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消費觀察:走進「新周期」
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
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1.0個百分點。
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二季度同比增幅擴大,主要歸因于去年同期基數較低。若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8%。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0,416億元,同比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30,682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331,937億元,增長6.4%。得益于接觸型服務業的快速修復,以及法定節假日多集中于上半年,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達15.5%。(對宏觀數據不感冒的可以跳到第二部分)
讀完半年報,拋開或樂觀或悲觀情緒后,我認為“內需”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可能它的短期效應沒那么明顯,但在內外部因素疊加下,它的中長期的價值意義凸顯。
在社會零售總額數據上,今年上半年,包括百貨商場、超市和電商銷售在內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27,588億元,同比增長8.2%。與2021年同期相比,年均增長率為3.7%,低于1-3月(4.5%)。
按消費類型來看,商品零售總額達203,259億元,同比增長6.8%;餐飲收入達24,329億元,同比增長21.4%,表現堅挺;背負“能源轉型”重任的新能源汽車,其上半年銷量達374.7萬輛,同比增長44.1%,市占率達28.3%,推動中國出口規模實現環比增長;另一方面,家電、家具等耐用品,伴隨商品房銷售面積一齊下降。
在六月統計數據中,社零總額同比增長3.1%,環比增0.23%,處于相對回落期。這也體現在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指數上,上半年CPI同比上漲0.7%。六月份,CPI同比持平,環比降0.2%。
除了消費支出外,在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比一季度加快2個百分點。按收入來源來看,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財產凈收入(房價變動體現在這一塊)分別名義增長6.8%、4.7%,2019年同期這一數據分別為8.7%和13.2%。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以及對未來穩定的收入預期的調整,大眾回歸理性消費,充實自己的儲蓄水平。央行官網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0.1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2019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9.67萬億元、6,440億元。
存錢的背后,是大家構建抵御未來風險的能力。
“預期調整”和“新周期”
對于2023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不同人的體感大相徑庭。
我認為六月數據的相對回落,會影響大部分人對上半年整體經濟表現的觀感、判斷。
早在一月份的開年節點,我和合伙人就聊到過,今年的主基調就是“強預期,弱現實”(經濟學家付鵬曾談及這個觀點)。2023開年的“全面放開”,被積壓的消費需求瞬間釋放出來,以及商務往來突然變得頻繁,必將帶動一波“樂觀情緒”。
與此同時,市場表現和消費信心修復需要時間。在“積壓”的需求釋放,以及企業平衡資產負債表后,市場表現必然會回歸“弱現實”,即生意表現不會像開年時大家估計的那么樂觀。
