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故事:我的“不在場”證明
這次的主題很有意思,叫“在場”。我想所有人,都很容易理解“在場”,但我的故事卻是從 “不在場”開始的。
我的“不在場”故事:
01
十幾年前,我還是一名設計師,在公司刷了好多無效的飛機稿后,我不耐煩地問老大:“我創意點多好,為啥就是不給過?”老大拿著brief跟我說:“小楊,你創意是沒錯,但創意不是僅僅為了博眼球,還要有更貼近問題答案的東西...”我想,很多同行者和我一樣,那些沒有出街的自嗨飛機稿,就是我們職業生涯開始時的“不在場”證明。
02
縱觀全局,公司“流水線”式的運作方式,讓團隊執行也時?!安辉趫觥?。不同崗位的同事伙伴之間,似乎聯系,但又相對獨立,比如設計師做KV,就會不假思索地把文案給過來的文字貼到畫面里,不是放中間就是其他角落位置,然后這張設計師認為比較完美的稿子就被裝入PPT里面,隨后策劃人員會將其擺入合適的位置,而又隨著策略總對案子整體策略方向的變化調整,直接從頭到尾推翻……那個時候的“生產線”對我們每一個崗位角色來講,就是無敵的深淵,看不到源頭,也看不到盡頭。大家看似都在一起,都“在場”(只是互相無限內耗),但Mind卻“不在場”。
03
十幾年前作為打工人,我清晰地記得在一個項目上,我把關于案子上的漏洞和細節中肯地反饋給領導,并且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領導不但沒有聽取我的想法,還對我妄加指責:“你就管好你自己的工作職責就行了,其他不歸你管的就不要瞎操心,客戶那邊我們會想辦法‘說服’”。那個項目最后是沒有得到客戶認可的,這就是因果關系嘛,團隊都是在慣性套用專業方法論(如4P、4C、SWOT等),沒有實際解決客戶問題的。那時在公司層面就丟了一個大單。而當時的老板在外地,并不知情項目管理層的問題,后來公司就陷入了一個接一個的丟單常態。經過磨練,逐漸我的思考方式“在場”了,但因為沒有主導權只能最終悻悻離場,所以那時我依然沒有真正地“在場”。
……
一晃十多年,我從創意設計、媒體公關、文化公司、4A廣告公司、獎項官方機構任職,再到自己創建了獨立的品牌咨詢機構——win?Brand。的確是一個從設計師轉型到品牌咨詢師的成功案例,這個轉型其實也是從我一向“拒絕慣性套用方法論”的做事風格開始的。那時的大環境也驅使我極力創建一家能為客戶真正贏得經濟增長的有價值的公司,這就是win?的由來,它的誕生就出于這個很簡單的想法“Win the economic growth for clients”。所以win?從傳統的廣告公司慢慢轉型成客戶心中有價值的品牌咨詢公司。
今天,我想把一路走來的思考,匯聚成幾點,與大家分享——我的“在場”:
1、廣告人/營銷人做案子,如何能思路“在場”?
很多時候,我們“創意人”拿到Brief的第一反應就不自覺地開始急著想創意,或者滿世界找參考靈感,任何一個優秀的作品,并不是“包裝”或“創意”先行,而是先能夠把項目解讀透,理解項目的營銷增長驅動力的觸點主要有哪些、影響用戶決策的因素是什么……找到解決方案的思路并不是方法論套用作業本身,而是深度理解用戶后,品牌或者產品自身透露出來的樣子和自然的狀態。在這點上,我們的工作,其實更像是優秀的作家。
就像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二十世紀法國最具影響與個性的作家、電影編劇、導演、戲劇家)在一次采訪時說:“只有我們融入到了故事的情景里,筆下的人物命運才能讓他們自己掌控住,他們的故事才會自帶細節與讀者的向往。”
當我們讀透品牌的價值與用戶思維,我們應該從市場本質出發,結合客戶的資源力來進行精準地提案和創造,這樣一來,落地的案子就會變得難以復刻,擁有引人入勝的靈魂。
2、高一個維度,我的“和誰在場性”
不能說客戶想做個什么內容,我們就只是站在乙方盈利的角度上幫其完成執行。如果我們能高一個維度去和客戶站在一起,進入他們的世界去理解他們所處的瓶頸,我們就會獲得客戶更大的認同。
如果只學會跟著營銷策劃的Brief去執行內容,我們考慮的角度只是內容;如果我們已經非常清晰該品牌文化,我們可以幫助企劃優化Brief,獲得更好的營銷價值的優化;如果我們和客戶長久地陪伴,看出他們企業的戰略問題;慢慢地,CXO或企業老板就會找你喝茶了。
我們曾經有一個工業能源的制造業項目,我們從產品包裝做起,逐漸服務維度提升,包括之前客戶的營銷戰略、招標要求、渠道決策、融資等企業戰略問題,都有我們的身影。
所以總是高一個維度,升級我的“和誰在場性”,真正搞清楚客戶對于目標達成的底層邏輯,這也是win?一直以來的服務理念,最終成為win?不僅限于品牌頂層、營銷頂層、內容頂層、設計頂層、渠道頂層等需求的新型代理公司。
3、運營一家團隊“在場”的公司
我認為一家公司能不能做事“在場”,這是公司價值觀的事情,我們一直在給甲方創建品牌故事和品牌價值觀,而對于Agency,品牌價值觀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價值觀的底層是行為準則,是增長可持續的驅動力,是價值的印證。那么這樣的理念不是通過喊口號達成知行合一的,而是從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公司激勵政策,個人成長價值等多個維度去平衡的。老板的言和行肯定是最直接的體現,到底是向“錢”看還是向“前”看,幾句話幾個動作就能現原形?,F在很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對win?的服務和出品給予特別高的評價,真是金杯銀杯不如客戶的口碑,這才是干這一行真正獲得“在場”的成就感。
最后,我想說,慣性套用方法論是進步與認知覺醒的絆腳石。不久后我們還會面臨大規模AI的沖擊,我特別希望入行的新人能真正找到“在場”的位置,清晰定位我們原生的價值,方可對抗各時代挑戰和阻力,保持對我們行業的熱愛,永遠“在場”,永遠熱淚盈眶。
記錄每一個在場故事
2023數英獎,以“在場”為主題,匯聚了百個行業人物的在場故事,真實鮮活,耐人尋味,歡迎前往活動專題頁查看更多故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