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故事:打開有驚喜
幾個月前的一場面試中,我們有幸聽到了關于與光的有趣評價。
“與光這個公司好像有一層神秘的面紗,大家都很好奇,背后是一幫什么樣的人。”
所以借這個機會,我也想給大家講講,與光的小故事。
2021年3月,我們收到關系很好的品牌客戶邀請,從與光的杭州老家,到上海廣告圈來不知死活的闖闖看。
那位品牌客戶慷慨為我們在他們的大辦公室里,留下了一排干凈整潔的工位,因為業態的不同,他們的辦公氛圍相對安靜,所以每到開會交流時,我們為了不打擾到其他人,就會跑到樓道里開會,久而久之,樓道里甚至成為了我們相對固定的辦公地點——我們在樓道里預演創意,在樓道里給客戶提案,在樓道里面試團隊,也在樓道里漸漸下定決心。
這份“寄人籬下”的拘謹,好像催生了我們在上海站穩腳跟的斗志。
那個時候,與光上海3位合伙人,一共4個人。
所以其實與光并不神秘,是因為沒有4A光環,也沒有圈內大佬,只有一群“不信邪”的還沒有名字的年輕人,糊里糊涂地多了份“神秘”。
我卻也慶幸于我們最開始的啥也不是,讓我們樂于抬頭看:看到的越多,就會覺得自己越渺小;越覺得渺小,就越想向燈塔靠近。
我打小在湖南長大,骨子里多少有一點“霸蠻”勁兒,湖南話說就是“不信邪”,不信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做不到,不信“經驗主義”永遠能打敗“滴水穿石”。也許正是靠著這股子勁兒,還真讓我們做到了很多我們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事。當然,也讓我們走過很多彎路,不管不顧地一頭扎進去,撞得頭破血流。
但是總的來說,“不信邪”讓我們一直充滿激情地迎接所有挑戰,需要踮著腳才能夠到的果實,總比手邊的更有風味。
于是3年時間,與光從后期公司轉變為TVC制作公司,然后是創意公司,再到現在的全案營銷公司,我們慢慢在上海,擠出了自己的位置。
7月,我們為得力集團打造的胡歌全球品牌代言人官宣campaign上線,沒日沒夜地拼了幾個月,終于在7月28日零點落地。項目群里、朋友圈里人聲鼎沸,我在家里的一片寂靜中恍惚…腦海里閃過跑馬燈,一步步的來時路,像ppt一樣放個不停:2015年剪輯師入行,經歷過剪輯師到導演,導演到監制,監制到公司管理者;團隊從3個人到4個人,4個人到5個人,5個人到7個人,到現在的一大家子;從在樓道里辦公,到五原路,到衡山路,再到現在的徐匯萬科中心;是因為做了那么多了不起眼的小案子,才有氣力扛得下容量龐大的全域營銷。
聽起來好像很勵志,但這背后也充滿了與“不信邪”一般:“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亂拳打死老師傅”的中國草根哲學。
就像“有的人出身就在羅馬”,各位廣告圈前輩經驗豐富,已“在場”多年。
我們從野路子走到“在場”就走了十萬八千里,接下來,就看我們的“場上發揮”了。
所以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這份湖南的精神特產:“不信邪”。
換到諾獎得主安德烈·紀德嘴里,就成了“關鍵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見”。
開頭說的那位面試的SAD后續也成為了與光的一員,不止因為的專業能力,讓我們更喜歡的,其實是他簡歷的標題叫“打開有驚喜”。
一邊抬頭望遠,一邊走穩腳下,就沒什么做不到。
看似nobody,“打開有驚喜”。
記錄每一個在場故事
2023數英獎,以“在場”為主題,匯聚了百個行業人物的在場故事,真實鮮活,耐人尋味,歡迎前往活動專題頁查看更多故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