相較于各種情緒判斷,我更相信這是一個客觀的自我修復過程。
我在六月密集拜訪了品牌方、代理和平臺,現在大家的的預期是回落的,企業決策也開始變得保守,甚至收縮。需求的恢復速度慢于供給端。
有一位經濟學家在這一階段備受關注。他就是以“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而聞名的美籍日裔經濟學家——辜朝明。
話說回來,我并非宏觀經濟領域的內容創作者,遑論評價政策得失。但他對于“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時,企業會控制債務水平,修復‘資產負債表’”的觀點,我認為有一定的普適性。資本也會變得愈發謹慎,從看未來增長邊界到回歸利潤指標。
正如人大國發院的觀點,本輪中國經濟復蘇需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社會秩序與交易修復階段,以供給 和需求各方面實現恢復性增長為主要特征;二是資產負債表修復階段,以企業利潤、居民就業、財政收入全面改善為主要特征;
三是常態化擴展階段,以資產負債表擴張速度和經濟增長速度重回潛在增速為主要特征。
無論是降本增效,還是修復資產負債表,這一趨勢并非最近才有。去年在服務騰訊廣告時,我就給他們提煉出一個觀點——“盈利式增長”(來自拉姆所著的《良性增長》),大意就是企業的支出和擴張,要帶來正向的利潤流,而不是犧牲利潤來獲得增長。
這也是近些年,各大平臺對外傳遞的核心價值訴求。
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以及“五個20%”的經濟痛點之下,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在努力修復和平衡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正如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匯叫“疤痕效應”,指代重大事件過后,人們的行為模式會發生長久的變化,這種改變被稱為“疤痕效應”。
在這個基本面上,回看2023年中消費,我結合相關行業報告和一線調研,總結出以下消費市場關鍵詞:“存量競爭”、“9000歲與富70后”、“情緒價值”、“實用主義”和“M型分化”。這些關鍵詞組成了消費市場的“新周期”。
走進新周期
·存量競爭
消費的“因”是人,以及他們對收入的預期。
在人口負增長之下,“少子老齡化”將成為常態。根據國家衛健委統計和預測,我國在2035年前后,將進入人口重度老齡化階段(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30%)。
此外,在收入增速的維度上,近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儲蓄水平也處于高位。
人口結構和收入增速的數據表明,我們已經從一個供給驅動、以增量跑馬圈地的舊環境,變化到了存量競爭的新環境。
“存量競爭”也對應到供給端。
隨著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渠道的快速發展,流量賽道打法逐漸從“爭增量”轉向“搶存量”,流量成本越來越高,流量玩法成熟且內卷,僅靠流量運營優勢很難維持消費品企業的持續增長。
A股一批靠流量紅利快速崛起的企業,在營收、利潤、市值方面均受到比較大的影響。而那些深耕線下多年,擁有深厚渠道壁壘,并在過去三年推進線上化轉型、產品品牌持續投入的企業,更具有抵御風險的能力。例如珀萊雅5年時間市值翻了17倍。
消費的生意就是做兩端的,要么是大眾化消費,要么是高端化消費。過去那些靠著新渠道紅利,主打新中產人群的新品牌,反而處在了最尷尬的位置,因為新中產也沒多少“余糧”來“輕奢”了。
用某位經濟學家的話來說,以后就進入到“踏實掙錢”的時代。
·9000歲與富70后
9000歲的概念來自“數字100”的調研報告,泛指90后和00后人群。
據商務部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消費市場發 展報告》顯示,我國90/00后人口規模達3.4億人,在總人口中占比接近四分之一。90/00后“新生代”成為消費中堅力量,熱愛線上消費,在移動互聯網空間中占據著極大的網絡話語權與流量高地。
