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故事:創意這事兒吧,挺ku的
“To be or not to be。”
“要么這么著,要么那么著。”
別人我不知道,但對于李拜天,他想做導演,他也想做創意。
興許因為是“德云男孩”,“藝是藝,術是術;藝是演員的能耐,術是把能耐能夠賣出去”,我很喜歡郭德綱的理解,也在為此努力。回顧短短職業生涯,能與人享之的作品寥寥無幾,以下“在場”,一家之言。
我不太能理解為什么創意崗和導演要做那么確切的分離,廣告這個東西在我理解里,不論是服務產品也好,服務品牌也罷,它本質上來說是個商業行為,它有目的也有出發點。片子,無非是廣告中的一個手段。
就個人而言,作為導演我可能會在項目中更早介入。也許是產品定義,也許是策略洞察,也許是營銷計劃,導演總要先理解創意吧。可我遇到過也聽說過,創意上六得飛起,執行上難得起飛,佛祖不擔保,這機開不了。
舉個例子,在《沙縣史上第一條廣告》時,起源于福建旅游宣傳片,作為福建人,怎么宣傳家鄉?吆喝咱能喊麥,美景咱能航拍,可放哪個省不能這么拍?我家鄉有這么好的東西,值得被更多人知道,但選什么?路上跑的汽車,有一半電池來自福建,另一半可能玻璃來自福建。有人開車,有人不開車,但總要吃飯吧?沒吃過沙縣,也知道沙縣吧?所以想給沙縣打條廣告,帶出福建還有那么多好吃的。可拌面扁肉拍得美若玄學那就不科學了。福建人的愛拼才會贏是積極、是樂觀,哎等等,樂觀?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做喜劇吧”,“把沙縣小吃做成喜劇,讓它好看,愛看”。于是就有了反差,有了中二,有了臺灣偶像劇,有了王家衛吃扁肉。
另外一個項目是餓了么的廈門冬至。廈門的冬至,姜母鴨就像每家每戶的視覺錘一樣的存在。那廈門人選鴨子有沒有講究的?有。
“要不,咱做個鴨子運動會?各種鴨子百米比賽?最適合的紅面番鴨即將沖線的時候餓了么小哥捧著姜母鴨沖線?”于是就有了一群鴨子的運動會...
也許是享受創意吧,能想創意,然后把想的創意用視聽呈現出來,這件事本身,可能還挺苦但也挺酷的吧。或者說你腦海中的想法,能被自己實現,且隔著網線與無數有趣的靈魂神交,在彈幕里,在評論里,挺酷的吧。
記錄每一個在場故事
2023數英獎,以“在場”為主題,匯聚了百個行業人物的在場故事,真實鮮活,耐人尋味,歡迎前往活動專題頁查看更多故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