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故事:400句標題,和400張圖
大約是2009年,上海TBWA還在西蘇州河路。
名片上印著Senior Copywriter的我和我的美術搭檔,一起被叫進ECD林小琪的辦公室,記得是一個白酒品牌的比稿,兩天后提案,但我們的創意明顯沒達到要求。
“你是文案是吧,回去寫400句標題,明早給我。”
“你是美術,去找400張圖,明早給我。”
當時一晚上寫了什么,寫了200還是300句,已經記不太清了。只記得美術搭檔回到座位上,邊操著鼠標邊咕噥著“400張瘋了吧”。
當時沒覺得,就寫唄。開始還試著找各種角度,寫到大約100多句的時候大腦開始枯竭,最后基本就是諧音、排比、對仗…怎么技巧拼湊怎么來。
這一段往事,也冥冥中變成日后創立“辨與詩”的引線:
創作是表達。表達是有感而發。感受來自個人成長的所見所喜。平日喜歡厭惡的、沖擊過內心柔軟角落的、經年累月潛伏于意識冰山里的,這一切組成了你,也化身在你的作品里,它騙不了人。
3年前,我和合伙人成立了自己的內容廠牌“辨與詩”(果然,名字來自我們最喜歡的作家)。
辨,是辨別的辨。
辨別審美與審丑,辨別真誠與偽善。
辨別什么是自嗨,什么是同理心。
辨別商業與人文的微妙平衡,辨別宏大主題與輕巧講述之間的甜蜜點。
辨別售賣悲慘與博人眼球之外,大曝光時代下人性的耀斑與黑子。
你如何辨別這個世界,內容就如何呈現,品牌就如何建立。
如公司2周年我們所寫下的:“是偏愛的作家、詩人、導演和藝術家們,滋養了我們的偏見和氣味。但何其有幸!給我們偏見的人,竟讓我們遇見如許氣味相投的伙伴。”
當然,吸引一部分人,也意味著拒絕另一部分人,這樣沒有不好。
記錄每一個在場故事
2023數英獎,以“在場”為主題,匯聚了百個行業人物的在場故事,真實鮮活,耐人尋味,歡迎前往活動專題頁查看更多故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