大眾消費品興起的概念,無論是消費分級,還是消費升級,關鍵在于“9000歲”。正如新華網發布的《國潮品牌年輕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在追捧國潮的年輕消費者中,“90后”“00后”是主力,貢獻了74%份額。
與此同時,最早踩在“時代紅利”肩膀上、人口規模超2億人的70后,也將在2030年陸續迎來退休。作為中國最富的、面臨“退休節點”的一代人,他們的消費趨勢、醫療保健、投資理財需求,也將帶動一波市場機會。
在大額投資和消費上,70后也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擁有多套房產的房東,多是70后人群。在奢侈品消費上,70后仍舊是主流人群。尤其在部分中古店呈現一個趨勢,就是60后70后賣包,“9000歲”們接盤買包。
“9000歲”和“富70后”所代表的,是兩類不同層次的消費邏輯。
·情緒價值
前幾天刷到一個短視頻,大致意思是說,當下年輕人開始“躺平”了,對知識付費越來越不感冒。
躺不躺平我不知道,畢竟當下還有不少“卷”的現象。但對于過往奉行的“進步主義”,我認為當下年輕人某種程度上在“脫敏”,“情緒價值”變得愈發重要。
相較于“教育”和“引領”的品牌語境,當下年輕人更喜歡“互聯網嘴替”的品牌。就像前段時間樂樂茶的“一拳!系列”,通過浮夸的畫面和“打工人內心OS”的文案,讓一眾消費者表示很“上頭”。
與之對應的是,那些試圖改變或違背年輕人固有認知的營銷行為,則非常“下頭”。
我之前對比分析過“維密”和“內外”。本質上,我認為原材料、供應鏈和技術啥的,是差不太多的,畢竟中國代工產業體系這么完善,更何況是女性內衣這個大品類。
但兩者的差別就在于情感和價值觀定位,“維密”代表的是“悅他”思維,它強調的“perfect body”讓維密內衣成為了“外衣”(穿給別人看),給女性的體感是“身材焦慮”。而“內外”打破性感標簽,從無鋼圈設計到包容各種身材的理念,傳遞的是“悅己”思維。
這種情緒價值體驗有三重要義:·品牌通過附加各類情緒的表達(產品設計和傳播物料);·建立差異化并與消費者產生共鳴(打破品類傳統印象,迎合情緒剛需);
·引導其產生消費行為的情感價值鏈(實現消費粘性和情感溢價)。
品牌某種程度上表達的是它與世界的關系。如何通過維系年輕人內心的邏輯自洽,讓他們“上頭”,變得尤為重要。最近流行起來的“瘋學營銷”——“品牌和打工人一起‘發瘋’”,便是最好的例證。
重申一遍,品牌在進行情感價值定位時,維系消費者內心的邏輯自洽,而非增加消費者內心的沖突感,尤為重要。
此外,某些“即享場景”也在流行開來。過去,很多知識大佬都在強調“延遲滿足”,并延伸出要追求延遲滿足的“內啡肽”,而不是即時滿足的“多巴胺”。
但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口紅效應”會顯現出來,即人們會選擇一些“低價非必要”的商品。“高性價比的‘多巴胺’獲得性消費”會成為新的場景機會。
一杯奶茶,一個盲盒,一款香薰等等,都是高性價比地、即時地獲得“多巴胺”的方式。
而在手機、電腦等相對大額、耐用型消費上,消費者會變得愈發謹慎。我之前在iPhone 14上市時,做過一次有關“手機更新周期”的調研,超過70%的用戶表示相較以前,自己的換機周期會更長。
·實用主義
作為互聯網大廠的“唯一驚喜”,拼多多一季度財報一經公布,便引發熱議。
財報顯示,拼多多季度營收為376.37億,Non-GAAP經調整凈利潤為101.3億(Non-GAAP關注主營業務的盈利情況),均遠超市場預期。
回到具體經營數據,在今年一季度,拼多多廣告收入達到272.44億元,同比增長49.7%;傭金收入103.93億元,同比增長85.9%;合計376.37億元,同比增長58.2%,自營收入為0。
58.2%的增速是過去7個季度中第二快,拼多多實現了強勁復蘇,這一增速也是已發布財報的所有中概互聯網公司中最快的。
拼多多財報喜人的背后,離不開白牌商家。
在拼多多主站收入中,白牌商家是收入增量主要來源,也是平臺貨幣化收入主要來源,現階段及未來幾年收入增長主要還是依靠白牌商家。
看到這,我相信你也深有同感。在某些沒有社交屬性、家居生活類的商品選購中,選擇白牌的“實用主義”成為了一種趨勢。
我前段時間也跟“締壹視覺”(品牌設計機構)的營銷負責人聊過,她告訴我,今年白牌客戶占比提升較快,他們在實現了一定營收規模后,開始往“品牌正規軍”方向走,考慮升級品牌VI。
小紅書用戶更是將“實用主義”更進一步,從過去的大牌穿搭到白牌服飾,再到舊衣改造的內容熱度升高。
此外,對于奢侈品品類的“LOGO消費”,也有實用主義的影子。
