剪片子,常常在剪輯室里一待就是一天。OLAY的這次短片,從文案到剪輯,也都是她一人操辦,完整保留了張曼玉的所想和所感,而OLAY就是一個陪伴者與傾訴對象的角色。
(張曼玉*OLAY一直是她 短片)
大叔看到,不少網友都被曼神這部重出江湖之作打動,趕緊去買了一瓶OLAY,雖然OLAY的植入其實很少,任何產品都沒露出。大叔覺得,這就是典型的“情緒消費在功能消費之上”的案例。
開篇已經提到了,就當所有品牌都在爭奪小鮮肉和流量明星的時候,OLAY的這波“非主流”營銷,到底有什么更深的底層溝通邏輯?其他品牌能“抄”什么作業呢?
大叔認為有3點,正好是三個“不”:
1
情緒消費時代,品牌不要單講產品功能。
OLAY作為國際護膚大品牌,擁有不斷創新代代精進的護膚產品,這點其實大家都知道,因此,“卷”的地方不在于大家去搶15秒的樓宇電梯廣告,強調功能的廣告是在維護品牌,而真正需要做的,則是通過公關方式去塑造OLAY,一直啟發人心的格局和審美的品牌人設。
請注意,這里特別需要說明,大叔并不是說任何對外溝通中,品牌在強調產品功能上不重要了,而是關注和響應消費者的情緒價值,通過品牌提供的服務和產品滿足消費者的情緒消費需求,這是當下需要更加關注的事。
OLAY這條短片,完全沒有提產品,不給讀者任何壓迫感和營銷感,就是讓你充分感受張曼玉的松弛狀態,讀者對這種松弛情緒的消費之后,產品營銷再跟上是自然而然的承接,但大部分營銷是“硬上”,恨不得15秒就讓你點擊小黃車。
2
品牌不一定要做主角,可以是關鍵配角。
大叔之前推薦過一個得到課程叫做《蔡鈺:情緒價值30講》,今天再次推薦,因為小標題里“品牌故事線中承擔關鍵配角”的理論,來自蔡鈺。
蔡鈺認為,隨著個體覺醒,在后消費時代,品牌必須要通過講好品牌故事來打造自己獨特“人設”,就需要有“雙故事線”意識,其中,第一故事線最為重要,即:
用戶作為主角的故事線,品牌(或者產品)需要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是以關鍵配角的身份幫用戶完成其旅程。
我們看到這條短片中,張曼玉在短片里表達的,也是OLAY想表達的,鼓勵女生自信自治,有灑脫的態度,獨立的勇氣,活在自己的熱愛里,而不是別人的期待里。張曼玉是主角,OLAY成為陪伴主角20年的關鍵配角,這就是“一直是她”的其中一層意思。
3
品牌請代言,不該被流量焦慮裹挾。
最近的事,鬧得沸沸揚揚,想必各位都看到了,流量雖好,不能過度,不然就會適得其反,而過度依賴短期流量的品牌,長期來看,是傷害大于收益的。
但這種流量焦慮,說實話,不僅品牌有,大叔也有,所有人都有,因為隨著數字化營銷基礎的健全,大家都越來越迷信數據,反而忘記了初心。
張曼玉20年獨愛OLAY一個品牌,明星和品牌彼此靈魂惺惺相惜,大品牌的文化沉淀非一朝一夕,對美的塑造才能啟發了一代又一代女性。
放在時間長河的維度,我們才終于能看清品牌文化塑造與代言人成長經歷之間的關系,必須能經過時間的檢驗。因此,大叔認為,品牌請代言,不應該被流量焦慮裹挾。
作為一個中年大叔,其實今年遇到了不少事,比如失去至親,流量焦慮,個人成長壓力……看完張曼玉這條“不推品,不賣貨,不說教”的短片,又去了解了曼神的故事,說實話,就像讀一本好書一樣,這條片子給予我治愈,也希望它能給你一些治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