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準評估各渠道的投放效果
流量越來越復雜,媒介渠道越來越多
不同渠道的投放效果也越來越難評估,投放效果如果不能被量化,傳播策略很難去優化,特別容易讓投放進入惡性循環
貌似有特別多的小伙伴不知道如何評估多渠道的效果評估,今天跟大家一起交流下,內容比較多,拆分為八步走
一、渠道細分
渠道是指廣告投放的媒介平臺。例如抖音,紅書,知乎。這些都是品牌會關注的推廣渠道,同時在各渠道中又會有小的細分,例如抖音有直播電商,達人種草,品牌商城;小紅書會有搜索流量和推薦流量,知乎會有廣場流量和小藍星榜單。由此構成了多樣復雜的網絡營銷生態,渠道細分是效果評估的第一步
大家要重點關注:
1)流量質量
我不僅要知道流量從哪里來,還有知道哪些途徑帶來的用戶多。這就需要我們對流量質量有一個把控,渠道流量的質量評估是一個難點工作,因為流量是一個流動,變化的數據
2)轉化
外部來源的的流量轉化率,可以直接體現各渠道的流量質量,結合各渠道轉化率的對比分析,可以體現各渠道的轉化效果,撇開作弊的因素,轉化質量不高,也跟推廣產品本身和渠道屬性有一定關系
例如小紅書平臺,就是以年輕人,白領,學生這樣的用戶群體為主,你的產品是要貼合渠道的用戶畫像,如果渠道的用戶畫像和品牌消費受眾的畫像重合度不高,即使渠道流量本身再好,也不能給品牌帶來很好的效果
二、投放時間分析
廣告效果的好壞,投放時間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合理的,策略性的選擇時間,帶有營銷節奏的廣告投放,對于營銷效果的達成,具有戰略意義
1.淡季和旺季是否有分?例如旅游產品的廣告投放,三亞旅游的旺季是在12月左右的冬季。如果你在5月做大規模的投放,轉化率怎么會高呢?產品的銷售節奏和推廣節奏協調配合
2.24小時的廣告分配,是否有根據用戶以及產品特點分析,選好投放時間
3.工作日和節假日投放分配
三、預算分析
所有廣告的投放都要根據預算來進行計劃,調整。我們要根據預算來做營銷計劃,同樣也要根據預算來選擇營銷渠道,根據預算來評估營銷效果。同時找到預算和投放效果的最佳配比。
四、廣告內容分析
廣告以什么樣的內容投放,能夠產生最大的效果,一般的廣告內容包括秒殺,團購,打造單品爆款,專題活動等等。以什么樣的內容投放廣告,需要我們根據運營的目的靈活調整。
五、界定問題
分析數據注意要重視邏輯和層次,大部分人重視邏輯,卻容易忽視層次性,不管目的是品牌推廣或者是單品推廣,它都包含了多個子任務,而且分屬不同層級:
1.指標層:投放效果好還是不好?
2.執行層:導致投放效果不好或者好的可能性
3.策略層:投放的調整方向或值得借鑒的地方
經過分層后,才更容易知道問題出在哪一層,哪些層級是需要自己分析的,哪些層級是自己觸及不到,需要協助的……
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都集中在指標層的分析,部分會涉及執行層的分析,極少會涉及策略層
舉個小例子,某家公司想要提升業績,做了單品投放廣告(單品不能更換);投放了多個渠道;2周后,轉化效果比預期低,需要找到原因
在這個案例中,常規做法是先梳理流程,再建立漏斗模型,計算出每個環節的轉化率;從而判斷消費者是在哪個環節流失
接著根據流失的環節,重點分析,導致流失的原因
仔細評估這些步驟,會發現,大部分的分析是圍繞數據本身,以指標層為主;并涉及到執行層中的一部分內容,比如人工錯誤,操作流程等;極少會涉及到策略層,觸及最多的是用戶畫像,定價;少部分人會關注策略層,比如產品經理,他們在設計交互的時候,他們會用到消費者行為學,并應用在認知設計中;營銷總監,運營經理等人會關注策略層的定位,心理學,傳播學等相關的知識,所以能夠分析的層次有多深,分析的結果就有多深刻,展示出的策略和方案就多有效
六、收集數據
注意不要盲目的收集一大堆信息和數據,可以分階段去收集
當然也肯定有很多朋友不知道怎么收集和計算,推薦大家看以下這篇
點擊跳轉
七、建模分析
收集完數據,當然要建模分析了,就是用特定的視角來組織信息,獲取新的洞察
也不需要把建模想象的非常復雜和高端,例如我們熟知的SWOT,PEST,5W2H這些都是模型,主要針對專題進行信息分析,模型實際也是框架,不過常常在運用模型的時候,會默認忽視一個前提條件:假設
雖然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做了怎樣的假設,但是在分析的過程,總是會不自覺的按照自己假設的方向去探索
假設有什么作用呢?
在中學的物理課本中,我們為了求得某個結果,都會先假設某個值是固定不變的,是恒量;這就是假設的意義
例如在評估廣告投放效果的案例里,經過前面三個步驟的逐步分析,得到三個信息主體:定價,需求,品類認知
所以我們可以假設,造成用戶點擊低的原因有三種:
1.定價不合理,可能太高了
2.用戶沒有需求,或者廣告文案/圖片沒有激發用戶的需求
3.用戶不認識這個產品,不知道如何使用,沒有相應的應用場景
基于這三個假設,我們才能選擇合適的模型來驗證,哪些假設可行,哪些假設會被推翻
比如,第一個假設,定價不合理,就可以通過和行業對比,同行對比來評估定價是否合理;假如不合理,那么不合理的部分有沒有應對的服務或者其他增值;假如合理,那么是不是文案部分并沒有體現出價值感,讓用戶體會不出來?
再比如第二個假設,用戶沒有需求或者需求沒有被激發。
在營銷領域,需求有五種類型,八種狀態:
表明了的需要
真實的需要
未標明的需要
令人愉悅的需要
隱秘的需要
那么沒有點擊的用戶,他們的需求可能處于哪一種狀態?可以通過對消費者行為特征,營銷知識來搭建模型
第三個假設,用戶沒見過,或者沒意識到自己是否需要。
脫離場景的需求都是偽需求,所以當我們的推廣文案中,沒有提供場景,讓用戶意識到,這對他有用,或者提示他這個產品有什么作用;導致無法吸引他注意,就很有可能第一時間就被當做無效信息,被劃走了。這樣可以搭建場景模型來驗證,比如5W2H
八、提供方案
在界定問題時,就按照層級思維,把問題給分層了。其實分層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不同層級應用的手段不同
當我們做好了假設,也做好了分析,接下來就得提供參考意見或者解決方案了。
我們提供的方案可能會落腳在執行層的優化,也可能落腳在策略層的校正,還有可能會落腳在指標層上,更換指標,或者調整標準。不管落在哪一層,我們都需要在對應的位置,找匹配的理論支撐和同行案例交叉驗證
指標層:統計學,數據分析,技術工具等
執行層:人員,流程,項目管理等
策略層:營銷,社會學,心理學等
最后總結與遷移
最后幾個步驟完整走下來,一套分析的流程和方法論就成型了
是否能遷移到其他地方使用呢?下面我列出幾個可以遷移的地方
1.可以遷移到任何需要用到分析的場景;也可以遷移到做方案策劃
2.可以遷移到行業分析,對手分析,了解新公司、新offer
3.可以遷移到評估別人的方案
4.需求的五種類型八種狀態可以遷移到設計文案和排版
5.層級思維的應用范圍就更廣了,可以遷移到絕大部分的工作場景中
以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