LV和MANNER、FENDI和喜茶的聯名,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一方面,消費者非常樂意為奢侈品牌和大眾消費品牌的聯名產品買單;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某種“買櫝還珠”的消費主義加以批評。
孰對孰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但在小紅書上,將聯名產品的外包裝袋或周邊,改造成可以出街背的包包的內容,同樣火爆。
白牌也好,舊物改造也好,聯名產品改造也好,都是“實用主義”的映射。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品牌”不重要了。
翻看天貓618美妝銷售排行榜,你能看到國際大牌依舊占據頭部位置(珀萊雅勢頭真的猛,薇諾娜表現穩定)。
在某些具有社交屬性和產品壁壘的品類中,“品牌力”是核心競爭力,他們能夠守住價格帶,不會頻繁通過折扣降價來進行動銷。所以在大促節點,當大牌們放出折扣優惠后,能瞬間帶動銷售額的增長。
·M型分化
前段時間在一個交流會上,一個母嬰平臺的負責人分享了一個觀點,我認為挺有意思的。
她說道,消費兩極分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在他們平臺上,寶媽群體分為兩類人群。第一類是一二線城市為主,有較高學歷和收入的寶媽,她們大多是一胎群體,也是受益于高考擴招的群體,可支配收入更高;
另一類是三四五線城市的寶媽,她們的學歷和收入相對更低,多是二胎甚至三胎的媽媽,一胎或二胎已經部分透支了家庭收入,剩下的可支配收入更低。
不同的寶媽群體,消費偏好也出現分化。例如在紙尿褲品類消費上,第一類寶媽傾向于單價2元以上的商品;第二類寶媽傾向于單價1元以下的商品。
在家庭消費中,“媽媽群體”是核心決策者。她們的消費行為和變化,能反應當下的消費趨勢呈現的“M型分化”。而對于更大眾的消費者而言,也在“侘寂美、精致扣”和“任性購、高調奢”之間出現分化。
因為中國消費市場太龐大,哪怕細分細分再細分的品類,它的目標人群規模可能都抵得上歐洲一個中型國家的人口總數。因此,不能用一個或幾個標簽來定義消費者,品牌需要結合自身定位以及品類規模,具體調研,對應分析。
幾個品牌case
品牌是消費環境下的產物。
消費趨勢的演變,也會對應到品牌的抉擇之上。
作為自媒體人,以及在和同行、代理商和甲方的溝通中,我能明顯感受到,品牌投放趨勢的變化——承壓前行的品牌主不再一味追求規模擴張,而是著力進行營銷傳播的性能調優。
“流量會流向不缺流量的地方,財富會流向不缺財富的地方”依舊適用。許多品牌一刀下去,會砍掉大部分投放費用,但會更聚焦于頭部媒體和平臺,中腰部的生存狀況堪憂。
下面,我也會結合一線交流出的案例,從“效果廣告”、“私域突圍”和“線下回歸”四個維度,來拆解不同生意的橫切面。
當然,這里面的案例,對很多品牌來說,沒什么實實在在的借鑒意義。
·效果廣告
預算會逐步傾向于“效果轉化類”廣告。許多初創品牌的第一步,仍舊是廣撒網地投放小紅書KOC,批量采購小紅書KOC來帶動銷量。
當然,手里的現金規模、認識水平不同,品牌決策也不同。
比如,有的新品牌還在“從0到1”的階段,聚焦在KOC上。但我也看到過,某位投FMCG的投資人,他把新消費品牌“從0到1”和“從1到100”的套路全摸清楚了,自己下場做包裝茶葉品牌,在完成小紅書的KOC試水后,已經規劃好未來幾個月的預算投放,七月的遙望,八月的東方甄選,十一月的李佳琦等等。
不同于傳統茶葉品牌主打“大師之作”或“產地勢能”,這家茶葉品牌主打“香型”——“前調口感、中調口味、后調留香”。這個策略又能衍生許多其他玩法。
我看到小馬宋老師的一個分享,關于“投流轉化”的生意案例。
大意是一家廠商,在抖音上選擇的投流關鍵詞,是一些冷門的長尾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對應著幾百個SKU。對于沒有供應鏈優勢的企業來說,這些需求太散了,大多品牌無法給他們開辟新的生產線,因為算起經濟賬來是虧的。
而這家企業擁有供應鏈優勢,他們能滿足這些需求,還能控制成本,并賺到了錢。
相較于看得見的競爭,許多品牌臺面下的實力同樣關鍵。
·私域突圍
品牌苦“流量成本”久矣,“私域資產”成為新的戰場。但做好私域可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美好。
如何導流擴充私域用戶規模?
