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玄武丨看AI請“黃公望”畫出了現在的玄武湖
假如元代畫家黃公望穿越到600多年后的南京,現代景觀在他的筆下,會是什么樣子?
——近日火爆出圈的AI或許可以給出答案。
剛剛過去的7月,第七屆“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市國際展覽中心舉行。在這場國際盛會上,由玄武本土企業投石科技,聯合南京大學美育工程建設團隊策劃創作的數字美育項目——“中國古典藝術的AI計算、生成與美育”,作為中國特色文旅的代表受邀參展,面向國際舞臺展示了玄武企業在人工智能賦能學習、教育領域的創新成果。
01中國古典藝術的AI計算和生成
此次在中俄博覽會上展出的兩幅中國山水畫長卷,正是由人工智能訓練出來的“數字黃公望”和“數字沈周”所繪。在長卷中,數字“大師”筆下的層巒疊嶂、萬家燈火和沙鷗翔集仿佛都“活”了起來,整幅畫面呈現出一種深邃而靈動的審美趣味。觀眾不僅可以從這些AI繪畫中欣賞到中國山水畫的獨特美感,也能感受到新技術所賦予中國古典美學的再生活力。
“數字黃公望”作品(局部)
“數字沈周”作品(局部)
近日,在投石科技的新媒體藝術展廳內,六件AI與古典藝術創新實踐成果的展示與體驗,讓我們對該項技術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其中的《時光重塑,定格“元”“明”》,它將玄武的地標性圖景——玄武湖、雞鳴寺等,通過AI轉繪,一鍵生成“黃公望”以及“沈周”筆下的山河湖海。
技術團隊利用十幾張關鍵過程圖,詳細展示了人工智能創作這組作品的過程,而這背后依托的正是人工智能技術中的AIGC能力(人工智能自主生成內容)。
點擊圖片,一鍵穿越
用黃公望視角看玄武湖
↓↓↓
點擊圖片,一鍵穿越
用沈周視角看雞鳴寺
↓↓↓
據投石科技董事長孫峰峰介紹,項目前期,技術團隊通過大量的素材收集,將黃公望、沈周等藝術大師的美學精神提煉為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的“密碼”,以此訓練人工智能學習、理解中國傳統藝術審美風格精要的能力,當人工智能逐漸熟悉創作技巧后,再引導“他”以大師們的視角,創作新的作品。
AI作品的互動體驗
在投石科技,我們看到,AI不僅在創作層面帶來了變革,還豐富了內容呈現的方式。經由AI生成的作品,通過體感交互、沉浸式的體驗、數字人、聲音可視化等新媒體形式,為藝術作品增添新的層次和視覺效果,帶來全新的互動體驗,拉近觀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使藝術更加可觸可感。
02AI賦能中國傳統藝術美育教學
作為產教融合項目中高校方,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祁林說,AI作為一種新的中國傳統藝術和美育的教學方法,具體的實施路徑是先通過美育講堂、在線學習、課堂學習,幫助學生發現并理解經典藝術作品中的美學觀念,引導他們提煉出能夠向人工智能發問的關鍵詞,之后再進行人工智能繪畫技術的學習,最終利用已形成的美學觀念去訓練人工智能進行繪畫。
學生在用人工智能生成了豐富多彩作品的過程中,對中國傳統美學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見解和認識。從而對中國經典美學的概念體系、審美趣味、審美體驗及其背后的中國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祁林表示,人工智能進入美育課堂,不僅是教育界、藝術界的變革,更將是中國藝術、中國美學走向世界的一場深刻變革。
AI生成的“黃公望”作品
03構建江南文化元宇宙助力文化傳播
中國古典藝術是中華文化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歷史和審美內涵。而江南,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關注和表現的對象。孫峰峰表示,下一步,投石科技將以江南地區的畫家以及他們的作品為基礎,建成更大的數據庫,并最終形成江南文化的元宇宙,進而賦能地區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發展。
AI生成的“黃公望”作品
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南京投石一直致力于探索技術與文化的有機融合,讓數字技術賦能文化更好傳播。未來,投石科技還計劃與中國的數十個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將更多江南元素、中國元素的AI作品,以新媒體展覽的形式進行文化出海,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來源:玄武發布
相關文章:
投石智能聯合南京大學“中國古典藝術的AI計算、生成與美育”創新實踐展亮相第七屆中俄博覽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