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故事:在座的各位都是廚子
“美食是關于疼痛的科學”,這是安東尼·伯爾頓在1999年給他在《紐約客》專欄中提出的觀點,在他眼中廚房是一個高溫、焦慮、壓力甚至暴力的場所。如果諸位廣告同僚有幸或者不幸進過后廚且凝視過真實后廚的工作狀況,也很難不認同他。廚子們在狹小密閉的工作空間里切剁烹炒,火焰和油花齊飛,廚具砰砰哐哐,主廚的花式咒罵中還夾雜著前廳催促聲,以及一張張看起來下一秒就能暴起揍人的臉。
而我想說的是: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廣告人都是廚子。畢竟,認真思索了下我這從業的9個年頭,既不夠崢嶸,也談不上什么歲月。憶往昔輝煌會有各路老前輩來,那扯淡的部分就交給我吧。
在我做廣告,也就是做廚子前,不會相信現實中真的存在這樣的工作場景:午夜12點已過,公司仍有三分之二人員在加班,似乎沒人著急下班的意思,那位面試我時還氣場十足的汽車組CD正在一邊懊惱小聲嘀咕:“想不出創意來啊,我怎么這么沒用”,而身旁的年僅25歲就晉升ACD的文案天才女孩,趁著連卡佛關門前從野獸派買了棵樹放工位,遠處的SAM剛對著電話說完:“親愛的,我get你意思嘞,后面交給我吧快休息吧。”等一放下電話,大聲咒罵客戶……這些打破了我對《廣告狂人》里廣告人都是端著紅酒杯,蹺著腳體面工作的幻覺。
而我最大的感受是——可來對地方了。畢業后在互聯網公司的短暫一年生涯讓我難熬,年輕無知且狂妄的本UI設計師覺得程序員都是不修邊幅不通審美的猴子,產品經理是喜歡夸夸其談又邏輯錯漏的醬油角色。運營?運營那些鬼文案不逼著修改5遍需求,是不可能被我執行的,跟這些人一起工作始終讓我覺得無處伸展,比狹小的工位更讓人難熬。
求仁得仁,來上海做廣告的頭一個禮拜就讓我覺得來對了地方。同時幸運的是,廣告公司是每個自以為是年輕人的修羅場。尋常語境里“有想法的人”是一家合格創意公司的從業人員的基準線,廣告相關專業出身在學生時期拿一堆學生廣告獎更是理所應當,你都不能在同班孩子里脫穎而出你以后跟憑什么贏比稿?都是聰明、機靈、還有點才華的人,就該是廣告公司里的常態。
友好?工作為什么要友好?廣告人就該是一群以刻薄為傲的群體,在仍用qq群聊工作的時期,截圖發同事的尬言尬語是一種伙房里忙里偷閑抽根煙一樣的樂趣,而腦暴時,小創意們爭著在老板們面前嘲笑彼此的創意,更是被當作業務能力的一部分。就該44kw、Hood蹦迪碰到一聊是同行當面假笑轉頭就默念“傻逼”的仇家。就該是個讓人覺得“我真是個天才”與“我真是廢物”之間反復跳躍的工作。
當然,我們是廚子,把客戶想要酸甜苦辣咸的菜品完美呈上再給予驚喜才是正道,所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也不妨礙這些本就是純粹商品的菜品(創意),夾雜著許多掙扎跟驕傲,包含個人想法跟審美趣味。乃至一部分學藝不精的廚子,給點炸醬面客戶上天婦羅,還在罵客戶不識貨,在炸淀粉裹蔬菜技藝中自我陶醉而不知。
廣告就是商業一環,更準確地說,是營銷中的一個環節,是商業這一大環中的一小環。我相信,每個能摘星的廚子都知道得先把菜品做到美味,再去追求實現創新和自己獨特的表達。
做創意就是做菜,做廣告就是做廚子。“演好消費主義鼓吹手,再做商業廣告的藝術家”,這句話我始終寫在凌室介紹里,用以提醒團隊成員及自省,也送給各位在座的廚子。
記錄每一個在場故事
2023數英獎,以“在場”為主題,匯聚了百個行業人物的在場故事,真實鮮活,耐人尋味,歡迎前往活動專題頁查看更多故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