這一關就難倒了許多品牌。
這里分享一個案例,當然這個案例跟上面一樣,沒有什么參考性。。。
作為頭部母嬰平臺,手握2000萬月活的寶寶樹,面臨垂類平臺普遍遇到的問題,即大平臺不斷擠占他們的市場空間。畢竟,對寶寶樹來說,母嬰板塊是命根子,但對抖音來說,可能就是新增一個內容板塊的事兒。
如何在現有用戶規模之上,提升平臺貨幣化率,也就是讓用戶盡可能地變成消費者。寶寶樹一邊做B端的廣告生意,一邊布局自有品牌,將目標消費人群從嬰幼兒,擴容到6-12歲的兒童和媽媽群體的營養需求。
對外的溝通中,寶寶樹會講述有關“渠道力、品牌力和產品力”的故事。跟寶寶樹的華東區負責人溝通時,她告訴我,寶寶樹在全國擁有幾千個微信群,涵蓋的目標用戶上百萬。
當平臺下場做私域這件事兒,這個流量規模和精準度,對許多品牌來說屬于“降維爆破”了。
雖然先發優勢不同,但“做私域”早就是共識了。不管是線下便利店、品牌門店,還是線上外賣,都在引導用戶加微信群。
·線下回歸
早在前些年,網紅品牌已經開始向線下轉移。元氣森林在2021年就宣布要在終端鋪設10萬臺冰柜。
而最近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紅星美凱龍。
在大家感慨大家電不好賣的時候,紅星美凱龍卻大搞特搞“高端電器”。這個邏輯大致是,客單價越高,消費者越傾向于線下體驗。此外,相較于過去大家先裝修好房子,再考慮選購家電。當下,消費者在裝修階段就考慮家電的設計和擺放問題,而紅星美凱龍擁有強大的設計師團隊,能夠兼顧的空間設計需求。
靠著高端電器,紅星美凱龍這塊業務營收做到了230億,未來目標是奔著700億營收去的。
所以,拋開企業基因去談宏觀環境,是不明智,也是不理智的。品牌在參考別人打法的同時,更應該堅守自己的核心優勢,它可能是供應鏈,可能是渠道,也可能是品牌勢能。這個很重要,不要陷入“追隨者陷阱”。
保持“謹慎樂觀”
“謹慎樂觀”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詞兒。
作為個體而言,對于別人的“悲觀”言論,我也會加以揣摩。
他的“悲觀”如何具體化?
他到底是因為賺不到錢或虧錢了,還是因為他不能像以前那樣輕松地賺錢了,或者說賺不到跟以前一樣多的錢了。
這個很關鍵。
對于品牌而言,要對過去成功的邏輯保持“謹慎”,自己是否會陷入路徑依賴,以及這條路是不是快到頭了;而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挑戰,要保持“樂觀”,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挑戰。
正如在70年代-80年代的日本,先后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和“經濟泡沫破裂”。711在日本的初創階段,正夾在中間。
“‘因為經濟不景氣,所以消費者捂緊了錢袋。因為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所以產品沒有過去暢銷也是正常的’,無論哪個行業,當企業出現經營問題時,總會找出上述‘宏觀’理由自我安慰。”
回顧創業時期時,日本711創始人鈴木敏文如是說道。
窮則思變,711在那段時期的創新變革,例如引入POS系統(銷售時點信息管理系統),打通供貨商和銷售終端,每款產品在不同時間點賣出多少都自動記錄,實現了對商品豐富度的管理;創造了“單品管理”,通過信息大數據和人工配合,實現對消費者未來需求的預測,這也奠定了711未來的增長空間。
我的合伙人講過一句話,我印象蠻深刻的,即好的服務體驗,在一切順利的時候,沒什么存在感,往往是遇到突發事件時,服務的價值才能得到最明顯的體現。
對于品牌經營者而言,在相對下行的周期中,你的核心壁壘是否經得住考驗(或是說所謂的壁壘是否真實存在),以及逆周期調整策略,決定了你能否穿越周期,等到下一波增長大勢。
*部分內容參考自:【人大國發院】《2023年中期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復蘇的痛點集中表現為“五個20%”》【數字100】《2023中國消費趨勢洞察-新范式 新機會 新體驗》【央視市場研究(CTR)】《2023年中國廣告主營銷趨勢調查》【招商證券】《消費行業新觀察:消費組6月中觀點分享》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