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故事:我在芝加哥說了個中國故事
2019年,我獲得了參加Energy Exchange Program的機會。什么意思呢?就是可以去全球任意一家BBDO做三個月的“交換生”。這個機會當然是對我的一種肯定,作為獅子座,我自然地膨脹了一分鐘,并憑借著這一分鐘的膨脹,沒有選拿獎最多的英國BBDO,也沒有選最適合度假劃水的澳洲BBDO,而是直接選擇了自己的頂頭上司——芝加哥Energy BBDO。我倒要看一看,這個三天兩頭給我發“全球戰役中國化”Brief的地方,究竟是怎么工作的。
膨脹的一分鐘伴隨著按下提交鍵的一瞬間而結束,隨之而來的只剩忐忑。畢竟那里的Brief要考慮到整個地球文明,在中國土生土長且還沒留過學的我真的搞得定么?
帶著忐忑,我等了一個多月,終于等來了前往芝加哥的航班。我的忐忑也得到了應驗。
在開始的將近一個月里,我們也陸續接到了一些Brief。且不說洞察,我們的想法要么是太Social(沒錯,太Social,美國人民真的沒咱們玩得花),要么是太高科技(沒錯,太高科技,他們連AR掃月亮的功能都沒有)。我這才發現,文化Gap居然可以這么大。
那,咱們就卷起來吧。一個純TVC的Brief來到我們面前,我跟一起從中國來的搭檔,2個小時就想了10個腳本。兩個人興沖沖去問阿康明天什么時候Review,她跟我說,“一個月后吧?!眲倓偣淖愕母蓜?,一下子全泄了?;氐郊也艁淼眉案锌?,這幫老外真不卷啊。
就這樣,第一個月就要過去了。只有三個月啊,只有三個月啊朋友們,我們這趟“交換”就要變成觀光了啊,我跟搭檔都閑得學會做黃燜雞了啊。好在,機會還是來了。
這是一個只有5天的Workshop,雖然比起國內只有1天的Workshop還是太長,但好在終于有點時間壓力了。這個客戶的Brief又是面向全球的,需要來自不同文化的建議,于是在場的我們自然成了“中國代表團”。
不過,第一天的開放討論日,文化Gap又來了——大家開始說起英文“諧音梗”和“俗語?!绷?。陌生的單詞和俏皮話在會議室里亂飛,我跟搭檔只是跟上節奏就已經竭盡全力了,更別提能有什么貢獻了。但是噩夢并沒有結束——第二天一早就要分享Idea了。
回家的路上,我跟搭檔路過了一間書店,進去找到了牛津詞典。面對里面“用英文解釋英文”的單詞注解,以及48美刀的高價,我們深知,走這條路恐怕是來不及了。于是,在一個絕望的夜里,我跟搭檔,決定分享來自中國的故事。
客戶的產品,是很厲害的保鮮袋,有保存食物的也有保存物品的。年輕的我們見到它最多的時候,就是春節。搭檔翻出了過完年回上海時的照片,一個行李箱,里面滿滿的都是食物。而我是上海人,雖然沒有這樣的經歷,但是我爸會用袋子仔細地封存老照片,一到過年就拉著一家人看,那便是我的故事。在提案的現場,我們用簡單的英文,分享著我們的故事,并由此提煉出我們的Idea——UNLOCK YOUR LIFE。
“The idea blows up our minds, both functional and emotional distinctive. Phenomenal!”客戶的原話到現在還會回響在我的耳邊,我們的方案也成功被客戶選中。等到2020年,這個“自己”的Brief也回到了手里,開始在中國的傳播。
不過,接下來的兩個月,我們的工作一下子多了起來。不同的項目組,都對中國的故事產生了莫大的好奇,希望他們的全球創意里能加入來自中國的洞察。我們甚至被喊去見客,向客戶分享中國市場的情況,了解我們非常先進的Social與高科技玩法。在臨走的時候,我們還做一場關于中國市場的分享:《Revealing China中國啟示》,沒想到來了近百位聽眾。和這場分享一樣受歡迎的,還有我們當初不遠萬里托運來的大白兔奶糖。
時至今日,回想起出發前那個忐忑的自己,我覺得那份忐忑是多余的。我與搭檔的“在場”,讓中國的故事“在場”,幾千年的文明,讓我們輕輕松松就能提煉出人類共同的感動。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不再強調“中國是不一樣的”,而是大大方方地用我們的故事,去感染全世界,這片土地自然就會成為品牌與創意的下一個原點。
記錄每一個在場故事
2023數英獎,以“在場”為主題,匯聚了百個行業人物的在場故事,真實鮮活,耐人尋味,歡迎前往活動專題頁查看更多故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